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百集市井杂记《兰生讲苏州》(21)

作者:爱国网

整理 韩瑛

口述 沈兰生

兵营又称军营、营房,古时称营盘、营门、军门、辕门等。春秋时曾在吴中隐居的著名军事家孙子在《孙子兵法》中称:兵者国之大事也。说明历来军队都是国家的大事,而军队居住的兵营也是一项不可少的重要保障。由于种种原因,在建筑资料和文史中反映兵营建筑内容的文章较少涉及,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笔者年轻时参军到部队,先后住过苏州、徐州等地解放军的兵营,见过国民党军队和日军兵营,而座落在金阊区内的几处兵营就兼有日军、国民党军队和解放军兵营的建筑特点,现就这些兵营的建造谈谈自己的管见所及:

一、选址独具匠心

就地理而言,苏州不算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经历的重大战争也不多,但作为一个城市不可能没有军队驻防,有驻防就有兵营,所以苏州的一些街巷名称上至今还留有历史的痕迹,如桃花坞东大营门、西大营门、侍其巷内小校场,河东巷北校场路等。

两千五百年前,吴国大臣伍子胥建苏州城时,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规划选址,建造了至今未变的古城区,而兵营的建造同样要规划选址,由于军队是执行军事任务的武装集团,兵营的选址有其军事上的特殊要求,他与工厂、学校、居民不同。兵营选址,首先要考虑到军队居住地的进退攻防、给养隐蔽等诸多因素,因此,地形、地势、交通、河流、远离居民都成为兵营选址必须考虑的因素。在苏州历史上,抗战时期建造兵营最多,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城西金阊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暴发,八一三·19路军松沪抗战失利,日军很快占领苏州。日军为了想长期侵占中国不走,便于1938年10月间在广济路、金门路、留园路、西园路、枫桥路一带建造了6个规模比较大的兵营。现存的有金门路北兵营、南兵营、枫桥路西兵营,座落在广济路已改作市第三医院的兵营,还有部分拆毁原座落在留园路苏州开关厂、旅游中专、西园路农业学校内的兵营。那么日军为何要把兵营都建在这里呢?实际上日军经过一番地形勘察才决定的。作为侵略者强占中国,他们内心是恐惧的,时时害怕中国军民反击。因此,不可能将兵营建在古城区内,否则古城被包围就只有死路一条。再说古城内没有大马路可通过人数众多的军队和辎重武器装备。当时的人民路称卧龙街,只有2-3米宽,而将兵营建在金门路、广济路、留园路、枫桥路一带,实际上控制了苏州的水陆要津,进可从西北两翼攻古城,退可以从广济路直达火车站,水路从上塘河直通运河,所以日军兵营几乎都在水路陆路旁,另从兵营与兵营之间距离和布局看,六个兵营呈现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呈一点两面,一处有情况两翼可增援、侧应。因军队大面积集中一地,是军队驻防大忌,同时又避开几个兵营集中在一条线上被穿插分割。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百集市井杂记《兰生讲苏州》(21)

南兵营旧照 沈兰生摄

据当年76岁当年居住在阊门外张家花园的李金明老人讲,日军为建南兵营首先占用张家花园,后又强行驱赶他家和居住在金门路以南、菱塘浜以北一带的40多户老百姓。具体驱赶老百姓搬家人是日伪侦辑队长范阿大,将居民赶到留园马路西长善浜,半边街一带居住,每家给了一点搬家钱。

北兵营位于金门路以北,枫桥路以南,西至桐泾路,60年代笔者曾住过北兵营,据当年86岁住在倪家桥的范才生讲:他被日军抓到过北兵营当火夫,北兵营原是一片山芋田和荒地,日军在那里建造了营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青年军202师驻防,沿枫桥路那部分营房曾作为陆军监狱。

西兵营占地面积较大,东至桐泾路、西抵西环路、北沿枫桥路。抗战胜利后,老五团驻防过,建国后27军79师、60军178师一炮团曾驻防过。据上塘河北岸、湖南会馆袁水云老人讲:她父母及祖父母均在现农校这块土地上种山芋为生,38年,日军此造兵营,放火烧掉了她家的三间房子,她姑爷叶金龙惨遭日军杀害。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百集市井杂记《兰生讲苏州》(21)

枫桥路西兵营 沈兰生摄

留园路以北,半边街以南,东至申江酒家(当时为育婴堂),现旅游中专、开关厂、客车修理厂一带也是日军兵营,驻防都是骑兵,据开关厂一些老工人回忆,该厂日军留下的营房旁边,有许多马槽,还有一座营房曾作为维修车间,笔者曾看,留园马路的一座二层楼为日军营房原址,1996年拆除。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百集市井杂记《兰生讲苏州》(21)

