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一代父母的教養迷茫:叛逆的母親走向自己父母的反面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尹琳

無法認同上一輩的教養方式和方法,又沒有形成細緻認真深入的思考,新一代父母更容易在教養中陷入迷茫。

新一代父母的教養迷茫:叛逆的母親走向自己父母的反面

5年級上學期,女兒戀愛了。39歲的媽媽敏有些忐忑,但是她要做一個新時代的好媽媽:“男孩是誰?跟我介紹介紹?嗯,挺帥的,那你們好好相處啊。”敏腦子裡閃現的是曾經看過的美國電視劇,那些開明的父母們似乎就是這樣和孩子交流的——早戀是正常的,父母不要過于緊張,影響了孩子對愛情的态度。可是,點到為止的談話和女兒微信的情侶頭像總能讓她血壓起伏不定,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親戚朋友也時不時給她施壓:你們這樣做父母,真的看不懂。

5年級下學期,女兒面臨升中學,敏想送她去國際中學。“她愛玩,有主見,還是應該去國外闖闖。”公辦國小自由散漫慣了,敏擔心女兒跟不上中學的功課,讓她每周做幾套卷子。女兒把媽媽當成了姐妹,指令常常陰奉陽違,嘴上答應,經常交白卷。雖然氣得跳腳,敏“不想她恨我”,于是提出經濟刺激:做一套給50元錢。直到那天,她加班回來,興沖沖地想敲女兒房門,聽見孩子一邊抄着答案一邊跟同學吐槽:我媽真傻。

“從小被父母壓制得太厲害,是以才想給孩子多一些空間。努力學育兒,努力愛孩子,結果發現自己活成了一個笑話,我很少對孩子說不,也不太管孩子,可是在孩子心中,我并不比我的父母更好。”敏很無奈,像敏一樣迷茫又倔強的母親,在當下父母群體中人數雖不那麼多卻也顯眼。

叛逆宣言:我要和自己的父母完全不同

新一代父母的教養迷茫:叛逆的母親走向自己父母的反面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後安超在她的論文《拉扯大的孩子:民間養育學的文化家譜》中,描述了渴望背叛原生家庭養育方式的一代母親形象。

作為家族裡的第一個女博士,安德婧很早就接觸到了更為平等自由的西方教育思想。安德靖報了很多家庭教育班、父母課堂、家長學校等,一年學費逾十萬元。在家族微信群裡,她是新家庭教育理念的主要倡導者,經常轉發很多心理學文章,傳播比如原生家庭與孩子成長、童年創傷與情感教育等方面的科學育兒知識,在收費高昂的父母課堂分享自己陪伴孩子成長的體會:“媽媽相信你,我們了解你,你是我們的驕傲,你是媽媽的唯一,不管别人怎麼看待你,不要去跟任何人比,無論發生什麼,爸爸媽媽永遠在心中支援你。”

兒子很感激媽媽給他的自由和寬容,讓他能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長大,但是,他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好,雖然父母一再強調他是獨一無二的,但他的自我認同感仍然很低,不适應學校生活,好像一直長不大。

“這種獨一無二的愛比較符合現代教育潮流,也是衆多教育專家和心理專家大力提倡的教育觀念。不過,安德靖與其說是在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如說是在緩解她的父母當年逼她苦讀所遺留下來的種種痛苦。雖然她在族人眼中是成功的榜樣,但她也背負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她的教育方式走向了自己父母的極端反面。”安超表示。

我們通常把叛逆指向青春期,然而,那些沒有經曆青春期叛逆的大人們,将養育作為了内心最劇烈的叛逆:我不認同我的父母,我要成為我理想中的父母。

父母說要雞娃,我說成績不重要,孩子要輕松自由地玩着長大;

父母說要懂規矩,我覺得規矩應該少一點,自由應該多一點;

父母說要與人分享,我說這是你的東西,你可以選擇不給;

父母說得多管管,看看孩子手機裡有什麼東西,我說這是個人空間不能打擾;

……

就這樣晃晃悠悠過了十來年,叛逆的母親們越來越感受到沖突和挫敗。

愛和自由的家庭理念不僅僅和學校重視學業成就的遴選标準相沖突,同時也跟社會的就業現狀産生沖突。無法得到别人的贊賞,也就罷了,平日裡看着孩子的樣子:自由散漫、缺乏自律精神,做事過度自信也容易過度自卑,能争取自己權益卻缺乏對别人的共情和愛意,就連最在意的親子關系也遠非自己想象中好:叛逆可能比别的孩子來得還早。

重新思考“叛逆”

孩子帶來的麻煩、自己的情緒失控和處理問題的無能感,既讓叛逆的母親沮喪,也讓她們有機會反思叛逆這件事情。

“我總想起那個著名的比喻,像一個糊塗的老太婆,給嬰兒洗澡,洗完澡把孩子和髒水一起潑門外。因為對父母有很多憤怒,沒有客觀地看待父母當時的做法利與弊在哪裡,隻是覺得我受傷了,你們是問題的源泉,我要成為更好的父母創造更幸福的孩子來彌補缺憾。”蘋雅是一位育兒編輯,她認為,碎片化的閱讀、網絡上激起原生家庭憤怒情緒的公号文章也對自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許多文章夾帶了很多情緒,很快抓住人對原生家庭的不滿,對孩子成長的焦慮,而缺乏養育的客觀理性的思考。”

“反抗的不是讀書、學習,不是努力和自律、不是尊重和在乎别人的感受,反抗的是看不見孩子作為一個人的需求,看不見孩子的困難和求助,隻有指令、指責和唠叨的負面情緒。這個部分其實不是傳統社會教養孩子的錯,而是在各種壓力下,父母人格發展不成熟,不能夠妥當地處理問題。”關注内在成長的心理咨詢師邱明認為,不盲目反對原生家庭,客觀地看待問題,細緻地分析問題,發現問題的症結,尋找問題的多種解決方案,是渴望跟原生家庭不一樣的父母更應該掌握的技能。

新一代父母的教養迷茫:叛逆的母親走向自己父母的反面

無法認同上一輩的教養方式,又沒有形成細緻認真深入的思考,新一代父母更容易在教養中陷入迷茫。

“往好裡說,他們希望孩子快樂,往壞裡說,他們害怕做教育子女的工作。看起來對孩子呵護有加,其實隻想做‘好哥們、好姐們’。”《情感忽視》的作者喬尼絲·韋布認為,父母可能沒有幫助孩子準備好去面對外面真正的世界,孩子成長在霧裡看花般美好的童年,根本沒有學會了解自己面臨的困難。

如何跟孩子保持真正的親密,如何表達對孩子的期望、了解孩子需要什麼、擅長什麼、弱點是什麼,指導孩子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如何了解自己、了解别人,這些在成長中缺失的部分,是許多父母需要為自己補上的一課。這些細緻入微的技能,需要的是批判性思考和長期的學習與積累,而不是心底裡那股憤怒和期盼所能抵達的。

責任編輯:陳華

校對:張亮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