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沖突青年”,撕裂到底有多深

老子的“禍福相倚”,蘇轼的“大智如愚”,魯迅的“為了忘卻的紀念”……将兩種相反意義的詞語排列組合成新詞,進而産生沖突沖突的特殊效果,自古以來就是一種慣用表達手法。如今,這種話語表達手法逐漸受網絡青年追捧,并從網絡話語圈擴充至現實生活。從最早的“痛并快樂着”“土豪”到近年的“朋克養生”“精緻窮”等,形成了一大批以沖突式表達為風格的青年流行語。

究竟是呐喊,還是彷徨

在身份角色中,不少青年對向上流動充滿迫切期待,但與現實地位之間形成了較大差距。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和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催生了他們的沖突心态:一方面無所适從,另一方面又渴望改變現狀。在社會生存壓力之下,部分青年群體對身份角色的焦慮進一步發酵。

“沖突青年”,撕裂到底有多深

來源:視覺中國

為了應對這種焦慮,部分青年采用“沖突式表達”來尋求破除受阻現狀的可能性,例如“積極廢人”“佩奇社會人”“小鎮做題家”等。這種沖突式表達折射的是對身份與現實沖突的反叛和解構,并進行自我心理調适、建立心理緩沖區的嘗試。

同樣,在日常消費中,受消費主義誘惑,一些青年妄想集全身之力,以最大程度追趕潮流。“騎單車去酒吧,該省省該花花”,即便已“窮得快要吃土”,也要追求“品位”和“精緻”,過着一種“精緻窮”的生活。

也有一些青年看穿了消費主義所描繪的虛幻場景,堅定選擇“攀比型節儉”。攀比的本意是“不顧自身客觀條件盲目跟風比較”,但與“生活儉省、有節制”的概念相組合,構成了對“精緻窮”消費模式的反諷與自嘲。“哪怕窮困潦倒,也要美若繁星”“既愛又厭、既想擁有又想遠離”成為他們消費時最真實的沖突寫照。

疏離又親密,真實又虛假

不少青年由于擔憂在現實社交裡“說錯話”“不知道說什麼”“過多坦露真實内心”,便迷戀于虛拟社交的高效便捷和輕松愉悅。于是,“現實社恐,網絡話痨”與“線上熱鬧、線下獨處”成為常态。

正因存在“想要表達又不敢表達”的沖突心理,“雲串門”“自嗨式聊天”“熱心社恐”等網絡流行語頻頻出現。“熱心社恐”,即“不善社交卻又向往社交,但在嘗試之後還是認為一個人好”。與之相對的是“自嗨式聊天”,指聊天時陷入一種自嗨模式,他們不強求對方回應自己,認為痛快表達自己觀點便達到了聊天目的。

這些網絡流行語折射出一部分青年在社會交往中過度強調自我意志,以“我”為主體宣告“我說故我在”。于是,當代一些青年的社交儀軌就愈發朝着疏離又親密、真實又虛假的“麻花”态勢進發。

沖突式表達從社交延展至婚戀。傳統婚戀觀裡,單身通常是被動的、不得已的選擇,但随着家庭暴力、伴侶出軌等負面社會新聞層出不窮,一些青年構築的心理防線越來越高,開始“自願”不談戀愛并恐懼婚姻。于是,“主動式單身”應運而生。

然而,不婚不戀并非他們内心的真實表達,他們之中仍有大批“CP青年”(CP指影視及綜藝中的情侶,現實中并不一定是)沉迷“嗑CP”,高喊“我可以單身一輩子,但我嗑的CP一定要在一起”等口号,通過遠離現實和旁觀他人的親密關系來獲得戀愛滿足,并将浪漫愛情寄托在他人身上。實質上,許多青年并未放棄對純真美好愛情的向往,他們渴望親密的婚戀關系,但又讨厭婚戀相處中的麻煩。

沖突漩渦之中,

沖突式表達無處不在

今天的“沖突青年”也在演繹着一場審美反差的盛宴。一些卡通形象将“醜萌”深入人心,它們通過形似屁股的臉蛋、沮喪且充滿褶皺的面部線條等醜得“千奇百怪”,卻又憑借圓圓的造型、無辜的表情令人心生憐愛。

除了外形上的反差,某些青年也開始崇尚“土到極緻就是潮”的觀念:大花襖登上國際電影節的時尚秀場,出身縣城的樂隊自稱“甯願土得掉渣,也不俗不可耐”。他們秉持着離經叛道的審美觀和獵奇心理,将“醜的厭離”與“萌的親近”、“土的滞守”與“潮的奔湧”構成了俗雅互混、美醜相融的“審美沖突”。這種反差式追捧表達出審美與審醜的激烈張力,将颠覆與解構作為标新立異、凸顯個性的方式。

在健康觀上,當社會上“996”過勞文化盛行之際,面對高密度、高強度的工作,挑燈夜戰、飲食失衡成為部分青年生活常态,他們不得不把養生産品作為彌補自己過度損耗的“神丹妙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與“惜命”念頭交織,誕生出“朋克養生”的自嘲。“用最貴的護膚品,熬最晚的夜”,“辣條與金銀花齊飛,啤酒共枸杞一色”,這種強烈對比不僅宣洩了對快節奏生活的報複性消遣,也道出了在現實生存壓力下必須愛惜自己身體健康的選擇性無奈。

沖突式表達将青年事業觀、消費觀、社交觀、婚戀觀、審美觀、健康觀中的沖突沖突,借由對抗式語言充分彰顯,越來越多青年将其作為自身标簽而自我标榜。時代的巨大變革将青年裹挾進沖突漩渦之中,這個壓力巨大又生機勃勃的群體,一方面渴望有根,另一方面渴望有翅膀;一方面順從性偷懶,另一方面反抗性奮鬥。精神與物質、欲望與現實無時無刻不在他們身上撕扯、角逐。

對此,我們需要深入探究青年沖突心理及背後成因,篩選出對主流話語體系具有消解與離心作用的因子,提供彌合沖突、超越新精神陣痛的良方,積極引導青年接續奮鬥,勇擔時代使命。(作者系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文化産業研究中心博士)

來源:《半月談内部版》2022年第2期

作者:李少多 | 編輯:鄭雪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