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醫大師禤國維:治療皮膚病經驗

作者:廣東中醫藥
國醫大師禤國維:治療皮膚病經驗
國醫大師禤國維:治療皮膚病經驗

禤國維 國醫大師(1937.11-)

禤國維,第二屆國醫大師,廣東省中醫院主任醫師。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研究所學生導師。擅長治療脫發病、痤瘡、荨麻疹、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皮膚病和其他疑難皮膚病。現将禤老治療皮膚病經驗總結如下,以飨同仁。

• “毒邪”指有強烈緻病作用、對人體毒害深的邪氣,是有别于六淫的特殊病因,多因六淫、七情、痰飲、瘀血等邪氣蓄積不能疏散,郁久頑惡,厚積超過常态而形成。

• 在疑難皮膚病的辨治方面,除祛除常見緻病因素外,從病因病機上重視毒邪緻病,治療上重視解毒祛邪,是發揚中醫病因學說中的傳統理論的關鍵,更是提高療效的關鍵。

• “皮膚解毒湯”由烏梅、莪術、土茯苓、紫草、蘇葉、防風、徐長卿及甘草組成,全方關鍵在于解除外犯之毒與内蘊之毒,根據各種毒邪之輕重随症加減即可。

“毒”釋

“毒”的本義指“毒草”,《說文解字》雲:“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

“毒”在中醫學中的含義極為廣泛,主要可概括為四個方面:其一,指藥物或藥性,如《周禮·天官》:“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其二,指診斷,多見于外科疾病,如丹毒、疔毒、委中毒等。其三,指治療,如拔毒、解毒、排毒等方法。其四,指病因,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提出了“外在之毒”緻病的可能性;又如《素問·五常政大論》:“少陽在泉,寒毒不生……陽明在泉,濕毒不生……太陽在泉,熱毒不生……厥陰在泉,清毒不生……少陰在泉,寒毒不生……太陰在泉,燥毒不生。”指出了“内生之毒”的産生和制約之法;再如《素問·五常政大論》王冰注:“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氣所為也。”說明了無論邪氣過盛還是蘊結日久,均可化“毒”。

國醫大師禤國維:治療皮膚病經驗

由上可見,《内經》“毒邪”的概念,是根據其本義,指有強烈緻病作用、對人體毒害深的邪氣,是有别于六淫的特殊病因。《傷寒雜病論》中,有“陰毒”“陽毒”為病的記錄,如《金匮要略·百合狐惑病證治》中說:“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至《諸病源候論》,亦有有關“蠱毒”“藥毒”“飲食中毒”及“蛇獸毒”“雜毒病諸候”的記載,不僅豐富了緻病毒邪的内涵,同時使有關病因學理論進一步發展。溫病學中,溫熱疫毒緻病的理論已占據主導地位。近現代許多中醫學家亦對毒邪學說進行不斷地豐富和發揮,一般認為,“毒”多因邪氣(包括六淫、七情、痰飲、瘀血等)蓄積不能疏散,郁久頑惡,厚積超過常态而形成。

此外,随着現代社會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出現了許多過去不為人知的新病種和緻毒因素,如工業廢氣、汽車尾氣、農藥、化肥等釋放的有毒氣體、建築或裝修材料釋放化合物等,藥品的毒副作用,工業廢水排放對水源的污染,肉、禽、蛋、食品中的生長素、催肥劑、防腐劑、各種添加劑等以及噪聲、通訊、電話、電腦、電視的電磁波、超高頻率對人體的幹擾等,均屬于“毒”的範疇。

“毒”與皮膚病

中醫理論體系中,“毒”邪有内外之分。其中,“外毒”指由外而來,侵襲機體并造成毒害的一類病邪;“内毒”指由内而生之毒,系因髒腑功能和氣血運作失常,使機體内的生理産物或病理産物不能及時排出,蘊積體内而化生,如糞毒、尿毒、痰毒、瘀毒等。内毒多在疾病過程中産生,既能加重原有病情,又能産生新的病證,多标志着疾病進入較複雜階段。

“毒”作為一個獨立的病因,有其特殊緻病特性,如暴發性、劇烈性、危重性、傳染性、難治性、頑固性等。四時不正之氣往往是毒邪産生的先決條件,故不能将毒邪與六淫截然分開,而毒邪也具有類似六淫的屬性,常和六淫夾雜緻病,故臨床上可稱為“風毒”“濕毒”“溫毒”等。

