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 稀缺 穿透

短期内,市場是投票機
長期看,市場是稱重機
作者:郝科科
編輯:群山
風品:張帆
來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2月9日,A股三大指數集體收漲。2月8日、10日,則滬指上漲,深證成指、創業闆指下跌,凸顯分化态勢。
實際上,2022開年以來三大股指均有回調,年初至今滬指累計跌約5%,深成指、創業闆跌9%、13%。
面對震蕩行情,不少小散避險操作明顯,多家頭部公募基金則紛紛出手護盤。
據不完全統計,僅1月26日-27日兩天,就有17家公募基金公告相關資訊,自購金額超12億元。其中,也包括中歐基金。
01
5隻基金季度告負
“跌出來的一姐”?
LAOCAI
1月26日,中歐基金公告,中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0個交易日内申購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中歐醫療創新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合計5000萬元,并持有三年以上;相關時間内,基金經理葛蘭申購兩基金合計200萬元。
真金護盤,可敬點贊。但也有一些基民吐槽,申購額太少,相較兩基金數百億的規模誠意不夠。
情緒不乏偏頗,但也不算完全苛求。梳理近期輿論,葛蘭及其管理基金處于聚光燈下。
2月10日,一則傳言稱有大型險資等贖回葛蘭的基金份額400億。因其高位布局了不少甯德時代等新能源品種。
随後,中歐基金辟謠,“大額贖回”為不實消息。
虛驚一場,的确萬幸。然當日的葛蘭未必多輕松:第一重倉股藥明康德再跌7.41%。之是以用再,是因2月8日其剛經曆跌停。當日,葛蘭旗下4隻産品一天浮虧8.4億,中歐基金8隻産品合計浮虧8.6億。
據葛蘭旗下基金釋出的2021四季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葛蘭旗下5隻基金産品,管理規模1103.39億元,超越張坤管理的1019.36億,成為管理規模最大的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其中,中歐醫療健康是主要貢獻者,管理規模775.05億元。
跻身公募基金“一姐”,風光無二。然尴尬的是,相比投資者的熱情信任,千億頂流業績并不光鮮。2021四季報顯示,葛蘭5隻在管基金全部虧損,單季利潤共計虧損139.30億元。
以代表作中歐醫療健康為例,四季度A類淨值增長率為-16.14%,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為 -2.84%;C類淨值增長率為-16.29%,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為-2.84%。
中歐醫療創新(A類)跌超16.14%,中歐明睿新起點(A類)跌3.85%,中歐阿爾法混合(A類)跌4.56%,中歐研究精選混合(A類)跌超1.32%。
從四季度報持倉看,前十大重倉股也不算如意,愛爾眼科、片仔癀開年至今均跌幅約20%。凱萊英、康龍化成跌幅近四成。
基金規模兩漲三降,但5隻均出現淨值回撤。中歐醫療健康、中歐醫療創新的A、C類份額淨值跌幅16%,另外三隻回撤稍小。全年看,2021年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基金收益-6.55%;中歐醫療創新股票基金為-7.90%。
也基于此,有輿論吐槽葛蘭為“跌出來的一姐”。
勿怪苛求,放眼行業,同樣有“醫藥女神”之稱的工銀瑞信趙蓓,截至2021年末在管産品共5隻,總規模322.79億元。。
盡管規模不大、所管産品2021第四季度也均回撤,然全年業績相對更穩些。代表作工銀瑞信前沿醫療,A、C類2021全年淨值增長率均在11%以上,相較虧損的中歐醫療健康,增長率相差18%。
截至2021年末,趙蓓的工銀瑞信前沿醫療A的三年、五年回報率為276.35%、279.02%,分别超過葛蘭的中歐醫療健康A的50個、13個百分點。
俗話說,牛市股神多,低迷的市場段子手多。“家裡有錢花不完,中歐醫療找葛蘭”、“我以為是抄底,沒想到深不見底”......
由此,再看上文的自購不買賬也就不難了解。面對百億千億的管理牌面,不管200萬元還是5000萬,是否都有些杯水車薪?何況,兩隻基金900億規模,一年管理費動辄也數億元。
02
重倉股“踩雷”為哪般?
