天天看點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唐代郭行墓壁畫 演樂圖 ( 東壁 )

還記得唐代郭行墓嗎?2019年8月16日,在太原市萬柏林區小井峪國小附近,因建築施工發現一座唐代壁畫墓。墓葬主人為恒州刺史郭行,他是太原人,活了92歲。這座墓中,出土了陶罐、墓志、木俑等遺物及壁畫。該墓壁畫儲存完好,内容豐富,是目前太原地區發現規模最大的唐代壁畫墓。這座罕見的壁畫墓,目前儲存在正在建設的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内。

山西太原唐代郭行墓發掘簡報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墓葬發現現場,已回填

2019年8月,太原市萬柏林區小井峪國小在進行校園圍牆施工時發現1座古墓葬。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後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該墓葬位于太原市萬柏林區小井峪路與小井峪街交叉路口西南角,小井峪村西50米,地理坐标為北緯37°85′52.7″,東經112°50′40.9″(圖一)。墓葬未被盜擾,器物組合完整,壁畫儲存完好。據出土墓志得知,墓主為唐代上騎都尉郭行,現簡報如下。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一 郭行墓地理位置示意圖

墓葬形制

郭行墓為斜坡墓道單室磚墓,由墓道、封門、甬道、壁龛、墓室五部分組成,方向187°(圖二)。

墓道開口距現地表2.08米。斜坡墓道南部被現代灰坑打破,殘長2.4、殘存墓道寬1.48米,北深南淺;坡度為22°,根據殘存墓道坡度,推測墓道長約6米。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二 郭行墓平、剖面圖

1 ~ 7.陶罐 8.墓志 9.引魂幡 10.陶器(殘)

11.紅陶器 12.木俑 13.木梳 14.銅錢

封門位于甬道和墓道之間,共兩道磚牆,用條磚壘砌,東西寬0.73、高1.71米。

甬道位于墓室南壁中部,磚砌,券頂。南北長2.62、東西寬0.76、通高1.82米,兩壁從高1.4米處起券。甬道東、西兩壁中部各有一壁龛,形制大小相同,均為券頂。壁龛南北長0.36、東西寬0.34、高0.78米,兩壁從高0.6米處起券。

墓室平面近方形,四壁略外弧,頂部作四面攢尖狀。墓室長寬皆為4.4、高4.2米,四壁從高1.6米處疊澀内收。墓室底部用方磚平鋪,方磚邊長0.36、厚0.08米。墓室北半部為磚砌棺床,東西長4.4、南北寬2.04、高0.3米。棺床之上有木棺2個。木棺内各有1具屍骨,腐朽嚴重,僅存頭蓋骨、枕骨、顴骨、肩胛骨等。從殘迹分析,屍骨頭西腳東,靠北(裡)側為女性,身長較短,靠南(外)側為男性,身長較長。

墓葬壁畫

墓室四壁及墓頂、棺床、甬道、壁龛和墓門均飾有精美的壁畫,儲存較完好,顔色如新。所有壁畫皆是在塗抹的白灰面上直接作畫,繪畫時先以墨線起稿,繪出輪廓,然後填色。壁畫從墓門、甬道、墓室、棺床等四部分分别介紹。

(一)墓門壁畫

墓道口發券下部東西壁台壁向外延伸,台壁外側有彩繪雲紋;上部繪有閣樓式建築圖案:兩組把頭絞項作(清代稱一鬥三升栱)支撐上層平座層,平座層繪重台勾欄,勾欄上部繪建築檐部。普拍方上畫有人字形補間鋪作,兩端柱頭鋪作,上左;把頭絞項作。頂部原有磚雕椽飛構件,已脫落(圖三,左上;圖四)。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三 墓門、甬道、墓壁展開圖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四 墓門壁畫

(二)甬道壁畫

甬道東、西兩壁皆施有壁畫,東壁壁畫由南向北分别是鞍馬備行圖、彩繪門、男侍圖;西壁壁畫由南向北分别是牛車備行圖、彩繪門、侍女圖(圖三,右上):

