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會漸漸發現自家寶寶變得“不乖”了:
玩具不好好玩,拿起來就是扔;
除了玩具,也扔一切能抓到的物品(手機多次被扔到碎屏的媽媽表示錢包很痛)……
說也說不聽,大聲批評他,他會扔得更起勁……
尤其是到10月齡時,這種情況會越演越烈。
有的媽媽會覺得寶寶調皮搗蛋,玩具扔得到處是,撿了幾次後不耐煩,就把東西都收起來。
“扔東西”
是寶寶在練習釋放的能力
和抓握一樣,釋放的能力也是慢慢發展的。寶寶剛出生的時候,我們不論放什麼東西在他的小手裡,他都會一下用力抓住,這其實并不是自主性抓握,隻是反射性動作。
當寶寶不斷有機會抓握物品,手中的感覺就會回報到大腦,同時也刺激髓鞘化程序的發展,逐漸發展成有意識的抓握。

最初抓握是隻有手指參與的,大拇指是不參與的,逐漸大拇指也會參與其中,直至寶寶發展出進階箝指,再到手掌。 如果我們仔細體會手掌打開握緊的過程,就會發現打開手掌也是需要使力的,需要我們大腦去控制手部動作的。是以,寶寶練習釋放也是手部精細動作發展的一個部分。
一開始的釋放是無意識的,但是釋放過後,寶寶可以看到一種自然結果——東西掉下去,甚至會發出“砰”地一聲!
這種經驗多了,寶寶就意識到自己的動作是會對環境産生影響,就會有意識地去練習這個動作,是以我們會看到寶寶不斷扔東西,從無意識的釋放發展到有意識的釋放。
了解寶寶
媽媽還可以主動幫助寶寶“扔”
了解了寶寶們的需求,媽媽們就明白,我們需要提供給寶寶制造很多這樣的機會。如果把東西都收起來,寶寶就沒有機會練習啦!
事實上,随着寶寶動作能力的發展,我們還要提供不同的物品給他練習釋放的能力,比如說從大一點的物品到小一點的物品——徹底打開手掌才能釋放的物品。當寶寶學會釋放之後,我們也會給寶寶示範如何輕輕放置,邀請他們進一步控制自己的動作。
在蒙氏課堂上,老師常常會給寶寶這樣的意識點——“聽,老師放下水壺的時候沒有發出聲音哦!”以此來邀請孩子輕輕放置、加強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