一代版本一代神。
俗語背後,透出一個定律:風雲變幻的股市沒有股神,很難有投資者長期踩中風口。
聚焦2021年,中小盤股票崛起,闆塊快速輪動,讓很多投資白馬藍籌股的明星基金經理業績集體下挫。葛蘭、劉彥春、張坤等頂流走下神壇或基于此。
東方财富Choice資料顯示,自2021年初至今,全指醫藥跌幅近20%,如從2021年2月的高點計,回調幅度近30%。
闆塊震蕩,對于長期押注單一行業的投資者來說,免不了經曆“追漲”與“殺跌”。
細分看,葛蘭5隻基金為:中歐明睿新起點、中歐醫療健康混合、中歐醫療創新股票、中歐阿爾法混合、中歐研究精選混合。按領域分為兩種類型,一類專注醫療健康領域,如中歐醫療健康、中歐醫療混合;另一類則偏向科技,消費、制造,如中歐明睿新起點重點關注科技。
對于其不如意的業績,梳理輿論主要歸納為三原因:第一,經曆疫情行情2020大漲後,2021年醫藥闆塊整體回調,加之醫改政策持續深化,洗牌加大了市場波動;
第二,葛蘭較習慣重倉投資,加之頭部引導與基金抱團,其重倉個股的股價變動對基金整體影響較大,易大漲大跌。去年其幾隻重倉股大幅回調,通策醫療、愛爾眼科、長春高新等均從高點縮水較大。
第三,規模越大責任越大、壓力也越大,這種環境下作出的調倉、建倉決策就變得更加艱難。加之上述快速變化的市場,外部環境也讓機構更易紮堆投資,進而出現高股價、高估值、高漲幅,最終為股價大跌埋下隐患。
以長春高新為例。在廣東省将生長激素納入集采範圍後,該股連續下跌。
2022年1月19、20、21日三天跌停。截至2月10日收盤價165.25元,市值不足670億元。開年以來累計跌幅35%。相比去年高點更跌幅超6成。
2021年一季度,該股曾位列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第三大重倉股,此後中歐醫療健康規模擴張和葛蘭倉位變化,其逐漸退出前三大重倉股。但四季度葛蘭又加倉了長春高新。11月底,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基金持有長春高新551.72萬股,位列其第五大流通股東。
從上述股價看,是否已踩在了雷點?
回望2021年7月,有媒體質疑打增高針可能帶來内分泌紊亂等副作用,長春高新出現放量大跌,葛蘭此時減倉長春高新。
然四季度又加倉,究竟是啥邏輯,難道追漲殺跌?
看看基本面,目下大跌或也不全是集采政策使然。
長春高新的生長激素主要用于未成年人。抛開上述副作用質疑,僅從新增人口下滑角度考量,重倉一家依賴新增人口的公司是否明智?
另一基本面是,長春高新這些年來靠着爆款單品打天下,2021年研發費2.31億,增長不到4%,而同期銷售費高達11.74億元,同比增長近20%。
究竟靠啥驅動成長、後續競争力幾何、是否算真正“白馬股”?
同行看,曾重倉長春高新的彙添富、易方達旗下的幾個基金四季度均大幅減倉了長春高新,葛蘭逆勢行之,是否出現嚴重誤判?
還有待考量的操作。
以中歐醫療創新重倉股為例,2021四季度有較明顯變化。
其中,凱萊英被加倉94.95萬股至284.73萬股,升為第一大重倉股;邁瑞醫療也進入前十大重倉股名單;其餘藥明康德、藥明生物、愛爾眼科、通策醫療等長期重倉股則有不同程度加倉。
然通策醫藥2021年9月30日收盤價為302元,2022年2月10日為153元/股,愛爾眼科前者為53.4元,後者為33.59元,藥明康德前為152.8元、後為85.86元,凱萊英分别為445.9元、276.1元……
2021年第三季,高瓴資本退出了凱萊英、泰格醫藥、愛爾眼科的前十大流通股東。
當然,事後諸葛誰都能做。基金經理不是股神,沒人願意踩雷。
隻是,真金白銀的投資者們隻拿成績說話。僅歸運氣不佳似乎也說不過去。
希望越大,落差感越強:“把醫藥闆塊的雷都踩全了”、“叫你割了愛爾眼科、通策醫療,你就是不聽”、“葛蘭變葛韭菜”......