1、甬道東壁壁畫

鞍馬備行圖位于東壁甬道南部。馬匹向北,頭系絡頭、銜镳;馬鬃為紅色,旋毛束鬃,呈麻花狀;馬頸下懸一鈴铛類裝飾物;馬背裝後橋傾斜鞍,鞍下墊障泥,系馬镫,兩側散綴着四條裝飾性的蹀躞帶;馬尻飾紅色圓柱狀馬寄生;頸、胸、尻、馬腹等部位引出攀胸、鞘帶、腹帶、鞦帶加以系結,其上裝杏葉;馬匹左前足、右後足擡起,右前足、左後足着地,做行走狀。馬匹北側立一胡人,頭戴黑色幞頭,身穿翻領黃色長袍,腰系黑帶,腳穿黑色長靴,左手放于胸前,右手執黑色串珠狀物,向後回望馬頭。馬右側有一柏樹,樹幹蜿蜒扭曲(圖六)。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六 鞍馬備行圖

彩繪門位于東壁甬道中部壁龛處。壁龛上端繪有普拍方承人字形補間鋪作。壁龛内對開開放形闆門,一扇朝外開啟,一扇朝内開啟。每扇版門繪有鋪首一隻,門釘三排,每排四隻(圖五)。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五 彩繪門(東壁)

男侍圖位于東壁甬道北部。男侍高125.9厘米,面向南側,身體微微前傾。男侍深目隆鼻,顴骨突出。頭戴黑色幞頭,身穿黃色圓領窄袖長袍,系黑色腰帶,上墜黑色飾物;腳穿黑色長靴。男侍左臂輕擡,左手食指和中指豎起,其餘緊握;右手執笏闆于胸前,身側繪有兩株荷花(圖八)。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八 男侍圖

2、甬道西壁壁畫

牛車備行圖位于西壁甬道南部。車頭向北。牛紅色,碩壯,犄角直立,目視前方,牛蹄輕擡作行走狀,牛身辔飾齊備;車為卷棚頂,通體黑色,向前延伸有車轅及擡肩,車廂上繪五條白色線條,左右兩側各豎有三根高杆,一根橫杆,左側擋闆上半部飾黃色回字紋假窗,前有直棂窗,下設圍屏;車輪輪毂部位突出。牛左側站立一男性胡人,面向南側。深目隆鼻,頭發微卷,左手執鞭,目視車廂,身穿圓領長袍,足蹬黑色長靴。車右後側站立一婦人,面向北側。頭梳雙髻,臉施紅妝,上身穿白色短衣,圍紅色帔子,下身着白色長裙,腳穿黑色小頭鞋,懷中抱一小狗,目視車廂。車左側有一柏樹,樹幹蜿蜒扭曲(圖七)。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七 牛車備行圖

彩繪門位于西壁甬道中部。形制與東壁彩繪門相似,所不同的是壁龛内對開開放形闆門的兩扇門均朝内開啟。

侍女圖位于西壁甬道北部。侍女高127.5厘米,面向南側,體态豐腴,腹部微鼓。頭梳螺髻,額前貼三瓣花朵狀花子,内着白色圓領内襯,外套廣袖敞口襦裙,衣領、袖口處加黃色條帶,下穿黃黑色間裙,足蹬高頭履。侍女左手籠于袖中,曲于胸前;右臂輕擡,右手食指和中指豎起,其餘緊握。女侍身前有一株荷花(圖九)。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九 侍女圖

(三)墓室壁畫

1、墓室四壁壁畫

墓室南壁、東西兩壁南半部分,用紅色顔料繪出建築圖案,墓壁東南角、西南角各繪一根角柱,柱頭托一鬥三升鬥拱。北壁及東西兩壁北半部分繪屏風式壁畫,共8扇,北壁4扇,東、西兩壁各2扇。東、西兩壁南半部分繪演樂圖,南壁在甬道門兩側繪侍衛圖(圖三)。

侍衛圖2幅。繪于南壁甬道門東、西兩側。東側畫幅高126.5、寬129.4、人像高99.8厘米。西側高124.5、寬118.9、人像高102.7厘米。畫幅侍衛均頭戴黑色幞頭,身穿圓領窄袖黃色長袍,腰系黑帶,腳穿黑色長靴。侍衛均八字須,斜挂佩劍,躬身向墓門而立。兩侍衛身前均有兩株荷花。兩侍衛的形象差别主要在手部,東側侍衛雙手執笏闆于胸前;西側侍衛左手握劍柄,右手執笏闆于胸前(封三)。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封三:侍衛圖

演樂圖2幅。繪于東、西兩壁南半部分,東壁畫幅高123.6、寬160.6厘米,共繪四名侍女,人物圖像高度自南而北依次為71.4、81.8、81.4、114.6厘米。西壁畫幅高123.4、寬161.1厘米,共繪四名侍女,人物圖像高度自南而北依次為76.9、80.4、84.9、101.8厘米。

