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進擊的“世界工廠”

作者:東莞釋出
進擊的“世界工廠”

東莞加入GDP萬億城市俱樂部,受到各級媒體廣泛關注。今天(2月11日),央廣網在首頁首屏央廣網推出系列報道——《“雙萬”新東莞特别報道:進擊的世界工廠》,從制造、科技、城市等不同次元入手,解鎖東莞的高品質發展“密碼”。

首篇報道聚焦“這裡是東莞”,以“太平手袋廠”作為開篇,講述東莞如何一步步深耕細作、砥砺前行,最終成為享譽全球的世界工廠。

【開篇語】

這裡是全國唯一與兩大一線城市比鄰的城市,西北接廣州,南面連深圳;

這裡是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的重要制造基地之一;

這裡是全國4個不設區的地級市之一;

這裡也是曾經的“廣東四小虎”之一,更是享譽全球的“世界工廠”;

這裡是東莞——“國内萬億俱樂部”的新晉成員,同時也是廣東第三個人口超千萬的城市,僅次于廣州和深圳,人稱“雙萬之城”。

然而,東莞的“雙萬之路”走得并不容易。1997年金融風暴、2008年次貸危機、2020年新冠疫情……一次次挑戰,一次次突破瓶頸。

疾風方知勁草,路遙可見馬力。即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廣網推出系列報道,從制造、科技、城市不同次元,解鎖東莞的高品質發展“密碼”。

提起東莞,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依靠外資起家、外貿依存度全國第一、外來人口占比全國第一,獨特的“三外”特征,令“世界工廠”成了東莞最深入人心的名片。

回溯東莞的“雙萬之路”,制造業無疑是重要的觀察次元。從“加工制造業中心”逐漸更新為“先進制造業基地”,“世界工廠”是如何一步步完成進擊的?

貼上标簽

1978年,香港商人張子彌的手袋制品公司正被不斷上漲的成本逼到瀕臨倒閉的邊緣。

一番權衡之下,他将目光鎖定靠近香港、水陸運輸友善、勞動力成本又相對便宜的珠三角。然而幾經尋找,都沒有找到理想的地方。

轉機出現在當年8月29日,張子彌在廣東省二輕局的介紹下來到東莞,考察太平服裝廠。當時才26歲的唐志平對此印象深刻,“他想試探下我們的能力,就給了一個黑色女裝包,問我們能否做出相同的産品。”

僅一個通宵,手袋就送到了張子彌面前。他當即決定與東莞縣二輕局簽訂為期五年的合同。合同約定,設立東莞縣太平手袋廠,由太平服裝廠負責加工手袋,産品全部外銷。

進擊的“世界工廠”

太平手袋廠生産情況記錄。(來源:東莞市檔案館)

1978年9月15日,中國内地第一家來料加工廠——“東莞縣太平手袋廠”正式投産。

在合同期内,伴随大批手袋的生産,“Made in 東莞”的标簽第一次走到了港澳和海外,并為之後的“世界工廠”壘下了第一塊磚。

曆史的“蝴蝶”繼續扇動着它的翅膀。在成功經驗的激發下,五金廠、拉鍊廠、印花廠等一系列“三來一補”企業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在東莞四處開花,遍布大街小巷。

進擊的“世界工廠”

太平手袋廠曆史照(來源:東莞市檔案館)

自此,東莞這一個四季飄香的農業縣,不僅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序幕,走上了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道路,還把制造業根植在了自身每一步發展的血脈中。

作為全國僅有的四個“市轄鎮”市之一,東莞在32個鎮街“村村點火、戶戶冒煙”中嶄露頭角,而且并未就此止步。

從廣東走向全國,從全國走向世界,不久後,還有更大的挑戰在等着東莞。

撕掉标簽

制造業的紅火,給這個曾經的農業縣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1978-1985年,東莞經濟增長年均增速為12.8%;1986-1995年,東莞通過推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讓外來投資大幅增加,期間經濟增速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9.6%。

1994年10月,在中共東莞市第九次代表大會上,參會代表一緻認為,經過10年的努力,東莞基本實作了農村工業化,但是現有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已不能适應經濟發展的要求。

