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長行原創丨巧遇家規(散文)

周長行原創丨巧遇家規(散文)

巧遇家規

文/周長行

沒有規矩的家庭比貧窮和平庸更可怕。

——題記

似乎好故事大都出自一個“巧”字。正月初五那天,來了仨朋友,不約而同,都是來我這裡探讨“家規”,又都拿來他們的“家規”草稿請我提意見和幫忙斟酌潤色的。

這讓我驚愕。年關時刻一下子來了三個“家規”,有點不可思議。說巧,果真是巧,除夕之夜,我和兒子也在切磋我們的家規,并各有感歎:一個家庭沒有家規,便沒有未來;家教家規恰是一個正常家庭的起跑線。誠可謂“沒有規矩,成不了方圓”矣。沒有規矩的家庭比貧窮和平庸更可怕。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且不說《顔氏家訓》《朱子家訓》《曾國藩家訓》等等普世家規,也不說古今中外的格言和警句,就連偏遠山區的小戶人家也懂得耕讀傳家的道理。

筆者見識過各各不同的家庭,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敗落的家庭,這原因那原因,概源于沒有好的家規,不講規矩,不懂規矩,不抓防微杜漸,終于釀成家道中落或家破人亡的慘劇,貪官污吏紛紛落馬也大都是“禍起蕭牆”。

另一個是成功的家庭,這成因那成因,好的家教家風和家規是一個重要因素。凡是教育世家,往往出息學霸和高材生;凡是治家有方的人家,大都幸福圓滿、“好人一生平安”;凡是注重傳承,一代接着一代幹的家庭,大都成就出類拔萃的專家或政治家或藝術家。《愚公移山》《孟母教子》《嶽母刺字》等等故事,則是中國家教家規源遠流長的例證。

還有一種現象,這是我在農村老家的見識。有一戶人家,老兩口沒有文化,卻出息了兩個教授和一個軍官的子女。參悟多年,筆者漸漸明白,家教家規也應分為兩類,一類是有濃厚文化氛圍的家庭;一類是沒有多少文化卻有信念和重在實幹的家庭。“老兩口”就是這類代表。他們盡管沒有文化,卻敬重文化,敬重文化人,砸鍋賣鐵也要讓子女讀書上學。盡管他們比較窮,但他們卻披星戴月忙于農事,即“挖山不止”,還總是笑眯眯的。盡管他們沒有什麼“勢力”背景,但他們一直助人為樂,一直同情幫助弱者。這個家庭的成功看上去不是文化的成功,卻是沒有寫成文字的家規家教帶來的。他們懂得往哪裡奔,懂得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懂得敬畏禁忌,一旦認準,就做到底。看上去極其淺顯簡單,甚至沒有成文的家規,但是他們身教重于言教,其所謂的家規,來自他們實幹苦幹的腳印,來自他們辛勤勞作的汗水。這樣的家庭即使出不了教授和軍官,也會在風調雨順中迎來屬于自己的豐收,演繹着“平平常常也是福”的人間佳話。

家規家教既是理論的,更是實踐的。有一句歌詞,頗有啟迪意義,即“一句話,一輩子”。盡管人這一輩子應該學很多東西,懂很多道理,做很多事情,但最基本的,支撐自己的往往隻有很普通的幾句話,比如善良,比如吃苦,比如事在人為,比如走人間正道,比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等,甚至說,懂得了哪一句,做好了哪一句,都可以成就一個輝煌的人生。因為“哪一句”都不是孤立的。一朵浪花往往連接配接着一條大河和大海。

是以,可别小瞧了隻有幾句話的家規,它往往能“渡”一個家庭幾代人過上健康快樂有奔頭的日子……

(寫于2022年2月10日)

周長行原創丨巧遇家規(散文)

【作者簡介】周長行(男),1949年2月出生于山東省汶上縣南站鎮黃南村。1969年2月參軍入伍。1990年9月轉業回地方供職于濟甯電視台。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資深記者、詩人。出版有長篇報告文學《鲲鵬騰飛的地方》、長篇傳記文學《不醉不說 喬羽的大河之戀》《喬羽戀歌》《偉大的我們》《大浪淘金》等。曾主筆撰寫中央電視台39集大型電視系列片《大京九》,其由鐵道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大京九解說詞》已被中國傳媒大學作為正式教材使用。退休後,緻力于網絡文學的寫作,以其接地氣、獨立特行的作品獲得國内外讀者好評如潮。“作品至上,讀者至上,生活至上”的理念,正是他奮力筆耕下潛民間的動力和目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