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喜迎二十大·書記談變化」張能:做根植社群裡那根最柔韌的藤

作者:花舞大唐春

北緯24°27'4",東經102°41'40"——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六甲街道新二社群。

茄子鲊、棠梨花鲊、香椿鲊、海菜鲊……數十種鹹菜鲊一一陳列在新二社群裡,供居民品嘗。

“這個菜買回來先洗幹淨,再拿出去晾着曬;曬到一定程度收回來,加米面、辣椒油、鮮辣椒、酒和各種調料一起揉;揉搓均勻後放進密封罐裡,過一段時間,鲊就做好了。”老官渡人李鳳連給居民普及着做鮓的知識。

「喜迎二十大·書記談變化」張能:做根植社群裡那根最柔韌的藤

“鲊”是雲南最常見和最有特色的鹹菜小吃,昆明老官渡人幾乎人人會做,且家家必備。官渡六甲地區因為水網密布、瀕臨滇池,還有海菜鲊、蝦鲊等地方獨有鲊菜。

“以前,老百姓生活比較困難,下飯菜主要靠多餘的食品,不管是菜還是肉都能做成腌制食品。現在不僅能吃得上鲊,吃肉都不愁了,但大家還是放不下鲊的味道。”

新二社群黨委書記張能介紹,用各種食材做成的鲊,在艱苦歲月多是為了更好地儲存食物,如今已成為一種特殊美食,承載着許多人的回憶和鄉愁。

盛世修志,自古亦然。為了讓逐漸融入城市社群的居民,能記住曾經的曆史和鄉愁,張能還帶領居委會從業人員,曆時3年時間,編纂出版了《新二社群志》。

在二十大即将召開之際,記者深入基層,貼近基層社群工作者,探索他們服務基層、為群衆排憂解難的故事及“十四五”期間的做法。

而作為1970年出生的張能,有12年的從軍史、18年的社群工作經曆,有着一般人沒經曆過的謎一樣的故事……

「喜迎二十大·書記談變化」張能:做根植社群裡那根最柔韌的藤

貴州:被評為擁軍愛民先進個人

北緯24°55′-25°33′,東經104°59′-105°41′——珠江上遊南盤江北岸、貴州省黔西南州安龍縣。

1990年冬,深夜,距離安龍縣城數十公裡的空軍某雷達站,哨兵正在巡邏。突然,哨兵發現有人氣喘籲籲地從深山裡跑上來。

“家裡老人生病,卧床不起,隻好請你們的軍醫幫着下去看看……”問明情況後,哨兵将這位布依族群衆領到雷達站的衛生所,喊醒了衛生員張能。張能簡單收拾一下急救箱,深一腳淺一腳地跟着群衆出診。20公裡的山路,磕磕絆絆地走到深夜,才來到群衆家裡。

在仔細檢查和問詢後,張能給生病的老人打針,留下了一些藥物,仔細做了交待。此時夜闌更深,黑暗中根本找不到回雷達站的路。還是在群衆的指引和護送下,直到淩晨4點才回到了部隊營房。

「喜迎二十大·書記談變化」張能:做根植社群裡那根最柔韌的藤

幾天後,那位布依族群衆給他送來了糍粑表示感謝,說老人的病已經好了。之後,“部隊裡有位年輕的好醫生”的口碑,就這樣逐漸傳開了;來找他看病的布依族和苗族群衆,絡繹不絕……

出生于昆明市官渡區六甲鄉的張能,在國中畢業後,考取了昆明市第三職業高中,學習醫護專業。1990年畢業後毅然從軍,經過短暫的教育訓練後,成為貴州省黔西南州某雷達站的一名衛生員。連隊建制的雷達站上,就隻有他一個衛生員,一個衛生所。

在保證雷達站官兵身體健康的同時,連隊上司也倡導他積極開展擁軍愛民,為周圍大山裡的少數民族群衆治病,加深軍民魚水情。

當時的部隊駐地附近,地處貴州大山深處,不通水電,交通不便,群衆衣食簡單,住房簡陋。最要命的是,一旦遇到患病,尤其是一些突發疾病,就成了山裡群衆最頭疼的事情。出行的羊腸小路,距離縣城60公裡的距離,成為群衆就醫艱難的“天塹”。

民族群衆的疾苦,深深刺痛着張能的心。

在貴州服役的數年時間裡,張能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積極為當地民族群衆解決疾病之疼。不但為群衆免費義診,連藥品也都是連隊無償送給群衆,在當地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當時,每天都有很多群衆找張能看病。遇到一些山高路遠,患者不友善過來的情況時,張能拿上急救箱出診的情況,更是不勝枚舉。

因為工作勤奮,張能除了每年在部隊上獲得先進個人等榮譽;1992年11月,還被黔西南州擁軍優屬擁政愛民上司小組評為黔西南州擁軍愛民先進個人。

「喜迎二十大·書記談變化」張能:做根植社群裡那根最柔韌的藤

昆明:開藥房成當時的緻富能人

1993年,張能被調到空軍昆明醫院(現在的解放軍第478醫院)放射科,繼續深造。

在放射科,做CT、看片子,成為他的日常。

畢竟,學曆隻是一時的知識,而學習才是永久的智慧。

為了更好地服務群衆,他用心鑽研。為記住人體所有的骨骼,他研讀相關醫學典籍,自創了一套快速記住所有骨骼的歌謠。每次給患者分析片子時,都分析得非常透徹,讓患者心服口服……

