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冰雪運動的中國複興

冰雪運動的中國複興

作者|麥可可

監制|吳怼怼

冬奧會項目中有一個北歐兩項,它代表着對運動員極限的考驗。從命名方式就能看出,歐洲對冰雪運動發展的促進作用。

但滑雪并非是歐洲興起。距今一萬年左右的中國新疆阿泰勒岩畫上,就有了早期先民滑雪的記載。2015年經國内外曆史學家考證,《阿泰勒宣言》證明了中國該地區為世界最古老的滑雪發源地。

隋唐有尖翅滑雪闆,宋代出現拖冰淩(雪車)、堆雪人等雪上競技娛樂,到了元代,努爾哈赤的冰上比賽成了有文獻記載的最早「冰上運動會」。

現代冰雪運動興起後,盡管中國的發展基礎、普及程度相對滞後,但随着北京成功申辦冬奧,從2015年至今,輾轉北京、張家口、延慶三個賽區,在一個跨越六年的宏大籌備圖景下,冰雪運動在中國已經迎來了一輪複興。

01

帶動三億人參與

在谷愛淩持續霸屏熱搜,代言費用高達百億美金時,另一組資料更值得關注。從2015年中國成功申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到2021年10月,全國居民參與過冰雪運動的人數為3.46億人,冰雪運動參與率24.56%,提前實作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标」。

這是中國申冬奧之初就向國際社會做出過的承諾。此前的背景是,冰雪運動在中國普及率低,群衆基礎差,冬奧會關注度也不如夏季奧運會,如何讓冰雪運動在大衆中普及,成為一項重要挑戰。

冰雪運動的中國複興

政策層面的導向先行一步,涉及國家和地區兩個層級的發展政策促進體系被建立。從2016年到2021年,包括《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全國冰雪場地設施建設規劃(2016—2022年)》、《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實施綱要(2018-2022年)》和《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在内的一系列規劃綱要,明确了促進和普及冰雪運動的明确目标和具體措施。

除了冬奧會主要場館所在地北京和河北外,廣東、四川、新疆、上海、江蘇、福建、天津、吉林等26個省區市也為冰雪運動制定出台了100多份政策檔案,從2014年開始舉辦的全國大衆冰雪季活動到2021年的第七屆,已經覆寫31省區市和全國過半地級市,成為重要的群衆性冰雪運動品牌。

由此,「南展西擴東進」的整體戰略開始發揮作用,并因地制宜展開冰雪活動。所謂「南展」,以福建省為例,全省開展「輪滑冰球」等項目,并為助力冬奧舉辦萬人上冰冬夏令營;「西擴」以舉辦過世界花樣滑冰大獎賽的重慶為先鋒,組織冰雪運動「七進」,不僅要進入家庭社群和校園,連廠礦、農村、部隊也不能放過;在上海,「東進」戰略的引領作用開始顯現,截至2020年,上海市民參加各類冰雪活動已近200萬人次。

從冰雪運動的普及目标來看,三億人并不是一個小數目。權威統計資料顯示,冰雪運動的參與率和參與人數随年齡增長而下降,受啟蒙時間影響,目前18-30歲居民冰雪運動參與率最高為37.27%,是以吸引更多青少年參與是冰雪運動在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去哪裡才能觸及更多青少年?答案在校園。

2018年起,教育部開始在全國遴選建設青少年校園冰雪運動特色校。到2020年,這類學校的數量已經達到2062所。以北京為例,到2020年10月,全國範圍内已認定并命名835所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奧林匹克教育示範學校。而承辦部分賽事的河北張家口市,中國小奧林匹克教育覆寫率在2021年6月已經達成了完全覆寫。

另一個變化是,冰雪活動突破了季節性限制,開始出現四季均可開放使用的冰雪場。對場地局限、條件有限的校園開始推廣校園冰雪運動旱地化:北京石景山區電廠路國小開設了旱地雪車課程,北京市朝陽區呼家樓中心國小和八裡莊中心國小引進旱地冰球項目。

2.5億青少年人口未來的确可能成為冰雪運動的新生代力量。這些課程落地下去後,以張家口為例,青少年的參與人數和代表隊伍數量整體都呈現上升趨勢。疫情影響之前,2019年和2020年冬季的參賽運動員人數一度突破1000人。

冰雪運動的中國複興

(圖檔來源:冬奧組委會官方報告集)

把該資料置于縱向時間軸裡或許更為直覺。曆史上,中國在1980年第一次參加冬奧會,當時參加比賽的運動員人數是28人,而北京的冬奧會中國參賽運動員人數已經達到了176人。

