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募格課堂
編輯 | 學術君
近日,青島科技大學海洋學院王碩教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從琥珀中發現最古老的現存花朵,相關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Nature Plants上,論文标題為《一億年前琥珀中發現起源于南非的适火性鼠李科植物》。
而論文的第一作者正是王碩教授的丈夫、青島科技大學的施超教授。
在很多人眼裡,青島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85後”夫妻教授王碩和施超是一對“神仙眷侶”。
王碩曾在接受采訪時笑稱,她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兒,是他們一起背着1億年前的琥珀化石材料去請教專家
而這篇二人共同署名、曆經8年波折發表的論文,見證了彼此的浪漫!
01
研究團隊首次發現
“開了一億年的花”
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起源于中生代鼠李科植物具原位花粉的完整花朵化石,研究人員表示:“這些花可以說‘開了一億年’”,為東南亞地區早期有花植物演化與闆塊運動關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
圖為形成于約一億年前的鼠李科Phylica屬琥珀化石
該研究表明,開普植物區現存的鼠李科Phylica屬有約一億年的化石曆史,是一類适應野火頻發生境的古老被子植物,也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
在研究中,王碩團隊發現了琥珀的現生後代——鼠李科的菲利卡屬,中文名叫石南茶屬,平時也可以叫做毛筆花,“這種花有非常細的葉片,枝條也很細。”
王碩教授
記者了解到,王碩團隊研究了24塊形成于約1億年前的緬甸琥珀化石标本,通過對其表面細微特征、内部三維結構與現生植物形态結構的對比分析,最終在南非的開普植物區找到了這些琥珀化石植物的現存後裔。
Phylica祖先随印度闆塊向北漂移的過程重建圖
“1億年前這些花朵在生長的時候被琥珀包裹,進而得到了完好儲存。”王碩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些完好儲存在琥珀中的化石植物在印度闆塊與岡瓦納古陸帶尚未完全分離前即已形成,随着岡瓦納古陸的解體和印度闆塊的北移,這一生物群的祖先通過印度闆塊傳播到緬甸北部,但他們的後裔卻一直在南非的開普植物區生存繁衍。
這些花朵從恐龍繁盛的中生代綻放至今,且其花朵、葉片、毛被等特征都表現出對頻繁野火的高度适應性。
圖為琥珀化石植物後裔的代表物種照片
研究表明,緬甸北部的植物區系與非洲大陸最南端的植物區系存在聯系,白垩紀時期頻繁發生的野火可能是驅動被子植物演化的一個重要原因。起源于新生代以前的裸子植物,包括銀杏、水杉被稱為“活化石”。
琥珀化石形成時期生态複原圖,圖中地表低矮植物為Phylica
02
曾遭頂刊拒稿
曆經8年波折
據了解,該研究成果由王碩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遼甯撫順琥珀研究所和福建農林大學等機關,以及英國開放大學、布裡斯托大學和南非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密切合作,曆經8年時間取得的。
王碩(中排左五)和施超(中排左四)
據了解,這項研究成果的分量足夠投稿《科學》《自然》等頂刊,卻在投稿過程中遭遇了多家期刊的拒絕。
被拒的原因來自以北美古脊椎動物協會(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SVP)為首的部分科研團體的阻擾,他們聯合衆多國際期刊,質疑大陸科研人員對緬甸北部琥珀化石的研究存在倫理問題。
然而,SVP卻惡意曲解“血”字形容顔色的含義,将“染勞工之血”的污名強加于“血琥珀”,并聯合多家期刊對大陸科研人員的相關研究論文進行全面封鎖,使得大陸在琥珀化石研究領域一度變得舉步維艱,也讓這篇論文的投稿四處碰壁。
為了抗議國外團體對大陸琥珀化石研究的污名化,來自青島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等一衆科研人員,在《自然—生态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聯合發表了“Balance scientific and ethical concerns to achieve a nuanced perspective on ‘Blood Amber’”(平衡科學和倫理關注:看待“血琥珀”的微妙視角)一文。
此文的刊發也促成了這篇最新的研究成果登上《自然—植物》的封面,為期近一年半的論文投稿風波暫告一段落。
03
“85後”夫妻教授
被稱為“神仙眷侶”
青島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施超教授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王碩教授為通訊作者。兩人是“85後”夫妻教授,被網友稱為“神仙眷侶”。
去年4月底,在綠樹蔥茏的青島科技大學四方校區,王碩和施超接受琥珀研究專訪時被問到:研究琥珀化石究竟有什麼用?
王碩說,最大的作用在于作為硬證據推測進化史。如今,她做到了!
施超、王碩接受采訪 圖源:齊魯晚報
十幾年前,在本專業基因組學正火的時候,兩人選擇去研究偏冷門的琥珀化石。
當時有很多老師勸他們,研究基因組學可以發展得更快,可以發更多論文,也相對更容易申請到項目基金;研究琥珀化石可能會很窮,無論發表論文、申報基金,還是落地産業鍊都是很困難的。
即便前路艱辛,但對王碩和施超來說,選擇這條大多數人并不看好的路,是出于科研工作者敏銳的好奇心和強烈的責任感。
兩人經常會用“研究恐龍眼裡的世界”來概括自己的這份工作。和普通化石不同,琥珀化石最大的優勢在于能保留1億年前植物、昆蟲的三維形态,幫助科學家揭開世界最古老的秘密。
對王碩而言,切開琥珀原石的過程,就像開盲盒一樣,總覺得下一秒會有驚喜,不知道會與什麼生物結緣。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77-021-01091-w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9-021-01479-z
本文來源:募格課堂
整理自:青塔學術、科學網、科技日報、齊魯網·閃電新聞 記者:張洪波
轉載本文請聯系原作者擷取授權,同時請注明本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