東壁演樂圖繪有四位侍女,仕女周圍裝飾有荷花。北側第一位,面朝南,頭梳螺髻,額前貼花子,上身穿淡紅色敞口窄袖襦裙,圍紅色帔子,下身穿黃黑色間裙,足蹬高頭履,左臂輕擡、左手食指中指豎起,其餘手指緊握;右手持“T”形杖于身前。北側第二位,面朝北,頭梳雙螺髻,額前貼三瓣花朵狀花子,上身外罩白色高領敞口長袍,内着紅色條紋衫,系黑色腰帶,下身穿紅色條紋小口袴,足蹬小頭鞋,左手橫抱曲項四弦琵琶,右手拿撥子。北側第三位,面朝北,頭梳尖角丫髻,額前貼三瓣花朵狀花子,身穿黃色圓領窄袖長袍,系黑色腰帶,下身穿小口袴,足蹬小頭鞋,雙手持豎笛;北側第四位,面朝北,身微躬,頭梳雙螺髻,額前貼三瓣花朵狀花子,身穿白色圓領窄袖長袍,下身穿黃色小口袴,足蹬小頭鞋,雙手捧一黑色托盤,托盤上置黑色茶杯(封二,1)。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封二,1 東壁演樂圖

西壁演樂圖布局、人物服飾等與東壁演樂圖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西壁4名仕女皆面朝北,北側第一位侍女左手下搭,右手持拂塵;北側第二位侍女橫抱直頸五弦琵琶;北側第三位侍女雙手握箫(封二,2)。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封二,2 西壁演樂圖

樹下人物圖8幅。分别繪于棺床東、西、北三面,其中東西兩面各2幅,北面4幅,用赭紅色顔料繪制邊框,長寬與棺床相同。從東壁南扇開始,東壁北扇為第2幅,北壁最東扇為第3幅,以此類推順序編為第1~8幅。每幅屏風的圖像都以樹下站立一男子為主,人物附近點綴有蓮花。

第1幅, 高118、寬78.9厘米。男子面朝北。頭戴蓮花冠,身穿間色寬袖交領長袍,足蹬高頭履。目視地面,左手隐于袖中,右臂輕擡,右手中指和食指豎起,其餘緊握。男子左側是一株梧桐樹,枝繁葉茂,樹周有燕子飛舞;右側地上有一破碎的陶罐(圖一〇)。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一〇 樹下人物圖 第1幅(東壁南扇)

第2幅,高117.4、寬77.2厘米。男子面朝南。頭戴梁冠,身穿間色寬袖交領長袍,足蹬高頭履。左臂輕擡,左手中指和食指豎起,其餘緊握;右臂擡起,右手隐于袖中,并握一環首器物。男子左側是一株松樹,上方有燕陣南向而飛(圖一一)。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一一 樹下人物圖 第2幅(東壁北扇)

第3幅,高117.4、寬80厘米。男子面朝西。冠飾、穿着與第1扇男子相似。左手隐于袖中,右手掩面哭泣。身前右側有一株梧桐樹,樹周圍有燕子飛舞。樹左側有竹子、竹筍等(圖一二)。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一二 樹下人物圖 第3幅(北壁東1扇)

第4幅, 高 116.4、 寬70.9厘米。男子面朝西。冠飾、穿着與第2扇男子相似。男子短髯,身背薪柴,右手緊握一斧頭。身前右側有一株柳樹,周圍有燕子飛舞(圖一三)。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一三 樹下人物圖 第4幅(北壁東2扇)

第5幅,高116、寬77.5厘米。男子面向東。頭戴蓮花冠,外穿間色寬袖交領上衣,内着間色長袍。男子短髯,左手高高舉起、左手中指和食指豎起,指尖上部有雲氣;右手握一黑色小杯,并置于胸前。男子左側有一株梧桐樹,周圍有燕子飛舞(圖一四)。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一四 樹下人物圖 第5幅(北壁東3扇)

第6幅,高114.9、寬64厘米。男子面向東。冠飾、穿着與第2扇男子相似。面白無須,左手擡起,以袖掩面作哭泣狀;右臂輕擡,右手隐于袖中。男子左側有一株松樹,周圍有燕子飛舞(圖一五)。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一五 樹下人物圖 第6幅(北壁東4扇)