風、濕、熱邪是皮膚病最常見的緻病因素,這些邪氣侵及人體後,若不能及時化解,與陽熱體質相合,極易化火,蘊而成毒。若邪氣伏于體内不發,感春夏溫熱之氣,則伏毒自内而出,表裡皆熱,熏蒸體膚,而成疾患。若内傷七情,五志化火,宣洩不得,蘊毒生熱,亦可發為皮膚疾患。

國醫大師禤國維:治療皮膚病經驗

有文獻統計了近年來與中醫“毒”相關的文獻有929篇,涉及的與“毒”相關的疾病189種,大多見于複雜性、難治性疾病之中,其中論述皮膚病“毒”證相關的文獻僅次于大内科系統疾病。

大凡由“毒”所緻的疾病,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自外感受,如直接為溫熱毒邪所侵襲,或間接由風、寒、濕、燥等邪所轉化;二是素體陽盛或陰虧,兼以七情失調,氣有餘便是火,火自内生,壅而成毒。

除六淫、七情、外傷、禀賦等病因病機之外,禤老認為,許多疑難皮膚病的發病和遷延常與“毒邪”蘊結有密切的關系。

在疑難皮膚病的病因病機中,常常由于病情反複不愈,導緻風、濕、熱邪膠着難解,日久均可化毒,壅遏不解,内傷髒腑,阻礙氣血,耗傷津液。病程越久,蘊毒越深,“毒”邪緻病之機越需要重視。

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多病情多變、病機複雜,但虛虛實實之中,腎陰虧虛而瘀毒内蘊是貫穿病程之主線,從本病最常見的臨床征象“顔面紅斑,身熱起伏,脫發,面赤潮紅,腰膝酸痛,勞則加重,頭目眩暈,女子月經不調,經色紫暗,或經來腹痛,甚則閉經,反複口舌生瘡,肌膚瘀點、瘀斑,舌質黯紅或有瘀點,苔黃,脈細數”等症狀來看,補腎陰,解瘀毒,标本兼治乃切合病機之良策。

國醫大師禤國維:治療皮膚病經驗

此外,多種疑難皮膚病與禀性不耐的關系尤為密切。空氣、水、日光、動物、食物、藥物、金屬等是與人類關系密切的環境、生物和化學物質,一般人接觸上述物質通常不會産生緻病反應,但是許多皮膚病患者接觸後往往能産生緻病作用或加重病情。這種由于禀性不耐導緻疑難皮膚病的高敏反應與《辭源》所說“物之能害人者皆曰毒”十分吻合,尤其凸顯出“毒”在疑難皮膚病的病因病機中的重要地位。

基于此,禤老認為,在疑難皮膚病的辨治方面,除了祛除常見的緻病因素之外,從病因病機上重視毒邪緻病,治療上重視解毒祛邪,不僅是發揚中醫病因學說中傳統理論的關鍵,更是提高療效的關鍵。

皮膚解毒方

“毒”邪緻病的治療,一是用針對毒邪的藥物直接解除之,包括用清、消、汗、下、吐等方法,使毒邪從汗液、尿液及消化道等排出體外;二是增強和調節機體自身的抗毒能力,以抵禦毒邪對人體的損傷,即扶正祛邪法。解毒法中,有清透、清洩、清解、清降、清通、清涼、清開等治法。

曆代醫家對“毒邪”病證和解毒方藥的運用積累了豐富的臨證經驗。《金匮要略》治陰陽毒,用升麻鼈甲湯,其中升麻、雄黃為清熱解毒、以毒攻毒之要藥。《外台秘要》載黃連解毒湯,《疫病篇》載清瘟敗毒飲,《醫宗金鑒》載五味消毒飲等,皆為古今常用解毒要方,中醫皮科亦常常選用,運用得當可治重症,挽狂瀾。

但是上述方劑或為寒涼重劑或含有毒藥物,一般隻做短期應急之用,長期服用恐有敗胃或中毒之虞。是以,對于需要較長療程治療的慢性疑難性皮膚病,仍需另謀良方。

國醫大師禤國維:治療皮膚病經驗

莪術

禤老經過臨床實踐,發現難治性皮膚病存在着各種各樣“毒邪”蘊結的問題。如銀屑病、頑固性濕疹、慢性荨麻疹等,常與血熱毒邪、寒濕毒邪、魚蝦毒、食積毒以酒毒、藥毒、風毒等密切相關,在辨證基礎上建構了一個基礎方,使其更廣泛适用于難治性皮膚病的治療。