聲聲吐槽,不乏片面、不理性,但也有惋惜歎息。面對能力值質疑、踩雷之痛,葛蘭是否也該有所反思呢?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03
風格利弊 “一姐”煉成記
基本面和長遠潛力,是選股的根本邏輯。
客觀而言,葛蘭一貫的投資政策就是:選擇各細分賽道龍頭并長期持有,例如重倉的藥明康德、康龍化成、泰格醫藥等是CXO龍頭,愛爾眼科一度被稱“眼茅”,葛蘭對上述股票大多持有超過三年。
對比趙蓓的工銀瑞信前沿醫療與葛蘭的中歐醫療健康,前十大重倉股7隻股票重合,僅3隻股票不同。可見,一個特定闆塊選股空間不大,因為龍頭就那麼幾家。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趙蓓能獲全年正收益?
或與買入時點及持股倉位有關。中歐醫療健康持有愛爾眼科1.4億股,而工銀瑞信前沿醫療僅持2000萬股;葛蘭重倉的通策醫療,也未進入趙蓓前十大重倉股,僅憑這兩隻趙蓓就躲過了不少損失。
股票倉位、持股集中度上,葛蘭風格更強悍些,2021上半年,股票持倉均超93%,三季度也接近90%,直到四季度才降至80%水準,反觀趙蓓倉位均未超90%。
不過,葛蘭能快速“出圈”也受益于此。2020年,其押中漲超14倍的英科醫療,給投資者帶來豐厚回報,一戰封神。
隻是,這樣的大起大落是加分項嗎?
公開資料顯示,葛蘭出生于1985年,曾獲清華大學工程實體學士、美國西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博士。2011年歸國後,先後在國金證券和民生加銀基金擔任研究員,研究覆寫電力裝置、新能源、輕工、醫藥等行業,2014年10月加入中歐基金,從研究員做到基金經理。
回望“一姐”成長心路,也不是完全順風順水,尤其開局時不乏挫折。
初任基金經理時,醫藥博士的葛蘭并未專注醫療賽道。2015年,曾将樂視網買為第三大重倉股。三季度又将暴風科技買進前十重倉股,年末加倉至第一重倉股。彼時上述股票均是大熱股,但後續結果大家都知道。
當然,上述屬于“黑天鵝”事件,無人力所左右,當時很多基金都遭遇了“踩雷”滑鐵盧。2016 年4月,葛蘭辭任中歐明睿新起點基金經理。在管理該基金的450天裡,取得-4.8% 成績。
天天基金資料顯示,2016年9月,葛蘭重新擔任基金經理職位,開始更多專注醫藥領域。2020年和2021年,葛蘭先後成為中歐阿爾法發行、中歐研究精選發行的基金經理。除了醫藥業,還重倉了陽光電源、東方财富、甯德時代等其他行業龍頭。
2019年起,葛蘭開始順風奔跑,管理規模起飛。2019年底,在管規模71.35億元,同比183.72%;2020年底飙升5倍,達到441.91億元;2021年突破千億,成為公募基金“一姐”。
梳理近三年表現,葛蘭青睐投資熱門賽道的明星公司,通過持續持有,享受估值擴張帶來的回報。投資風格日益成熟、整體操作更加老練精準。客觀而言,跻身千億頂流、投資者信任也是有底氣基礎的。
04
封神與失落 何破規模魔咒
沒錯,起伏興衰本是常态。
百年大企需要冰火淬煉,優秀基金經理人又何嘗不如是。
基金投資是場馬拉松,不以一時成敗論英雄。
值得強調的是,據同花順iFinD資料,截至2月10日,中歐醫療健康混合C基金今年來業績表現不佳,近一月收益-12.92%。但拉長次元,該基金業績表現依然可觀,近三年超170%,近五年超210%,均超行業平均水準。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或許,市場還需更多耐心。
而于葛蘭乃至整個頂流圈,閱過繁華與落寞,也該有更多反思。
基金業有“規模詛咒”一說,指的是基金規模越大,保持業績難度越大。
行業回望,葛蘭當下遭遇在前輩身上已屢次上演。
