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5歲被裁員,還能擁有美妙人生嗎?

作者:哈佛商業評論
35歲被裁員,還能擁有美妙人生嗎?

小佛爺說

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意外變化,有人剛剛邁入35歲便被公司“優化”,有人雖然憧憬大城市卻迫于生活壓力無奈逃離北上廣,有人因為家庭變故發現自己不得不換個活法兒……這些變化或許會讓你覺得羞恥、憤怒、沮喪或無助。來自加拿大的幾位學者,就專門對那些身處動蕩中的人們展開研究,希望找到快速走出心理困境的方法,而他們發現“自我身份認同”是脫困的關鍵。

35歲被裁員,還能擁有美妙人生嗎?

很多人喜歡研究外部社會是如何變遷的,而我們則用了十年時間,研究個人身份的變遷會給人帶來哪些影響。我們與那些身處動蕩中的人們展開了數百次訪談,他們可能原本是白領,但現在被迫專職為社會地位較低的工種,還有正在嘗試擺脫被污名化的身份,比如那些有案底但正在積極重新融入社會的人。

實際上,無論這些人生的變故是以何種形态呈現出來的,許多受訪者都認為走出困境中最難的部分是如何擺脫過去的自我、接受新身份。我們稱這種狀态為“身份癱瘓(identity paralysis)”,它如同一種病征,讓人憤怒、沮喪、無望,究其原因,是人們喪失了對新身份的自我認同。

35歲被裁員,還能擁有美妙人生嗎?

想要走出困境,人們需要學會坦然接受這些變故,積極接受自己的新角色。我們也從研究中總結出五種政策,可以幫你快速走出“身份癱瘓”:

與過去訣别

面對身份的轉變,很多人難以跨越心裡的那道坎。訪談中,很多受訪者描述了與過去訣别的過程,而其中往往有一個關鍵事件,比如自己的生日,或是孩子的出生。一位被訪者稱,因故住院兩天後,他決定把醒來的那一刻當作重生的起點。

類似的标志性事件,有助于人們改變過去的習慣,迎接新的人生。是以,當你嘗試接受新身份時,不妨試着尋找這樣的訣别時刻。

建構一個連接配接過去與現在的故事

當然,與過去訣别,并不會讓過去消失,新的身份也必然要與以前的身份相聯系,才能固定下來。用有說服力、真實可信且友善與他人分享的故事,将現在與過去聯系起來,會讓你更容易接受新的自己。

35歲被裁員,還能擁有美妙人生嗎?

比如,我們采訪的一位移民,他被迫放棄土木工程師的事業,來到新的國家成為計程車司機。他會描述為了孩子的未來犧牲自己光鮮身份的故事。而一些嘗試擺脫污名化身份的人,往往會講述黑暗的過去促使自己走向光明的故事。

我們發現,與沒有建構故事的人相比,能講出可被廣泛接受的故事的人,可以更好地接受轉變,對現狀表達出更積極的情感。

擺脫負面情緒

即使你理性地決定要往前走,情緒上也會留戀過去。我們的身份是由自己對身份的感受塑造的,是以要完成轉換,必須承認自己的各種情緒并主動應對。一位受訪者說:“隻有接受了自己和自己做過的事情,原諒自己,才能打破循環。如果不原諒自己,你就無法前進。很多人不知道,是以一直活在愧疚和恥辱中。”

我們在采訪中發現,意識到自己被過去的情緒拉扯、主動應對這種感受的人最能順利接受新身份。有助于轉換負面情緒的政策很多,但我們發現,最有效的是有意激活與之相對的正面情緒。例如,一名因傷被迫轉行的員工說,她擺脫羞恥感的方式是關注以往成就帶來的自豪感。要注意,不是趕走負面情緒,而是發自内心地承認這些感受,然後将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感受,這樣才能走出來。

關注工作以外有意義的身份

我們很容易覺得工作就代表自己的身份,尤其當剛剛失去一份很好的工作,或者和别人的連接配接更多停留在工作層面時,這種感覺就格外強烈。不過,人會同時擁有多個共存的身份。如果現在的工作身份讓你不舒服,你可以關注其他領域的身份,這種政策可以有效地幫助你渡過艱難的轉型期。

例如,一位女性被訪者說,自己可以成為母親、陪伴孩子,這件事很重要。我們采訪的一些移民也表示,比起關注對目前工作的不滿,或對不得不放棄原有事業的怨憤,将自己定義為家庭的供養人讓他們找到了新的意義。

還有一些人更關注自己在社群的角色,如志願者或活動家。想起自己的各種身份,可以幫助你關注積極的一面,意識到自己不止是由工作(或過去的工作)定義的,進而繼續前進。

适度暢想未來

想象有着強大的力量。我們在研究中發現,一些能很快适應新身份的人,會暢想自己現狀隻是通往未來(即使并不實際)的踏腳石。令人吃驚的是,即使暢想中的未來純屬幻想,隻是白日夢裡抽象的未來,往往缺乏現實依據,這種政策似乎也依然有效。

舉例來說,一位被迫從網絡工程師轉職為計程車司機的受訪者稱,“我計劃将來找一份跟計算機有關的工作。不是現在,可能要等到十年二十年以後,我一定會去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他開計程車第三年,并沒有向科技行業轉職的具體計劃,但美好未來的模糊可能性讓現狀變得更加令人愉快了。

與之相似,許多人喜歡逛街隻看不買,或者在網上看旅遊景點照片,想象着自己無法擁有的體驗。聽起來有些不靠譜,但我們的研究表明,隻要适度,這種方法可以有效應對艱難的處境、擺脫心靈困境。

關鍵詞:自管理

瑪德琳·圖比亞納(Madeline Toubiana) 特裡什·呂博特姆(Trish Ruebottom) 盧恰納·圖爾希克·哈卡克(Luciana Turchick Hakak)|文

朔間|譯 劉玥|編輯

35歲被裁員,還能擁有美妙人生嗎?
35歲被裁員,還能擁有美妙人生嗎?

今日話題

面對年齡焦慮和職場瓶頸

你還有哪些好的方法走出困境?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真正優秀的企業不培養“滅火隊員”

認知多元化團隊,有助于更快解決問題

善用學習曲線的上司者,是員工的幸運

35歲被裁員,還能擁有美妙人生嗎?

投稿、廣告、内容和商務合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