同樣在這次會上,東莞提出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戰略,其内涵是由勞動密集型工業向技術密集型工業邁進,從“量變”轉向“質變”。這也是東莞首次将“轉型更新”擺上了台面。

進擊的“世界工廠”

東莞工廠一線的職工

雖然路徑略顯粗糙,但敢于嘗試帶來了不錯的效果。

“東莞塞車,全球缺貨”。在1996年之後的十餘年間,東莞依舊保持了超過19%的經濟增速,齊全的工業體系讓全球95%的IT産品可在東莞配齊。

然而,過度依賴的外向型經濟,加上缺乏核心技術的制造業比重居高不下的問題,在2008年的一場金融危機下,暴露無遺。

2008年10月,當時亞洲最大玩具代工廠之一的東莞合俊玩具廠倒閉,這被視為中國實體經濟被金融風暴刮倒的第一例。當年,東莞的外資企業關停了865家,2009年關停657家,2010年關停585家。

在這一場經濟大考之中,東莞痛定思痛,重新審視起“制造業立市”的真正内涵,決心要帶領轄區内數以萬計的制造業企業撕掉“代工”“低端”等不合時宜的标簽,全方位、深層次地推進轉型更新。

在關鍵時期,一份具有實踐意義的“工期表”出爐。《東莞市先進制造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正式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六大先進制造産業。

“先進制造”從此成為了東莞規劃裡的重要一環,這對應着轉型更新背後的制造業邏輯——現代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産業迅猛發展,民營經濟也在協作配套中日漸壯大,市場力量已經給東莞帶來了完整的産業叢集,現在需要的是給它“點一把火”。

對于東莞來講,“先進制造”從來不是一個空洞的名詞,它有廣度也有縱深。

“要堅持把先進制造作為東莞産業立市的‘根’與‘魂’。”正如東莞市委書記肖亞非所言,這座在改革開放中崛起的城市,從未忘記自己的來路。

重建體系

2014年,東莞在全國率先啟動“機器換人”計劃。新時代新面貌,一幅嶄新的制造業場景在這裡拉開了帷幕。

五年後,一部以東莞制造業轉型為案例的紀錄片《制造時代》,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為全國亟需轉型更新的城市提供了一個參考。其中,有一組鏡頭令人印象深刻:在流水線勞工重複操作的同時,機器人按程式化高效地生産加工。

如今,東莞電子資訊産業叢集已達到萬億級規模,裝備制造與新材料兩大戰略性新興産業也形成千億規模的産業叢集。

東莞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民營經濟等優勢産業占比的大幅提升,讓制造業企業在産業鍊上再也不會陷入“單打獨鬥”的尴尬局面。

進擊的“世界工廠”

東莞一制造業企業内

記者觀察到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在“大龍頭”的帶領下,“小領域”裡的潛力股迅速冒尖。

據2021年工信部公布的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東莞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5家,累計79家,排名全國(不含直轄市)第5、全省第二。

“專精特新”是指那些主要集中于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制造、新能源等領域,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中小企業。

它們,往往以較小的制造體量,占據着細分領域内較大市場佔有率,對制造業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外界都稱呼其為“小巨人”。

進擊的“世界工廠”

東莞自動化生産場景

2005年成立的東莞市凱格精機股份有限公司,專注于鋼網印刷機等裝置的制造,産品精度達到頭發絲的五分之一到八分之一,這也是其能保持全球市場占有率穩居前列的原因。

“要做關鍵裝置,把命運握在自己的手裡。”公司董事長邱國良透露,2021年其公司的産值大增了50%。

從最早開始做內建,關鍵裝置都在他人之手,到如今成為供應鍊上的“鍊頭”企業,凱格精機所發生的變化也是東莞先進制造業發展的縮影。

在2022年東莞政府工作報告中,将“大力推動科技創新與先進制造深度融合,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當作今後的首要任務。

在這裡我們能觀察到,東莞的轉型發展已經明确要“兩條腿走路”,“萬億”城市最重要的一塊發展跳闆也已經出現。

不遠處,郁郁蔥蔥的荔枝林如何搖身一變成為了源頭創新的策源地?七大戰略産業新興基地裡是否潛藏着下一個“風口”?

關于東莞,故事還遠未結束。

素材來源:莞香花開,綜合央廣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