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檔來自:Fox Business網站在歐美兩大汽車工業重地,持續不斷的裁員潮正在上演。
近日,Stellantis 集團宣布将在美國密歇根州的沃倫卡車裝配廠裁員 1100 人,且這一裁員不是一次性的,公司發言人聲稱“将在業務範圍内無限期裁員”。此次裁員也并非孤立事件,福特、特斯拉、通用汽車等多家跨國車企都已相繼宣布裁員計劃。其中,大衆集團拟議中的裁員,以及特斯拉此前公布的裁員人數更是達到萬人規模。
這股寒流同樣在零部件領域蔓延。采埃孚、博世、大陸集團、英飛淩、英特爾、Northvolt等都有動辄千人甚至上萬人的裁員計劃,令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多家主機廠承壓
鑒于中國市場競争激烈、歐美市場需求下滑、電動汽車轉型放緩等,近期,寶馬集團、梅賽德斯-奔馳、大衆集團、Stellantis、沃爾沃等歐洲主流汽車制造商密集釋出盈利預警,引發業内擔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與歐美同行相比,梅賽德斯-奔馳、通用汽車、Stellantis集團近年來的業績一直比較穩健,即使是此前疫情期間也保持了不錯的盈利成績。不過,進入2024年,這些車企也感受到了壓力。
這一變化在Stellantis身上展現得比較明顯。今年上半年,Stellantis淨利潤為56億歐元,同比大跌48%。重要原因之一是其高度依賴的美國業務利潤率低下、庫存高企。2023年Stellantis北美員工已經縮減近7500人,今年繼續減員。沃倫工廠1100人的裁員計劃于今年8 月首次宣布,并于近日開啟。
Stellantis前不久還宣布,将在波蘭工廠裁員500人,并裁撤密歇根州斯特林高地工廠的近200名員工。另外,近日,Stellantis對其管理層進行了大幅調整,掌門人唐唯實警告稱,不排除在未來因生産效率和品牌整合而采取裁員措施。
相比之下,通用汽車維持了業績正增長,今年上半年淨利潤為59億美元,同比增長19%。盡管如此,為了削減成本,應對轉型,通用汽車近兩個月也啟動了裁員計劃,包括在全球範圍内裁減超過1000名軟體員工,并計劃在美國堪薩斯州費爾法克斯工廠解雇1695名勞工,占到該工廠員工總數的近七成,伴随的将是雪佛蘭邁銳寶和凱迪拉克XT4的停産。
在德國,大衆集團正在與工會談判,試圖關閉“德國至少一家較大的汽車制造廠和一家零部件工廠”,并終止與工會達成的一系列保障工作崗位的協定。如果成真,這将是大衆集團87 年曆史上首次關閉德國工廠,而大衆集團或将在德國削減多達3萬個工作崗位。
目前,大衆集團管理層與工會陷入了激烈的糾紛中,内部緊張情緒正在加劇。工會方面威脅稱,如果公司違背工會的意願單方面決定關閉工廠,工會将令公司“癱瘓”。相關方也在斡旋,德國下薩克森州、薩克森州、黑森州、柏林日前聯合簽署檔案,反對大衆集團在其轄區内關閉工廠和裁員。圍繞德國工廠的談判仍在進行中,但在中國,大衆集團已經開始裁減員工,主要涉及進口車業務,可從北京調至合肥工作或直接裁員并最高賠償N+6。
另外,此前伴随銷量快速增長而人員暴漲的特斯拉,也開啟了裁員模式。今年4月,特斯拉CEO馬斯克宣布,将在全球裁員“10%以上”。這意味着,至少将有1.4萬名員工離開特斯拉,而中、美兩地成為裁員的重災區。
圖檔來自:Multi Briefs網站
壓力傳導至供應鍊