02

建設一座場館

如此看來,冰雪運動在中國尚未普及的确有曆史原因,不過現實條件也是一方面。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委托國家統計局開展的《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統計調查報告》,場地設施缺乏是阻礙參與冰雪運動的首要因素。

在這次大規模統計中,57.52%的受訪群衆認為附近附近缺乏冰雪運動場所,49.31%的受調查者聲稱沒有時間,當然不知道哪裡舉辦活動的人群比例,也占據了31.25%。于是建設起一批滿足群衆需求的冰場和滑雪場,就成了當下的重點。

北京冬奧組委新聞發言人趙衛東在最近答記者問時提到,目前中國從北到南總共有654塊标準的冰場和803塊滑雪場,這個數字比2015年申辦冬奧的時候增加了317%和41%。

在《全國冰雪場地設施建設規劃(2016-2022年)》等政策的推動下,常住人口超過50萬的區域被鼓勵建設公共滑冰館,有條件的城市應至少建設1片61m×30m冰面的滑冰館;支援建設雪道面積大于5萬平方米的滑雪場,并鼓勵現有滑雪場完善場地配套服務設施。

以北京為例,每個區至少建立1座有效冰面面積不小于1800平方米的室内滑冰場或可拆裝滑冰場,全市建立不少于50片室外滑冰場。

這些标準化冰場大多可能坐落于城市,村鎮居民的觸及似乎更加困難,一些因地制宜的改造掀起了一場「人人滑冰」計劃。在新疆巴楚縣阿納庫勒鄉曲許爾蓋村,近8000平米的冬季閑置農田經過冬灌變身露天滑冰場。七公分的冰層不易破裂有安全考量,還防止了大風帶走表層泥土并有效殺死蟲卵。

标準化和機動化場地都有了,永久化、高水準的場館要怎麼建設?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張利是這次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及首鋼滑雪大跳台設計總負責人,在和團隊的合作中,他對建設一個國際化、高水準的一流滑雪場館有了更深入的認知。

拿單闆大跳台「Big Air」這項運動來說,場館建設基本上是通過和修高架橋、高速路原理相同的鋼結構曲線實作的。運動員比完賽後就會拆除場館。而如今,首鋼園區裡出現了世界上首個永久保留使用的大跳台場地。

在設計上,首鋼滑雪大跳台最大的創新點就是賽道可變剖面。設計團隊從金剛石的分子式中吸取靈感,運用空間上最穩定的結構達成子產品化的延伸——即在大跳台的斜台區,一塊長約36米、寬約14米、最大高差約3.5米的區域,用1100個子產品作為積木自由填充,賽道曲面即可發生改變,進而實作單闆滑雪大跳台與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賽道的快速切換。此外賽道還在設計施工時預留了出水口,未來能兼顧滑雪、滑冰、滑草等更多項目。

冰雪運動的中國複興

(圖檔來源:谷德設計見文末标注)

此前冰雪運動在中國發展相對滞緩,團隊在設計之初就缺乏參考經驗和建設标準,張利提到,最大的挑戰就是戶外雪上場館的設計。

即使是中國的一線建造團隊,對這類場館的工藝和流程都比較陌生。比如,在山地建造雪上場館涉及防災和結構等多重問題,與平地類住宅、大型場館等建設差别甚遠;而嚴寒地區的水系統、防風系統和保溫系統搭建比起普通環境難度更大;最重要的是,冰雪項目高差摔落的危險性,對場館的急救設計提出更高要求。必要時,醫生會使用特殊滑雪闆上前營救,此時分道分流等辨別都必須清晰了然。

細節上的建設标準更不能有絲毫偏差。以防風需求為例,跳台滑雪中的起跳Knoll區到落地區,中間有一條水準距離150米-180米的下落區,對側強風極為敏感。平昌冬奧會砸了600萬元做防風網也沒能擋住因風力過大取消的部分賽事。

而位于崇禮的跳台滑雪中心不具備加拿大惠勒斯跳台天然的防風條件,後者在當地處于一片高聳入雲的森林背後,風力被大大削弱。于是,團隊找了世界權威奧地利防風專家Ingo Hopfgartner做了風速計算,根據地形地标和氣候,測算了有效的防風模型。

