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百集市井雜記《蘭生講蘇州》(21)

作者:愛國網

整理 韓瑛

口述 沈蘭生

兵營又稱軍營、營房,古時稱營盤、營門、軍門、轅門等。春秋時曾在吳中隐居的著名軍事家孫子在《孫子兵法》中稱:兵者國之大事也。說明曆來軍隊都是國家的大事,而軍隊居住的兵營也是一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由于種種原因,在建築資料和文史中反映兵營建築内容的文章較少涉及,這不能不說是個缺憾。筆者年輕時參軍到部隊,先後住過蘇州、徐州等地解放軍的兵營,見過國民黨軍隊和日軍兵營,而座落在金阊區内的幾處兵營就兼有日軍、國民黨軍隊和解放軍兵營的建築特點,現就這些兵營的建造談談自己的管見所及:

一、選址獨具匠心

就地理而言,蘇州不算兵家必争之地,曆史上經曆的重大戰争也不多,但作為一個城市不可能沒有軍隊駐防,有駐防就有兵營,是以蘇州的一些街巷名稱上至今還留有曆史的痕迹,如桃花塢東大營門、西大營門、侍其巷内小校場,河東巷北校場路等。

兩千五百年前,吳國大臣伍子胥建蘇州城時,相土嘗水,象天法地,規劃選址,建造了至今未變的古城區,而兵營的建造同樣要規劃選址,由于軍隊是執行軍事任務的武裝集團,兵營的選址有其軍事上的特殊要求,他與工廠、學校、居民不同。兵營選址,首先要考慮到軍隊居住地的進退攻防、給養隐蔽等諸多因素,是以,地形、地勢、交通、河流、遠離居民都成為兵營選址必須考慮的因素。在蘇州曆史上,抗戰時期建造兵營最多,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城西金阊區。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暴發,八一三·19路軍松滬抗戰失利,日軍很快占領蘇州。日軍為了想長期侵占中國不走,便于1938年10月間在廣濟路、金門路、留園路、西園路、楓橋路一帶建造了6個規模比較大的兵營。現存的有金門路北兵營、南兵營、楓橋路西兵營,座落在廣濟路已改作市第三醫院的兵營,還有部分拆毀原座落在留園路蘇州開關廠、旅遊中專、西園路農業學校内的兵營。那麼日軍為何要把兵營都建在這裡呢?實際上日軍經過一番地形勘察才決定的。作為侵略者強占中國,他們内心是恐懼的,時時害怕中國軍民反擊。是以,不可能将兵營建在古城區内,否則古城被包圍就隻有死路一條。再說古城内沒有大馬路可通過人數衆多的軍隊和辎重武器裝備。當時的人民路稱卧龍街,隻有2-3米寬,而将兵營建在金門路、廣濟路、留園路、楓橋路一帶,實際上控制了蘇州的水陸要津,進可從西北兩翼攻古城,退可以從廣濟路直達火車站,水路從上塘河直通運河,是以日軍兵營幾乎都在水路陸路旁,另從兵營與兵營之間距離和布局看,六個兵營呈現三角形,每個三角形呈一點兩面,一處有情況兩翼可增援、側應。因軍隊大面積集中一地,是軍隊駐防大忌,同時又避開幾個兵營集中在一條線上被穿插分割。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百集市井雜記《蘭生講蘇州》(21)

南兵營舊照 沈蘭生攝

據當年76歲當年居住在阊門外張家花園的李金明老人講,日軍為建南兵營首先占用張家花園,後又強行驅趕他家和居住在金門路以南、菱塘浜以北一帶的40多戶老百姓。具體驅趕老百姓搬家人是日僞偵輯隊長範阿大,将居民趕到留園馬路西長善浜,半邊街一帶居住,每家給了一點搬家錢。

北兵營位于金門路以北,楓橋路以南,西至桐泾路,60年代筆者曾住過北兵營,據當年86歲住在倪家橋的範才生講:他被日軍抓到過北兵營當火夫,北兵營原是一片山芋田和荒地,日軍在那裡建造了營房。抗戰勝利後,國民黨青年軍202師駐防,沿楓橋路那部分營房曾作為陸軍監獄。

西兵營占地面積較大,東至桐泾路、西抵西環路、北沿楓橋路。抗戰勝利後,老五團駐防過,建國後27軍79師、60軍178師一炮團曾駐防過。據上塘河北岸、湖南會館袁水雲老人講:她父母及祖父母均在現農校這塊土地上種山芋為生,38年,日軍此造兵營,放火燒掉了她家的三間房子,她姑爺葉金龍慘遭日軍殺害。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百集市井雜記《蘭生講蘇州》(21)

楓橋路西兵營 沈蘭生攝

留園路以北,半邊街以南,東至申江酒家(當時為育嬰堂),現旅遊中專、開關廠、客車修理廠一帶也是日軍兵營,駐防都是騎兵,據開關廠一些老勞工回憶,該廠日軍留下的營房旁邊,有許多馬槽,還有一座營房曾作為維修工廠中的房間,筆者曾看,留園馬路的一座二層樓為日軍營房原址,1996年拆除。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百集市井雜記《蘭生講蘇州》(21)