主流跨國車企面臨的壓力,早已傳導至上遊供應鍊。以德國為例,根據咨詢公司Falkensteg的資料,2024年上半年,有20家年營收超過1000萬歐元的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申請破産,數量同比激增超過60%。另外,近兩三個月以來,大陸集團、麥格納、安道拓、李爾、佛瑞亞、意法半導體、法雷奧、奧托立夫等多家零部件巨頭陸續下調了全年預期,凸顯了廣泛的行業壓力和挑戰。
歐洲尤其是德國,已經成為零部件供應商裁員的重災區。中小型企業的壓力自不必說,自去年下半年至今,多家零部件巨頭也啟動了裁員計劃,并進行相關業務調整。
去年6月,奧托立夫宣布,計劃到2025年在全球範圍内裁減大約8000名員工,相當于其全球員工總數的11%,并關閉歐洲的數家工廠。歐洲是其裁員的重災區。
去年年底,博世表示,計劃在德國兩家生産汽車變速器的工廠裁減最多1500個工作崗位,涉及研發、行政和銷售等。今年年初,博世宣布,計劃2026年底前在軟體和電子部門裁員約1200人,其中950人在德國。
今年2月,大陸集團宣布,針對其汽車部門,啟動約7150人的裁員計劃,其中約40%将發生在德國,計劃2025年底前完成。随後在今年8月,大陸集團宣布,有意将汽車部門剝離出去并推動其獨立上市。
今年7月,采埃孚宣布,預計将在2028年底前,将其德國員勞工數從目前的5.4萬人,逐漸削減1.1萬~1.4萬人。采埃孚還将整合德國工廠,并重新審視和調整其寄予厚望的電驅傳動技術事業部。由于此前收購天合及威伯科,采埃孚背負着較大的債務壓力。
今年9月底,舍弗勒CEO克勞斯•羅森菲爾德發出預警,稱在與緯湃科技完成合并後将進行裁員。他沒有透露裁員人數,隻是表示不會達到競争對手采埃孚最高1.4萬人的裁員規模。就在10月1日,舍弗勒與緯湃科技完成了合并。這意味着,舍弗勒的大規模裁員或許正在醞釀中。
圖檔來自:TheDetroitBureau網站
歐洲車市萎縮
受影響者不止主機廠及傳統零部件供應商,半導體、電池廠商等也深陷其中。由于電動汽車需求放緩,今年9月,有歐洲“電池一哥”之稱的瑞典電池制造商Northvolt宣布,計劃裁員1600人,約占公司全球員工總數的1/5,并暫停瑞典工廠擴建計劃。目前,公司因虧損、産能不足和技術瓶頸陷入困境。
隸屬SK集團的南韓電池廠商SK On也于今年9月宣布,将為員工提供自願離職或無薪休假攻讀學位兩種選擇,以減少員工規模。據了解,自2021年10月從SK集團旗下的SK Innovation分拆營運以來,SK On一直處于虧損狀态,并在今年7月自曝進入危機模式。為此,SK集團令盈利豐厚的SK E&S與SK Innovation進行合并,進而為SK On“輸血”。
半導體領域也一樣。今年8月,德國晶片廠商英飛淩宣布将全球裁員1400人,以應對業績下滑。美國晶片巨頭英特爾的裁員計劃也于今年8月初公布,近日正式啟動,計劃裁減超過1.5萬名員工。
可以看出,緩慢的電動化轉型正在對歐美,尤其是歐洲傳統車企及供應鍊造成巨大沖擊。更何況,歐洲整體車市已經開始出現萎縮。今年7月,歐洲乘用車銷量為102.5萬輛,同比僅微增0.4%,低于6月3.6%的同比增幅。到了8月,歐洲乘用車銷量僅為75.57萬輛,同比下滑16.5%,其中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分别同比下滑36%和22%。
前不久,法國汽車供應商協會負責人菲耶夫警告稱,由于汽車銷量下滑以及電動汽車需求放緩,法國汽車供應商未來幾年将面臨失去一半工作崗位的風險。法國汽車裝備工業聯合會主席讓-路易·佩什同樣表示:“考慮到目前的形勢,未來五年内,汽車行業将再次失去一半的工作崗位,這似乎并不誇張,而且這種情況可能會很快發生。”
文:張冬梅 編輯:黃霞 版式:趙方婷
給小編加個雞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