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跨越三地的港澳仲裁員首秀

跨越三地的港澳仲裁員首秀

香港籍仲裁員陳曼琪(右一)在仲裁咨詢服務點為展客商提供法律服務。 受訪者供圖

從香港到廣州的這條高鐵路線,常年兩地奔波的黃海量已經乘坐了無數次,但這次的終點與以往有所不同。10月15日,他首次以香港仲裁員的身份來到廣交會,為展客商提供法律服務。第136屆廣交會正在如火如荼舉行,本屆首次迎來港澳仲裁員。一天下來,展位上的台賬,記錄了客商前來咨詢仲裁的印迹,上面用各國語言寫滿了咨詢問題、國籍以及聯系方式。值班間隙,他們向南都、N視訊記者分享了“首秀”體驗,“廣交會太大了,差點蕩失路(迷路)!”黃海量還談起多年前的“反向選擇”,不後悔曾一意孤行到廣東讀法學;賴建國則慶幸抓住了人生逆襲的重要機遇,獲聘為内地仲裁員。随着粵港澳大灣區法律服務融合發展全面提速,他們邁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首次亮相

外籍展客商主要咨詢合同糾紛問題

10月16日,西裝革履的黃海量胸前挂着廣交會工作證,在值班間隙接受南都記者采訪。他是北京市百瑞(深圳)律師事務所的執業律師,也是廣州仲裁委員會的香港籍仲裁員。

數月前,當廣州仲裁委員會從業人員與他協商,是否能來廣交會“涉外法律咨詢服務港”提供仲裁咨詢服務時,黃海量欣然同意。

15日,廣交會首日也是港澳仲裁員的“首秀”。黃海量8時許提前到達場館,來到廣州市司法局會同廣州市律師協會、廣州市公證協會、廣州仲裁委員會、“一帶一路”域外法(廣州)查明中心開設的“涉外法律咨詢服務港”,與其他仲裁員一同為當天的“開張”做準備。

當天迎來送往的外籍展客商不少,向黃海量咨詢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合同糾紛方面。

一名中東客商在經過“涉外法律咨詢服務港”時停下腳步,就付款後供應商遲遲未交貨,焦急地咨詢黃海量如何處理。

黃海量熟練地用英語為其耐心解答,“可以看合同如何約定,如有仲裁條款,協商不成可以走仲裁程式”,并為中東客商派發仲裁宣傳資料。

展位上的台賬,記錄下首日客商前來咨詢仲裁的印迹,上面用各國語言寫滿了咨詢問題、國籍以及聯系方式。

中國國際調解仲裁院(HK CIMAI)國際調解/國際仲裁教育訓練師、多地仲裁委的仲裁員、中國政法大學仲裁研究院研究員……澳門籍仲裁員賴建國的名片正反兩面印滿了頭銜。

百忙中仍抽空來廣交會值班,賴建國認為,港澳仲裁員的亮相,能讓國際友人感受到廣交會的誠意,“給予展業界及客商們以跨域調解與仲裁服務的信心”。

如展客商有仲裁立案的需求,現場從業人員會幫助收集材料,指引他們如何去立案。

“服務已經很到位了!”賴建國豎起大拇指稱贊。

反向選擇

希望在内地尋求更多發展機遇

80後黃海量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法律專業薪水高,在港人眼中如同捧着“金飯碗”,他也不例外。

在廣交會展館外,黃海量向南都記者說起25年前的那次重要決定。

當時,他偶然間從報紙上了解到,内地法律市場廣闊,于是萌發了去内地學習法律的念頭。周圍的同學和親戚知道後大為不解,擔心回香港後“水土不服”。

好在父母支援,1999年在香港讀完預科,黃海量成功申請去暨南大學讀法律專業,希望在内地尋求更多發展機遇。

從暨南大學畢業後,他以香港籍身份在深圳參加内地司法考試後落敗。

黃海量沒有氣餒,而是越挫越勇。他先後在政府部門、律所工作,邊工作邊備考,挑燈夜讀磚頭厚的法律書籍“三大學”,潛心研究内地法律條文,周末還去深圳上教育訓練班。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法考連續落敗多次後,他終于迎來勝利的曙光。2009年,在香港考場上通過法考成功“上岸”。後來,他在北京市百瑞(深圳)律師事務所成為執業律師。

前幾年,已滿足執業8年資格的他加入廣州仲裁委員會,成為一名香港籍仲裁員。他迅速融入新角色,經常在香港、深圳和廣州三地奔波,有時一天輾轉三地,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灣區人”。

