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關公 行鴻運 拜關公 結善緣
中國的關公信仰究竟分布多廣,信衆幾多,隻要看看中國關帝廟的分布便可知道:從黑龍江到台灣、海南島,從東海之濱到西藏拉薩,随處都可以找到關帝廟。如果向海外伸延,在“漢字文化圈”的日本、南韓、越南、新加坡乃至海外華人聚居區,也都建有關帝廟,而且規模都不小。古人有言:“山東文聖人,山西武聖人。”文聖人指孔子,武聖人指關公,兩者并駕齊驅,均以德行著稱于世,由此可見關公在民間信仰中的地位。在中國和東南亞地區,關公還被尊為商業的保護神,視為“武财神”,居于文武财神之首。在民間社會,關公被作為村落保護神和家庭保護神的地方比比皆是。
中國民間信仰多神,這衆多的神在其神格沒有固化之前,多數在民間隻是以信仰的方式傳承。民間信仰是造神活動的基礎,也是關公崇拜的靈魂,沒有信仰,就沒有衆多的神出現在群眾的生活之中,也不會有那樣多的關公廟、關公祠出現在各地區和各民族之中。
民間的造神運動不是一時一地的産物,而是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過程。這種曆史過程有許多的鋪墊,在一種信仰氛圍中才可以完成。在關公信仰和造神運動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三國演義》。但就以《三國演義》成書的過程而言,也絕非由羅貫中一人獨自創作完成,他的創作素材來自如下幾個方面:民間傳說、坊間平話、戲劇創作、稗官野史以及陳壽的《三國志》。《三國演義》正是在這些素材的基礎上加工創作而成,隻不過《三國演義》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表達的思想,對民間的造神運動提供了契機。但究竟是哪些因素促成關公從戰将走上神壇,是很值得探讨的問題。
關公由人到神的演變
關公在民間有許多稱謂,關老爺、關帝,關王、關爺、關聖、關夫子等。他本是三國時期蜀漢武将,姓關,名羽,字雲長,今山西運城解縣常平村人。史書記載:關羽亡奔涿郡。和劉備、張飛桃園結義,協助劉備建立蜀國政權。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在與孫權的戰争中失敗被俘拒降而遭殺害。
關羽死後,并非立即成神。從某種意義上講,關公的成神不像一般的民間造神程式那樣由民間發動,而是由上層發動的。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死後又被後主劉禅追谥為“壯缪侯”。按照古老的習俗,凡是曆史上建功立業的人,死後如得到封賜,都要建祠祭祀。不過大約從魏至唐,盡管有封賜,但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不算太大。唐時或見于傳,稱關三郎,為人鬼之流。唐末範摅《雲溪友議》雲:“蜀前将軍關羽守荊州,荊州有玉泉祠,天下謂四絕之境。或言此鬼助土木之功而成,祠曰三郎神。三郎即關三郎也。”說明在唐代前後,已有對關公的祭祀。到了宋代中葉,由于道教将關公納入自己的神系,情況就大不相同,關公信仰不斷加溫。到了明代,特别是《三國演義》自元末明初出現後,關公信仰影響擴大,關羽的忠義形象深入官方和民間。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神宗朱翊鈞不僅封關羽為帝,而且敕封其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尊為護國佑民之神。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清代康熙皇帝西巡途經解州時拜谒關帝廟,親書“義炳乾坤”匾額。雍正皇帝追封關羽的祖父、父親為公爵。乾隆、嘉慶、道光對關羽的封号陸續增加,最後成為“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忠義神武關聖大帝”。統治階級表彰關羽精神的核心,也是民間所能取得共識的道德準則,最終歸結于關公形象的價值取向——“忠義”。“忠義”作為官方和民間在價值取向上的共識,使得關公成為一種符号和載體,寄托了官方和民間過多的訴求。也隻有神才能承載這樣多的訴求。
祭祀儀式是關帝信仰的核心
關公從降生到死後,民間的聯想豐富多彩,如“磨刀雨”的傳說、關公的臉為什麼是紅的等等。這些民間傳說通過形象化的講述,表達的是群眾對關公事迹的評價,也對關公事迹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關公成神後,修建關帝廟祭祀關公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其活動也變得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座關帝廟,就是一方風俗民情的展示;一尊關公像,就是千萬群眾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
有廟必須有祭祀,祭祀必須有相應的時間和祭祀儀式,祭祀儀式始終是關帝信仰的核心。祭祀分民祀和官祀。民間祭祀表達的是群眾信仰熱望,比較松散,隻要有訴求,随時随地都可以到廟裡燒香禮拜。官祀是大型祭祀,比較正規。自從關羽被曆代皇帝加封之後,對關公的祭祀就上升到國家大典的位置。據《關帝志祀典》載:“明嘉靖年間,定京師祀典,每歲五月十三日遇關帝生辰,用牛一、羊一、豬一、果品五、帛一,遣太常官行禮。四孟及歲暮,遣官祭,國有大事則告。凡祭,先期題請遣官行禮。”清代後期,祭祀關帝的典禮達到極盛。鹹豐三年(1853年)将關帝正式臍列為“中祀”,祭關要“行禮三跪九叩,樂六奏,舞八佾,如帝王廟儀”。
現在關于祭祀的儀式已經十分模糊,無論民祀與官祀,都已不甚清楚,失去了祭祀儀式的規範性、莊嚴性和嚴肅性。特别是将嚴肅的祭祀活動變成官方舉辦的文化節,關帝廟似乎成了文化娛樂、文藝表演和洽談貿易的空間。
關公信仰與非遺保護
關公文化是一種大文化。目前山西解州關公俗信已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說到關公文化的保護,我想應該從三方面着手。
首先,應恢複重建關公信仰的儀式。社會在發展,今天不可能恢複古代的祭祀儀式,但是俗信不是一般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儀式文化是它必備的内容。是以作為關公文化,如果宮廟祭祀儀式已經消失,就不必強求,但民間的祭祀儀式是必須加以保護的。
其次,要保護民間關公信仰的生态環境。民間社會儲存了很多關公信仰習俗,這些習俗是以什麼方式傳承的,要做田野考察,将其記錄下來,作為保護的參考。不然隻是重建關帝廟,就沒有任何意義。如果考慮和旅遊相結合,那就更要重視關公文化的内涵,使這種文化能供旅遊者分享。
第三,要保護民間的關公傳說。全國的關公傳說浩如煙海,要通過田野作業用心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