不僅是場地外部因素被考量,場地内競技賽道的設計也是重中之重。原先的奧運會大跳台多使用陶瓷助滑道,而這次亮相的雪如意是冬奧會曆史上第一個使用冰助滑道的大跳台。冰道能夠幫助運動員加速風險也低但建造細節要求高難度大。團隊因而邀請了德國助滑道專家Hans-Martin Renn設計了坡面曲線,與斯洛文尼亞專家Milos Sterle讨論了助滑道一旁的台階審美,芬蘭的專家們還與參與了部分落地區混凝土的灌注。

03

沉澱一份遺産

對參與比賽的運動員來說,遇見高水準、國際化的一流場館是一種幸運。首鋼滑雪大跳台在2019年11月傳遞使用後的一個月,就舉辦了國際A類賽事沸雪世界杯,這場首秀意義深遠。

某種程度上,它标志着奧林匹克傳統時空的轉移和塑造,冰雪運動不會因場地限制而固守于歐洲和北美,亞洲運動員有了更寬闊的競技、訓練場地,也有了更大的話語權。

瑞士聖莫裡茨保留的世界唯一的人工雪車賽道,曾經為1928年和1948年的冬奧會服務。但亞洲本土的标準雪車賽道甚少,除了南韓平常賽道,日本平野賽道幾乎廢棄。而本次延慶賽道的補齊,讓亞洲擁有三條雪車賽道。按照國際雪車聯合會的規則,亞洲人從此就可以舉辦自己的雪車亞洲杯。

雪車、鋼架雪車國際級裁判季成在《冬奧簡史》中寫道,

在此之前,亞洲隊伍隻能參加美洲杯,并将其作為自己的主場賽事。是以,随着延慶賽道的建立,整個雪車運動都将出現新的轉折——更多高水準賽事的出現會使運動員的積分、運動隊的參賽配額發生變化。這些變化使得冬季運動的未來值得期待,期待在北京冬季奧運會後,雪車世界杯及世錦賽都會在中國舉辦。

季成《冬奧簡史》,北京聯合出版社,2021

季成的判斷沒錯。從2016-2017雪季張家口市首次舉辦國際雪聯雪上技巧世界杯以來,各級别專業賽事紛紛落戶張家口市,該地正在成為冰雪運動的領頭羊。

冰雪運動的中國複興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一系列産業伴冰雪而生,随冰雪而興。2019年6月,工信部、國家體育總局、北京冬奧組委等九個部門聯合釋出《冰雪裝備器材産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後,冰雪裝備制造業有了更多創新發展。張家口在2017年成立了高新區冰雪運動裝備産業園,重點發展滑雪服、滑雪闆、滑雪鞋等個人輕裝備,以及造雪機、壓雪車、索道等重型裝備。截至2019年,全國各地在建及拟建的冰雪裝備器材産業園區及小鎮接近20個。

冰雪運動的中國複興

後續的輻射還不止這些。冰雪效應逐漸成型後,交通等基建随即跟上。京張高鐵開通後,由北京市區1小時可通達張家口市,京張區域間的「體育文化旅遊圈」由此塑造——張家口市被評為中國十佳冰雪旅遊城市,崇禮區被《紐約時報》評選為2019年全球52個值得前往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或許,當這些場館完成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曆史使命後,他們的存在就意味着人流、賽事和文化的集聚,原本集中在北京這座超大城市裡的機會和資源,會向着相對來說不太發達的區域反向流動,這個社會的長期發展大有裨益,宏觀上是在推動整個京津冀的一體化。

而對長期居住于此的人們來說,喧嚣激烈的賽事并非闖入者,冬奧會帶來不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反倒是難得的修複自然環境的機會。

建設過程中,設計團隊找到了一家專門做山體修複的意大利公司。對方提取了當地山體野生植物的種子,在實驗室培養制作出可以再造目标修複山體的植被,通過「兩層網」的結構,一層網依附護坡底部,另一層網中間灌注這種培養基,這樣一來山體植被從前更茂盛。

年輕人也更愛來這邊,這似乎是一個肉眼可見的變化——首鋼滑雪大跳台是奧運史上第一個坐落在工業遺産裡的場館,原普利茲克獎評委克裡斯汀·費雷思曾提出,就這套設計方案在德國柏林舉辦一場展覽,來彰顯設計理念的重要性。

展覽還沒有開始,冬奧會還沒有結束,部分長期工作于北京的張家口人和延慶人已經決定回遷。北漂很不錯,但家鄉的天似乎更藍了。

參考文獻:

1.北京冬奧組委《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産報告集(2022)》,2022.

2.季成《冬奧簡史:冬季奧林匹克運動的人文解讀》,北京聯合出版社,2021.

3.gooood谷德設計,張利訪談,2020.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