2020年底,有“酒神”之稱的易方達基金經理張坤在管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達1255.11億元,不但成為首位管理規模超千億的基金經理,更被諸多小白捧上神壇:“坤坤勇敢飛,iKun永相随”、“坤坤不老,藍籌到老”,俨然新一代财富“錦鯉”化身。
然随着2021年白酒輝煌不再,張坤管理的4隻基金均出現虧損,易方達亞洲精選淨值虧損最嚴重,達29.25%,易方達優質精選下跌13.5%,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下跌8.22%,易方達藍籌精選虧損9.89%。
截至2021年末,其總管理規模1019.35億元,環比三季度末微減38.13億元。張坤本人,從封神到失落,僅一年之遙。
張坤之前,“公募一哥”稱号歸于劉格菘。其管理的廣發“三傑”——廣發雙擎更新、廣發創新更新、廣發多元新興基金,2019年位列主動型偏股基金業績前三甲。據媒體報道,這是10年内首次出現。
2020年1月17日,劉格菘單獨管理的廣發科技先鋒混合基金的募集規模創1000億元天量。然近一年來廣發“三傑”也跌落神壇,回報率在-15%上下,廣發科技先鋒混合更是低于-20%,數隻基金在同類中排在末位。
另一頂流大神劉彥春,也是類似遭遇。2021四季報顯示,不僅管理總規模連續兩季下滑,跌破千億大關,在管基金全年業績也告負。
城頭變幻大王旗,大起大落間該有哪些反思?如何避免昙花一現,打破規模咒坐穩神壇?
行業分析師于盛梅指出,翻看基金年度榜,每年的頂流排行都有不少變動,常常是前腳封神、後腳墜落。這和周期輪動、闆塊冷暖有關、也和個人運氣、實力、大環境有關。
的确,“明星基金經理”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風險警示。成為流量之巅後,還能“安安靜靜”專心做投資、警惕捧殺、敬畏規模的并不多見,而能打破路徑依賴、懷揣歸零心态、重構價值政策,持續坐穩回報大神的更少之又少。
告别喧嚣,諸神歸位。
看清上述本質,也意味着小白投資者要養成長期投資習慣,入局前最好有基本預判,如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政策等;忌諱過度追逐明星基金、迷信爆款基金,避免套在高位。
于基金經理而言,冷闆凳心态很重要。慧眼識珠價值标的,預判周期、踩在趨勢節點,從來不是說說而已。隻有日拱一卒、讓政策實操更專注專業,才能穿越規模咒、不負萬千投資者。
葛蘭曾在親筆信中寫道:“即便是優秀的公司,擷取投資回報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在四季報中表示,其也表示,我們總體維持了高倉位運作,在長期看好的創新藥産業鍊、醫療服務、高品質仿制藥的龍頭企業等方向進行了着重布局。從未來的配置方向看,創新藥産業鍊仍舊是我們長期最為看好的方向,從國家層面政策的頂層設計到國内企業近年來的創新積累,都使得國内的創新産藥産業鍊長期維持在高景氣度狀态。
定力、韌性、眼光,值得肯定。然信心拉滿、方向正确的前提下,也要警惕市場先生的種種任性。尤其伴随機構抱團紮堆,易讓一些問題股渾水摸魚;高估值、高股價也易讓優質股票脫離基本面。如何宏觀微觀精準預判、做到衆人皆醉我獨醒、防雷掘寶,仍是一道嚴肅考題。
巴菲特曾言,短期内,市場是一台投票機,長期内,它是一台稱重機。
于基金經理,又何嘗不如是。
走過繁華與失落,2022年的葛蘭及其基金,會交出怎樣的“投票”、“稱重”答卷呢?
本文為铑财原創
如需轉載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