第7幅,高117.4、寬79.9厘米。男子面朝南。冠飾、穿着與第1扇男子相似。八字須,絡腮胡,面帶微笑。左臂輕擡,左手隐于袖中;右手高高舉起,指向樹梢,食指與中指豎起,其餘手指緊握。男子右側有一株梧桐樹,周圍有燕子飛舞(圖一六)。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一六 樹下人物圖 第7幅(西壁北扇)

第8幅,高118.7、寬77.1厘米。男子面朝南。冠飾、穿着與第2扇男子相似。八字須,左臂微擡,左手隐于袖中;右手拈一物置于嘴邊。男子右側有一株柳樹,樹梢部有燕子飛舞(圖一七)。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一七 樹下人物圖 第8幅(西壁南扇)

2、墓室頂部壁畫

墓室頂部繪有挽結花幔、星象圖及四神圖(圖一八)。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一八 墓頂壁畫

星象圖位于挽結花幔之下,以空心圓圈示意,未見明顯的星象圖。星象圖下部繪四神圖。

青龍圖東壁正中繪青龍圖。青龍南向。昂首曲頸,口中噴火。身體細長,四肢粗壯,足有四爪,背上長翼,作行走狀。青龍四周有祥雲(圖一九)。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一九 青龍圖

朱雀圖南壁正中繪有朱雀圖。朱雀面朝東邊,雙翼展開,單腿獨立,作翩跹起舞狀(圖二〇)。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二〇 朱雀圖

白虎圖西壁正中繪白虎圖。白虎南向,張口龇牙,口吐火焰。怒目圓睜,鬃毛聳立,周身飾黑色條形斑,尾巴細長蜿蜒,作俯身前行狀(圖二一)。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二一 白虎圖

玄武圖北壁正中繪玄武圖。此處玄武形象較為特殊,蛇所纏動物繪黑色和紅色點狀斑,與龜相似,但無殼。動物昂首回視,與蛇四目相對(圖二二)。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二二 玄武圖

(四)棺床壁畫

棺床繪忍冬紋圖案,略有殘損(圖二三)。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二三 棺床壁畫

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主要集中在墓室棺床之上和墓室西南部,有陶罐、墓志、木俑、木梳、銅錢、泥俑等遺物。

陶罐7件。均泥質灰陶,形制相同,位于棺床西側。直口,圓唇,矮頸,圓肩,腹下斜内收,平底。尺寸略有差異。陶罐内有疑似粟、麥類谷物遺存,部分灰化嚴重,具體結果有待進一步的植矽體和澱粉粒分析檢測。标本M1:1~5,尺寸大小相同。口徑13.5、腹徑23、高23厘米(圖二四,3~7);标本 M1:6、7,大小一緻。口徑16、腹徑 28、高28厘米(圖二四,1、2)。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二四 陶罐

1.M1:1 2.M1:2 3.M1:3

4.M1:4 5.M1:5 6.M1:6 7.M1:6

殘陶器1件。标本M1:11,位于墓室與甬道連接配接處。夾砂紅陶,壁厚約2厘米,三足器,殘損不可辨其具體特征。

引魂幡?1件。标本M1:9,位于墓室西南側。由多個長條狀物組合而成,表面殘留似煙炱。推測其為“引魂幡”。

泥俑1件。标本M1:10,位于墓室西南側,疊壓于引魂幡之下,殘損不可辨其具體特征。

木俑1件。标本M1:12,位于墓室東南部,殘損不可辨其具體特征。

木梳1件。标本M1:13,位于墓室東南部。長9、寬2、厚0.2厘米,殘損嚴重。

銅錢3件。标本M1:14,位于棺木西側,鑄有“開元通寶”字樣。直徑2.5、穿徑0.6厘米(圖二五)。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二五 郭行墓出土銅錢

墓志1合。标本M1:8,位于墓室西南側。青石質地,由墓志蓋和墓志石扣合而成。志蓋盝頂,方形,頂邊長32、底邊長60、厚9厘米。棋盤界格,志蓋頂部陽刻有2行4字篆書“郭君墓志”(圖二六),四側減地刻十二生肖,四殺陽刻纏枝花瓜草紋。志石近方形,長60、寬58、厚13厘米。楷書,志文陰刻而成,棋盤界格,24行,滿行23字,共521字(圖二七)。錄文如下: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二六 郭行墓墓志蓋拓片(約為1/6)

太原規模最大唐代壁畫墓

▲圖二七 郭行墓志拓片(約為1/5)

