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形寫神,富有生趣

以形寫神,富有生趣

楊剛創作的部分冬奧題材作品(局部)。資料圖檔

●陳履生

楊剛一直像是中國畫界的一個“另類”。今天當人們看他的畫,如同當年人們看印象派,看梵高、畢加索一樣,有别于人們視野之内的千篇一律。他如同一條小溪,自由自在,按照自己的流向前行。

楊剛的特殊性在于他有着令人羨慕的專業出身,但他卻始終走在屬于自己的孤獨的藝術道路上。

當他經過學院派的嚴苛訓練,以及在時代的創作磨練之後,他卻走出了體制的範式,在“出而不仕”之後獲得了自由。

他曾經說:“在自由時,我常離開輕車熟路而自尋不自由,再經過不斷努力而達到新的自由。”這與現在很多人珍惜那種“輕車熟路”的一以貫之有着很大的反差。雖然今天的畫家為了獲得輕車熟路,往往也付出了一生的心血或半輩子的努力。楊剛的不同和可貴之處,在于獲得之後的放棄。這是世上諸多畫家所不具有的一種品質。試想,如果沒有放棄,哪有八大、石濤,哪有梵高、畢加索?

為了“新的自由”,人們看到了楊剛筆下的栩栩如生。人們也見到了在當代中國畫界紛繁複雜之中有這麼一位非常清純的藝術家。顯然,他在生命最後時期的繪畫方式,可以從其老師輩的葉淺予先生那裡看到一些相似之處。為了獲得生動的形象,葉淺予先生在舞台前速寫了無數的舞蹈動态,而楊剛則在熒幕前獲得了很多生動的體育形象,而其作品又不同于人們所見到的常态化和一般性的人物造型。其基本的特征就是:畫其大概,不拘小節,以形寫神,富有生趣。在他生動的造型中,往往是出其不意地抓住了人物造型中最為核心的内容。這些畫如同剪紙那樣的形态,不僅放棄了諸多細節,而且也放棄了墨分五色。這是新中國美術教育培養出來的畫家所具有的速寫基本功。當造型以其整體性表現出人物造型的結構關系,人們所看到的構成則是那些關鍵的部分,簡括到增至一分不能,減至一分不可。在越來越講造型而忽視造型本質的今天,楊剛的畫像教科書一樣,可以給很多畫家指點迷津。

在東晉顧恺之“以形寫神”的思想影響下,曾經的文人畫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文化境界,蘇轼、文同的理論就是打破造型的桎梏,讓繪畫獲得在表現自我方面的自由。但是,近現代以來的曆史發展,使得人們越來越趨向于照相機鏡頭中所捕捉到的那些形象;與攝影“比功”的結果,某種意義上也就造成了以攝影為參照的造型能力的喪失,并以忽視中國繪畫中原本具有的那些特色為代價。顯然,中國藝術的應對不能用簡單的寫實的方法而使其成為唯一。楊剛的方式讓人們看到了他在藝術表現中為了獲得自由而放棄的那些形式和概念。

重要的是楊剛把現實主義建立在自我表現的方式之中,并顯現出了一種難得一見的自由的狀态。是以,楊剛的藝術有着獨特的趣味,是畫的感覺。這種趣味并不是人們所說的筆墨,也不是人們常說的形式或其他,而是屬于他的心中的自由。有了心中的自由,藝術的自由就呈現出了不一樣的風采。

是以,當楊剛去世之後,人們發現他的存在,忽然感覺到這樣一位曾經叱咤風雲的畫家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是,他又像一顆黑夜中的明星發出了閃閃的光亮,其在黑夜中的閃光正是我們今天的藝術需要。

在北京冬奧會火熱舉行之際,楊剛創作的有關冬季冰雪運動和奧運比賽的作品,讓觀衆了解和認識楊剛藝術的同時,也讓人意識到,用這些充滿生命和激情的作品去普及奧運精神,不僅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而且也讓運動的魅力以一種更為藝術的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

(作者系深圳美術館藝術總監、資深美術評論家)

■畫家簡介

楊剛(1946—2019),北京畫院藝術家,國家一級美術師,1963年考入中央美院附中,1973年配置設定至内蒙古錫林浩特工作,1978年考入中央美院研究所學生班,師從葉淺予、蔣兆和、劉淩滄、盧沉、周思聰諸先生,1981年配置設定至北京畫院工作。擅長水墨大寫意、速寫、油畫、工筆等,多次在中國、西班牙、德國等地舉辦展覽,出版有《楊剛速寫》《極古極新——楊剛畫集》《楊剛油畫集》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