枫桥路日军炮楼射击孔旧照 沈兰生摄

位于广济路的日军兵营东至护城河,北至山塘街,是日军驻苏部队的指挥机关。现四座主体建筑大楼均在(现为三院院长室、病房)。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百集市井杂记《兰生讲苏州》(21)

广济路原日军司令部营房 沈兰生摄

二、建筑造型独特

一定的建筑形式总是为一定的功用服务的,因建造人的目的和军队的特殊性,所以城西几处兵营建筑风格独特:

1、在色彩上,为了军事上隐蔽需要,各类建筑色彩都比较暗淡,无论主体建筑还是附属建筑都用青砖灰瓦,外墙不作任何粉刷,苏州人称清水砖墙。

2、为了进退攻防畅通,每处营房都有二个以上大门,而不像民居大宅、机关学校前门大后门小,所设营门几乎一样大小,主要是人员车马进退通畅。南兵营东大门口是淮阳河,日军为了直通马路,专门在河上造一座砖拱日本式平桥,桥名叫“平安桥”。日军常在桥边枪杀大陆同胞,当地老百姓称此桥为“落魂桥”,此桥在2003年9月18日拆毁。拆桥时笔者正好路过,拣了一块砖,上有“二甸”字样。北兵营西大门直通桐泾路,笔者60年代当新兵出操就从此门跑步至枫桥路。

3、构筑碉堡。位于广济路的兵营原为日军司令部所在地,从四摆渡至石灰中弄,沿广济路动厂东侧兵营围墙构筑五个圆形钢筋水泥混凝碉堡,每个碉堡高出地面1.5米,射击孔对准广济路,碉堡与碉堡有通道相连,行人走在广济路上就能看到。北兵营东北角至今还留有日军建造的水塔兼炮楼于一体,高15米左右有多个射击孔的建筑物。

4、建造牢固。这些兵营二层楼多见,墙身采用青砖水泥砂浆,一顶一扁平砌实心墙,屋顶用大瓦(俗称洋瓦)盖。房子一般坐北朝南,硬山式两披屋面南北落水,几乎每块砖上都有文字,如“作合善、达新、军、建、可八玉、二甸、三玉,新检HCT3、倪增茂”等字样。地板采用东北红松,离地面60公分,地板与地面之间用百叶窗通风,房子楼上下朝南设廊,廊柱为砖砌方形,廊柱之间上砖砌拱框,既美观又加强牢度,每幢房子楼上下共24间、48间不等,每间14平方米。这是一般营房,如军官住房,指挥机关房子,现三院的几座楼房,无论在建筑用料、造型、规格上都十分讲究,反映出房子使用者的级别、地位、身份。在经历了60多年风雨后,这些房子大部保存完好,可见,当时的设计,施工是很讲究质量的,也是中国劳工在日军刺刀威逼下,用生命和血汗建造的结果。苏州日军兵营也是日军侵华的一个历史罪证。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百集市井杂记《兰生讲苏州》(21)

广济路三新旅社旧照 曾为日军慰安所 沈兰生摄

三、今日军营新貌

俗话说:铁打的兵营流水的兵。建国以后,解放军几任驻苏部队对原日军、国民党军队留下的兵营进了大规模地改建和扩建。27军79师于1953年6月从朝鲜回国驻防北兵营、南兵营、西兵营,即对营房进行扩建,据现住彩香新村原79师后勤的吴其忠回忆:他和战友们就亲身参加营建,去浙江搞木材,放木排从运河到苏州,木排经过宝带桥时因水流湍急,木排冲散,为保护木材有两位战士落水牺牲。记得他们建造了可容千人的师部大礼堂,师部办公楼和一部分营房,所用砖瓦是苏州砖瓦厂生产的。97年为配合市政建设,沿枫桥路的兵营围墙向内缩进1.5米。2000年又在南兵营建造了一座现代风格的拥军楼。

2003年为支持苏州市政交通建设,在南兵营中间拆除部分营房建成一条广济南路直通干将路。目前广济南路已形成建材市场的一条街。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百集市井杂记《兰生讲苏州》(21)

金门路北兵营 沈兰生摄

驻苏部队为繁荣第二故乡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更为赞叹的是几任驻苏部队官兵在营区周围种了大量的水杉与香樟树。目前这些树已长大成林,整个营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每到盛夏营区温度要比其他地方低2度,军营在人民军队的管理下展现了时代的新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