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生委開展未婚人群工流産幹預行動。
今天頭條新聞刷爆了:計生委開展未婚人群工流産幹預行動。
看來國家計生委也在為人口問題頭疼,但是解決不了教育、房子這些生活高成本的本質性問題,人口問題還是無法得到更好的解決。
[圖檔]
不知道大家是什麼感受,我看了第一感覺覺得是不是應該做好防預措施的引導,而不是幹預,這種事情如何幹預呢?勸她生下來嗎?那誰養活這個孩子?誰為這個孩子負責?一個生命如果草率随随把她帶到這個世界上,那更是對他的不負責任。我們經常說,生易養難,生十月懷胎,養孩子至少要十八年,這當中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比生孩子要多的多。随着時代的發展,未婚懷孕的越來越多,有些人婚前甚至多次流産,導緻後期不孕,但這個群體畢竟是少數。在現代避孕辦法如此多的情況,正常人為保護自己身體健康應該都知道如何正常避孕。我們更好從家庭、社會的角度應該引導年輕人,自尊、自愛,做好防育措施。
作為國家計生部門來說在人口急劇下降的情況下,想急于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在大家為什麼不願意生孩子的主要問題上下功夫,解決目前生孕人群不願生孕的困難,提高大家生養的意願,生育問題就會得到緩解。記得有在一本《晚熟時代》書裡,提出了一個集體父母的概念。現代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教育、照顧全靠父母或爺爺、奶奶,可在我們小時候,我們一家庭養三、四個娃,那時一大家子都住在一起,姑姑、叔叔都可以幫忙照顧,爸爸、媽媽出外幹活,我們可以跟小區或者村上的小朋友一起在家玩,上學跟小夥伴們一起上學,從來沒有家長接送過。可現在優生優育之後,城鄉的教育沒落,我們都擠到城來上學,城裡的資源有限,大家都為上學互相争好學區,孩子無法就近上學家長接送造成交通擁擠,這些都無疑增加了養育的成本。從千百年來,孩子都在田間地頭長大,或者在城市裡的弄堂内跟着小夥伴打打鬧鬧長大,可現在的孩子基本是在保溫箱長大,除了同學,小區裡沒有認識的小夥伴。學校為了避免意外風險不允許孩子嬉戲、打鬧,孩子除了學習,下課後也要安安靜靜的坐着。下課後還要在父母的陪同下去上各種輔導班。這樣的童年是童年嗎?
雖然說日子好了,但是生活的壓力仍然是比較大,八九十年代,父母養育我們,隻需為孩子吃飽穿暖想辦法,因為在教育上都差不多,學校差别也不大,主要在于個人的努力程度。可現代孩子的教育有一部分在學校之外,家長每天要去檢查作業,要帶孩子去上很多輔導班,大部分的重壓在父母,你沒有能力買學區房,意味着孩子可能無法在學區上學;你沒有好人脈或金錢,意味着無法上更好的學校。孩子的前途也會因父母的能力而受到嚴重影響,這樣的焦慮一年一年的維持下去,再加上小升初搖号壓力,初升高的升學壓力,父母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實際上,我們大部分人沒有能力為孩子的未來提供更好的教育。
還有就是現代女性的職場地位過度誇大化,家庭地位弱化。現代到處都宣揚婦女的社會地位,職場上女性更是巾帼不讓須眉。我們基本上都是雙親都在上班,孩子要麼是老人管,要麼是沒人管,多數家庭女性要上班,是因為男性的工資不足以養活全家人,有的甚至夫妻倆一起上班,也不足心養活老人跟孩子。職場競争也越來越激烈,因為我們國家就業人數量多,是以企業招聘時可以有嚴格的年齡限制,35+就成為職場的痛點。很多女性因為要上班,孩子無人管,就無法完成多胎生育。
記得有一句話,一位媽媽決定一個家庭的三代,好的教育主要來自于媽媽,全職媽媽也是一份工作,國家應該鼓勵全職媽媽,女性在職場發光發熱,和在家庭裡奉獻是一樣的重要,甚至比在職場裡更重要。提升全職媽媽的保障,在孩子三歲之前應該鼓勵女性全職,并給予全職媽媽一定的生活補貼,這樣也會餘出來更多的工作崗位,讓惡性人才競争的崗位提高工資,讓爸爸足以一個人工資養活一家子的溫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