楓橋路日軍炮樓射擊孔舊照 沈蘭生攝

位于廣濟路的日軍兵營東至護城河,北至山塘街,是日軍駐蘇部隊的指揮機關。現四座主體建築大樓均在(現為三院院長室、病房)。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百集市井雜記《蘭生講蘇州》(21)

廣濟路原日軍司令部營房 沈蘭生攝

二、建築造型獨特

一定的建築形式總是為一定的功用服務的,因建造人的目的和軍隊的特殊性,是以城西幾處兵營建築風格獨特:

1、在色彩上,為了軍事上隐蔽需要,各類建築色彩都比較暗淡,無論主體建築還是附屬建築都用青磚灰瓦,外牆不作任何粉刷,蘇州人稱清水磚牆。

2、為了進退攻防暢通,每處營房都有二個以上大門,而不像民居大宅、機關學校前門大後門小,所設營門幾乎一樣大小,主要是人員車馬進退通暢。南兵營東大門口是淮陽河,日軍為了直通馬路,專門在河上造一座磚拱日本式平橋,橋名叫“平安橋”。日軍常在橋邊槍殺大陸同胞,當地老百姓稱此橋為“落魂橋”,此橋在2003年9月18日拆毀。拆橋時筆者正好路過,揀了一塊磚,上有“二甸”字樣。北兵營西大門直通桐泾路,筆者60年代當新兵出操就從此門跑步至楓橋路。

3、構築碉堡。位于廣濟路的兵營原為日軍司令部所在地,從四擺渡至石灰中弄,沿廣濟路動廠東側兵營圍牆構築五個圓形鋼筋水泥混凝碉堡,每個碉堡高出地面1.5米,射擊孔對準廣濟路,碉堡與碉堡有通道相連,行人走在廣濟路上就能看到。北兵營東北角至今還留有日軍建造的水塔兼炮樓于一體,高15米左右有多個射擊孔的建築物。

4、建造牢固。這些兵營二層樓多見,牆身采用青磚水泥砂漿,一頂一扁平砌實心牆,屋頂用大瓦(俗稱洋瓦)蓋。房子一般坐北朝南,硬山式兩披屋面南北落水,幾乎每塊磚上都有文字,如“作合善、達新、軍、建、可八玉、二甸、三玉,新檢HCT3、倪增茂”等字樣。地闆采用東北紅松,離地面60公分,地闆與地面之間用百葉窗通風,房子樓上下朝南設廊,廊柱為磚砌方形,廊柱之間上磚砌拱框,既美觀又加強牢度,每幢房子樓上下共24間、48間不等,每間14平方米。這是一般營房,如軍官住房,指揮機關房子,現三院的幾座樓房,無論在建築用料、造型、規格上都十分講究,反映出房子使用者的級别、地位、身份。在經曆了60多年風雨後,這些房子大部儲存完好,可見,當時的設計,施工是很講究品質的,也是中國勞工在日軍刺刀威逼下,用生命和血汗建造的結果。蘇州日軍兵營也是日軍侵華的一個曆史罪證。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百集市井雜記《蘭生講蘇州》(21)

廣濟路三新旅社舊照 曾為日軍慰安所 沈蘭生攝

三、今日軍營新貌

俗話說:鐵打的兵營流水的兵。建國以後,解放軍幾任駐蘇部隊對原日軍、國民黨軍隊留下的兵營進了大規模地改建和擴建。27軍79師于1953年6月從北韓回國駐防北兵營、南兵營、西兵營,即對營房進行擴建,據現住彩香新村原79師後勤的吳其忠回憶:他和戰友們就親身參加營建,去浙江搞木材,放木排從運河到蘇州,木排經過寶帶橋時因水流湍急,木排沖散,為保護木材有兩位戰士落水犧牲。記得他們建造了可容千人的師部大禮堂,師部辦公樓和一部分營房,所用磚瓦是蘇州磚瓦廠生産的。97年為配合市政建設,沿楓橋路的兵營圍牆向内縮進1.5米。2000年又在南兵營建造了一座現代風格的擁軍樓。

2003年為支援蘇州市政交通建設,在南兵營中間拆除部分營房建成一條廣濟南路直通幹将路。目前廣濟南路已形成建材市場的一條街。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百集市井雜記《蘭生講蘇州》(21)

金門路北兵營 沈蘭生攝

駐蘇部隊為繁榮第二故鄉經濟作出了積極貢獻,更為贊歎的是幾任駐蘇部隊官兵在營區周圍種了大量的水杉與香樟樹。目前這些樹已長大成林,整個營區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每到盛夏營區溫度要比其他地方低2度,軍營在人民軍隊的管理下展現了時代的新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