2000年,張能轉業。卸下戎裝,自願放棄政府安置工作,成為一名群衆。他依靠在部隊裡學習的技能,開設了一家大藥房,繼續為群衆看病。2003年,張能還獲得了昆明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的成人高等教育畢業證書。

因為曾經是軍醫的身份,加上他的收費合理,口碑很好,是以他的生意非常好,成為那個年代周圍的緻富能人。

「喜迎二十大·書記談變化」張能:做根植社群裡那根最柔韌的藤

本以為,憑着他的醫術,他可以在經商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但是,2004年的一個契機,讓他轉身投入了相對繁瑣的社群工作。

當時的六甲鄉進行村委會換屆選舉,六甲鄉上司了解到轄區還有個口碑極好的年輕人,就動員他參與選舉,投身基層社群工作。

既然群衆和大家相信,他就欣然選擇了社群工作。經過群衆投票選舉,他成為當時村委會的一員,先從文書做起。

無心者無所謂,有心者有所累。

接觸社群工作後,他才感到了社群工作的繁重。統計、會計、檔案、工會、企業管理、各種證明……這些工作都是他這個文書來承擔。高強度的工作和缺乏群衆工作經驗,也曾讓他一度産生了動搖。

自己選擇的道路,即便跪着都要走完。

從來不服輸的張能,堅決要啃下社群工作這塊“硬骨頭”。在幾年時間裡,他一點點熟悉了自己的業務,将各項工作梳理得井井有條,經常帶頭捐血。工作方面,也從文書轉到了村委會主任的崗位上。2004年,他被評選為新二社群黨委書記。

「喜迎二十大·書記談變化」張能:做根植社群裡那根最柔韌的藤

職務轉變了,壓在張能身上的擔子也更重了。

2008年,為了解決新二村第一到第五小組的群衆出行難問題,需要占用第二、第三、第四村民小組的部分農田。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作為當時的城郊結合部,新二村的土地已經逐漸減少,修範栗路讓一些被占到農田的部分群衆不了解,阻止施工的事情時有發生。作為社群書記的張能,在一段時間裡天天做群衆說服,被誤解過、也被群衆謾罵過……但每次,他都是和顔悅色,繼續和群衆進行不懈地溝通。

終于,群衆的說服做通了,寬12米的範栗路路順利施工。張能又帶領社群從業人員,修建了垃圾中轉站。

你所熱愛的東西,有一天會反過來擁抱你。

一段時間後,一個幹淨整潔的新二村出現在群衆面前。交通友善了,垃圾不見了,群衆的笑臉越來越多了。

「喜迎二十大·書記談變化」張能:做根植社群裡那根最柔韌的藤

官渡:做根植社群的最柔韌的藤

為發展和壯大村集體經濟,2010年,在新二社群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後,張能和居委會的一班人協商後,流轉了一塊土地,建起了一棟5層辦公樓房。這棟擁有8000平方米的建築,除了部分留作辦公場所外,其餘的樓層出租,每年有120萬元的收入。

這是新二社群村集體經濟的第一筆收入。

此後,一直到2018年,這棟辦公樓每年的租金都充實到村集體經濟裡。新二社群用這些收入,全部反哺到社群的所有居民:逢年過節慰問轄區老黨員和榮民,對村裡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發放300元的生活補助……這些舉措,極大增強了社群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等風來,乘風起,随風去……

2012年,雲南省集展會、酒店、商業、休閑于一體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昆明滇池國際會展中心進入征地工作。會展中心占地2280畝,加上外圍附屬建築和設施,占地超過3000畝。新二社群的剩餘全部農田,都被列入征地範圍。

為保證政府工程的順利實施,張能和居委會一班人,天天紮在群衆家裡,做了大量耐心細緻的工作。随着群衆思想覺悟的提高,保證了征地和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

「喜迎二十大·書記談變化」張能:做根植社群裡那根最柔韌的藤

伴随城市化建設的發展,新二社群的“村改居”工作也在跟随着時代的節奏發展。到2016年,新二社群的全部農田均用于支援城市化建設。至此,社群的1052戶3552人全部轉為城市社群人口,成為了“失地農民”。

在就業安置上,張能和居委會成員,想方設法予以安置。目前,大部分居民采取外地務工、本地就業等方式,實作全部就業。

有了格局,思維跟得上,才能越走越順……

從城郊村到城中村,再到城市社群。在張能擔任社群黨總支書記的15年裡,見證了村莊到社群的發展變化。現在,又一件事情牽扯了他的很多精力。

“在城市化發展的程序中,如何響應國家大健康産業的發展理念,實作‘社群養老’和‘居家養老’,就成為社群發展的方向,以及‘十四五’期間要完成的一件大事。”