順勢而為

形成特色品牌-涉外“調解-仲裁-訴訟”跨域銜接

和黃海量不同,資深澳門籍仲裁員賴建國其實是正宗廣東人。他在佛山禅城出生長大,高中畢業後,來廣州高校進修一段時間法律專業,對職業規劃尚不清晰的他隻是模糊地感覺,“學法律高大上”。

20多歲時,賴建國到澳門找工作,經應聘到澳門檢察院成為一名辦案人員。

每天辦理的刑事案件很多,僅有的法律知識不夠用,加上澳門法律體系與内地法律體系大不同,賴建國為繼續充電,2001年報讀澳門大學的夜校,下班後去澳門大學在職學習,并攻讀完大學。

回顧年輕時的求學經曆,賴建國感慨“太辛苦了”。檢察院下班和夜校上課時間重疊,他隻能每天下班後在路邊買一個面包作為晚餐,一路小跑去上課,餓着肚子上完第一節課後,再啃幾口面包充饑。

不過難免還是會遲到。有時賴建國剛準備下班,警察突然押着嫌疑人過來,他又要加班。“走不了,要辦完這個案子。”為此,他感到很不好意思,“第一節課經常會遲到。”

澳門法律院校的夜校含金量高,講法律專業的老師不少是在職法官,他們不會隻講枯燥理論知識,對辦過的案子信手拈來,和學生分享。這些法律知識,也為他日後成為仲裁領域專家打好了基礎。

在檢察院工作期間,他考到澳門法改局(現為法務局)成為公務員,他再次迫切感受到“知識不夠用”,繼續在澳門大學夜校攻讀碩士。

擔任公務員期間,澳門大學法學院設民商法和知識産權法課程,相關負責人邀請賴建國去授課,賴建國兼職任高校法律老師。

當時,他主要研究仲裁調解和民事訴訟,“大陸多元化糾紛調解解決路徑,其實就是調解、仲裁和訴訟。剛好是我教學研究和辦案實務範圍,自然而然形成我的特色品牌——涉外‘調解-仲裁-訴訟’跨域銜接。”

2014年,是賴建國人生的重要轉折點。這一年,他邁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發表國際仲裁的相關論文後,他獲聘為海南國際仲裁院仲裁員,此後逐漸聲名鵲起,陸續成為廣州、北京、成都等多地仲裁委仲裁員。

如今,賴建國的名片上印有十多個頭銜。

在時代潮流下乘風破浪,他抓住重要機遇,一步步成長為仲裁領域專家。

隔空接力

将“制度之異”變“制度之利”

這次來廣交會仲裁咨詢服務點坐鎮的還有“大咖”陳曼琪,除了香港籍仲裁員的身份,她還是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律協創會會長。

陳曼琪告訴南都記者,“相比内地仲裁員,港澳仲裁員更熟悉普通法,具有國際視野,有着更豐富的涉外仲裁經驗,能夠提供更友善的咨詢服務。”

她相信,港澳仲裁員的加入,有助于說好中國國際商事仲裁故事,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形成。

與内地同行的交往之中,陳曼琪也看到,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内地民商事仲裁人才越來越多,她很期待内地與港澳仲裁員能通過更多像廣交會這樣的舞台,一同進步。

“未來願為粵港澳三地仲裁加深交流協作,為推進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将‘制度之異’變‘制度之利’,盡己綿力。”陳曼琪說道。

廣交會的仲裁咨詢服務點,邀請了香港大律師及粵港澳大灣區律師、澳門調解專家、歐盟國際貿易和可持續發展仲裁員等在内,組成了一支35人的服務團隊。

一站式服務内容豐富多樣,既包括公益法律咨詢,也包括糾紛快速化解,現場受理符合條件的仲裁、調解申請,有調解意向的力促當場調解。

10月17日,廣州仲裁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告訴南都記者,“此次引入港澳仲裁員到廣交會服務,是為了利用港澳仲裁員的優勢更好服務境内外商家,同時也吸納港澳仲裁員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廣州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補充說,本屆廣交會,還增設了粵港澳大灣區律師法律服務咨詢專窗,吸引了18位大灣區律師參與。

“他們不僅熟悉港澳法律、内地法律,還精通英美法、葡語系國家和地區法律,能夠為來自全球各地的展客商提供高水準、國際化的專業涉外法律服務。”

10月16日,廣交會“首秀”結束後,黃海量從廣州乘坐高鐵傳回香港。10月17日,陳曼琪從香港出發抵達廣州。高鐵疾馳而過,他們完成了隔空接力。

采寫:南都記者 楊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