在反複實踐中,禤老将該方命名為“皮膚解毒湯”:由烏梅、莪術、土茯苓、紫草、蘇葉、防風、徐長卿及甘草組成。方取烏梅滋陰解毒,莪術祛瘀解毒,土茯苓利濕解毒,紫草涼血透疹解毒,蘇葉解魚蝦毒,防風祛風解毒,徐長卿通絡解毒,甘草善解藥毒。全方關鍵在解毒,解除外犯之毒與内蘊之毒。随證可根據各種毒邪之輕重加減藥物,如知母配烏梅可加強滋陰解毒之力;石上柏、九節茶配莪術可加強活血解毒之力;川萆薢、白鮮皮、綿茵陳配土茯苓可加強利濕解毒之力;生地、蚤休、半邊蓮、魚腥草配紫草可加強清熱涼血解毒之力;蒲公英、葛花配蘇葉可加強解食積酒毒和魚蝦毒之力;苦參、地膚子、白蒺藜配防風可加強祛風解毒之力;當歸、川芎、地龍幹、全蟲配徐長卿等可加強活血通絡解毒之力,臨床根據患者病情變化随症加減即可。

病案舉例

劉某,男,時年40歲,因“全身鱗屑性紅斑伴瘙癢5年,加重l周”于2003年6月5日初診。5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皮紅斑,覆有油膩性厚屑,繼而軀幹、四肢伸側出現多處浸潤性紅斑,覆厚層鱗屑性,癢甚,手指、足趾甲變形、凹陷。在外院先後診斷為脂溢性皮炎和銀屑病,予皮質激素外用及對症治療,療效欠佳,仍反複發作。

刻診:全身多處浸潤性紅斑、斑塊,點滴狀鱗屑性丘疹、部分融合成片,以頭皮發際、背部和四肢伸側明顯,刮除鱗屑可見薄膜現象及點狀出血,指、趾甲變形、部分呈頂針樣改變,束狀發,無關節痛及膿疱,心煩、易怒,口幹渴,大便結,小便黃,舌紅,苔少,脈細數。

辨證:尋常型銀屑病,證屬血熱毒盛傷陰。

治法:解毒涼血活血,佐以養陰。

國醫大師禤國維:治療皮膚病經驗

赤芍

處方:皮膚解毒東加減。生地黃、赤芍、紫草、金粟蘭、土茯苓、烏梅各15克,當歸、川芎、莪術各10克,甘草6克。7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2003年6月12日):藥後紅斑顔色變淡,鱗屑變薄,部分皮損消退,舌暗紅,苔薄白,脈細數。毒勢下挫,津液得複,效不更方,守原方去烏梅加丹參30克以加強活血養血之力。

三診(2003年6月19日):上方共服15劑,軀幹、四肢紅斑鱗屑基本消退,僅留頭皮發際處皮損,舌暗紅,苔薄白,脈細數。守方加雞血藤30克以養血活血。

四診(2003年7月4日):上方又服14劑,病情穩定未複發。予六味地黃丸及丹參片口服,以善其後。

按:銀屑病又名牛皮癬、白庀,是皮膚科常見疑難疾病,概因病邪客于腠理,蘊積不散,郁而化熱成毒,阻塞經絡,脈道不利,導緻毒熱與血瘀互結,肌膚氣血運作不暢,内不得疏洩,外不得透達,而成幹燥甲錯之紅斑、丘疹,皮屑疊起。日久營血虧耗,生風化燥,使經絡阻隔,氣血凝滞。

基于該病瘀毒熱結之病機,當從瘀毒血熱論治,治以解毒涼血活血法,以皮膚解毒東加減。因血熱毒甚,故去蘇葉、防風、徐長卿等辛散之藥,加生地、赤芍、金粟蘭、當歸、川芎、雞血藤以加強涼血活血、調和氣血之功。此時若單以清熱涼血解毒法治療,則寒凝血脈,經絡更為不暢,瘀久化熱,毒熱更著;若投以大劑活血化瘀之品,則血脈張揚,毒邪乘勢四散,遍布周身,其症必重矣。故臨證治療該病時,應從毒、從瘀論治,以清熱解毒為主,解毒不忘活血,活血以解毒為先。■

鄭重申明:

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适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贻誤病情。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内容整理自:《中國中醫藥報》2015年7月13日第四版,作者:國醫大師 禤國維 廣東省中醫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