心系民生冷暖,情牽萬家燈火。

「喜迎二十大·書記談變化」張能:做根植社群裡那根最柔韌的藤

張能分析,随着城市化發展的腳步,原來的農村沒有了,随之而來的是嶄新的社群和一棟棟标準化的樓房;但大部分居民還是居住在社群及附近,如何解決“社群養老”,仍然是社群亟待解決的一件大事。

“原來的農村沒有了,但大家的鄉情鄉誼還在,如何打造‘社群養老’,凝聚起社群居民的信心,給大家營造一個信得過的社群養老模式,就是眼前的大事。”

奮鬥百年,初心如磐。

關于以後社群的發展,張能有着很多想法和做法。

「喜迎二十大·書記談變化」張能:做根植社群裡那根最柔韌的藤

一些事情,他已經進行超前謀劃。“有些現在做的事情,等稍微有些眉目時,作為對二十大召開的獻禮吧。”對此,張能暫時賣了一個“小關子”。

克服困難,就像嗑瓜子一樣……是此時張能在工作中的寫照。

因為工作突出,2008年,張能被官渡區委評為2007—2008年度優秀社群(村)黨組織書記、居(村)委會主任;2009年,被官渡區委和昆明空港經濟區黨工委評為官渡區、空港經濟區踐行“一面旗、一團火、一盤棋”優秀社群(村)黨組織書記、居(村)委會主任;2010年,被官渡區委和昆明空港經濟區黨工委評為官渡區2009—2010年度優秀社群黨組織書記。

在新二社群,張能以12年的從軍經曆、18年的社群工作經驗,逐漸鍛煉成為根植社群的那根最柔韌的藤……

「喜迎二十大·書記談變化」張能:做根植社群裡那根最柔韌的藤

新二:盛世修志留住居民的鄉愁

在新二社群,居然看到一本厚達430頁的《新二社群志》。

“這本書,還是在付諸印刷時,被印刷廠擅作主張、删除了一部分,隻能再版時補上了。”對此,張能略感遺憾。

新二社群曆史悠久。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元跨革囊,平定雲南,鹹陽王賽典赤到雲南任行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二年,鄯闡萬戶府改稱善州,下設昆明、官渡二縣;至元年間,賽典赤大力治理水患,疏通滇池出水河道,使滇池水位後退五公裡,得良田萬頃,今新二村的土地出現……

食一碗人間煙火,飲幾杯人生起落。

「喜迎二十大·書記談變化」張能:做根植社群裡那根最柔韌的藤

千百年來,新二社群成為滇池邊一個曆史悠久、物産豐富、文化燦爛、人傑地靈的魚米之鄉。這裡是新二村群衆的衣胞之地,是他們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故土。

這裡是一代代新二村人幸福而又難忘的童年,有小橋流水、漁歌唱晚的詩情畫意;有半個世紀以來戰天鬥地的豪邁壯舉,更有割舍不斷的家鄉情誼。村裡的每條小巷、每座橋梁、每口水井、每個鄉鄰,都深深烙印在新二村人的記憶裡。

曆史的葉片,溫婉了時光,淩亂了鄉愁。

在城鎮化發展的今天,過去傳統的農耕村落,轉變為城市社群。

人生總有起落,精神終可傳承。

「喜迎二十大·書記談變化」張能:做根植社群裡那根最柔韌的藤

為給後代儲存一些追根溯源的依據,也給走出家鄉、遠離故土的人們,留下認識家鄉的一份念想,從2017年開始,張能帶領社群居委會的數十名從業人員,用3年時間,編纂出版了《新二社群志》,給社群留下了一份厚重的文化和鄉愁。

“準備出社群志的時候,想法很簡單;但真正做起來時,才知道這件事還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為時間原因,很多曆史都要請社群裡健在的長者口述,互相印證後,才能成為社群志的一小部分。”

張能說,在編纂社群志的3年時間裡,每周五他都和社群從業人員,都定時抽出這天的時間來編纂、收集地方志的内容。每天,隻能請社群的3位長者來,講述新二社群的曆史脈絡和發展變化。

社群出志,是一個新鮮事情,無章可循,無歸可依。一切,隻能摸索着前行。

期間,張能和社群從業人員,請教了地方志的上司和從業人員,請教了很多人。也給新二社群所有的居民,每家都留下了一張彩色照片……

「喜迎二十大·書記談變化」張能:做根植社群裡那根最柔韌的藤

故鄉,注定是一場無法完成的贖還。

“拿到這本厚厚的社群志,讓我們感到了社群為居民作出的努力,也了了我們一個心結,一個鄉愁。”不少居民動情地表示:“無數年後,我們的後人來尋根時,這本社群志就是以後最好的指引。”

用一季的守候,寫滿殷殷的期望,期望在一個輪回裡,又是一樹繁華的芬芳。

張能,這個根植于社群裡最柔韌的藤,一直心裡裝着群衆,也服務着群衆……(完)(文圖/張密 張議華 官渡區融媒體中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