大周故上騎都尉郭府君墓志銘并序

君諱行,字彥宗,太原人也。夫基源自遠,後稷是以居邰;胄胤/流宗,枝業于焉處虢。暨乎千裡述職,标竹馬之芳名;三日泛河/,播仙舟之美譽。斯並懋光前古,英冠曩初。祖德家風可略/言矣。曾祖業,齊任吏部尚書,職參八座,陪朱阙而增榮/;位重千金,趨丹墀而且貴。祖貴,隋任石州刺史,瑚琏調人,威/恩濟物。秋隴詠兩岐之麥,春林美一之桑。父颕,屬隋季道/銷,唐運伊始,乾坤重造,語默齊衡,鼓腹擊壤,浪情丘壑,暫停/簮于朝列,讵淪替于家風。君出忠入孝,閱武崇文,懷百戰之/奇謀,冠三軍之勇毅,遂從 太宗文武聖皇帝讨遼,陣必/先鋒,旋惟後殿,策勳賞效,乃授上騎都尉。春秋八十有三,奉/敕版授恒州刺史,俄而日居月諸,寒來暑往,夢兩楹之奠,嬰/二豎之災,聖曆三年二月四日遘疾殁于私第,時年九十有/二。夫人梁氏,字質星津,分輝月浦。花繁桃李,榮七實以光時,/道備言容,總四德而兼美。去龍朔三年五月十九日遘疾卒/于内寝,時年卌有四。以今聖曆三年歲次庚子五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合葬于楊村西南二裡平原,禮也。龜筮協允,宅兆/罄宜,青烏集墓之辰,白鶴臨茔之地,嗣子懷道等情纏攀柏,思結寒泉,叩地靡依,号而罔極,想古來之陵谷猶變桑田,望/今日之池台,遂成蒿裡。式刊翠琰,用紀芳猷。其詞曰:

郁矣芳宗,悠然遠胄,長源海激,崇基嶽構;其一

乃祖乃父,惟珪惟/璋,德标童馬,辯寫豪莊;其二

幽魂再偶,湘劍重飛,佳城寂寂,泉/路微微;其三

原隰遼敻,光陰超忽,松暗興煙,山明吐月,銘茲徽/譽,永無淪沒。其四

結論

據墓志,墓主人郭行,聖曆三年(700年)二月四日殁于私第,時年九十有二。是以,郭行當生于隋大業四年(608年)。又據墓志“……遂從太宗文武聖皇帝讨遼……乃授上騎都尉……奉敕版授恒州刺史……”記載。可知郭行“……因家世或軍功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優渥的經濟條件……應是‘太原元從’……但是均沒有政治實權”[1]。

根據相關資料,太原地區至少已發掘出土17座唐代壁畫墓,郭行墓位于太原地區已知唐代壁畫墓分布範圍的最北端,且是截止目前太原地區發掘出土最大的唐代壁畫墓。

在太原地區已知的17座唐代壁畫墓中,趙澄墓等6座墓葬墓志有确切紀年,分别是郭澄墓(696年)[2]、郭行墓(700年)、赫連山墓(716年)[3]、赫連簡墓(727年)[4]、溫神智墓(730 年)[5]、2018TJLSTM1(736 年)[6],是以,郭行墓在太原地區已知唐代壁畫墓中年代較早。

郭行墓甬道壁畫的發現,填補了太原地區同時期考古發現的空白,為太原地區唐代壁畫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

領 隊:裴靜蓉

發 掘:周富年 裴靜蓉 趙 輝 冀瑞寶馮 鋼 姬淩飛 葛利花 陳凱瑜朱海玉 趙旭輝

保 護:苑 傑 劉晚香 劉 俊張 鵬 盧 超

繪 圖:姬淩飛 金曉彤

照 相:姬淩飛 牛雲虎

拓 片:龍 真

植物分析:葛利花

人骨分析:侯 侃

顔料分析:程 群 原 江

執 筆:周富年 姬淩飛 葛利花 馮 鋼

[1]王炜等.赫連山、赫連簡墓壁畫的繪制、描潤和配置——兼談唐代壁畫墓的“太原模式”[J].文物,2019(8).

[2]太原市問答會.山西太原董茹莊唐墓壁畫[J].文物參考資料,1954(12).

[3]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太原唐代赫連山、赫連簡墓發掘簡報[J].文物,2019(5).

[4]同[3].

[5]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太原晉源鎮三座唐壁畫墓[J].文物,2010(7).

[6]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部資料,待刊.

文/圖|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原載于《考古與文物》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