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作者:春暖花開号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在農曆2021年的最後一天,甯老師平靜地離開了我們。

甯老師不為疾病、死亡而困惑,在與生命自然而深刻的結合中,他找到了最大的幸福。

春暖花開

好文8817字 | 15分鐘閱讀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明天是送别甯老師的日子,無法入睡,決定起身為甯老師寫點東西。

認識甯老師,是源于老樹(聞玉梅院士),兩位老人既是生活伴侶,更是事業夥伴,每次看着兩位老人睿智的對話,牽手而行的溫暖,默契協同的動作,總會湧現出溫暖,是以決定做一次對話,讓大家有機會和我一起認識甯老師。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甯老師與聞院士)

我一直想找到一個合适的時間進行采訪,甯老師也希望在狀态好的時候再進行,也許我們都認為時間還很多,并不着急,但是想不到的是,2021年甯老師需要入院治療,我們就期待他出院。更想不到的是,在農曆2021年的最後一天,甯老師平靜地離開了我們。

守護在他床前,透着淚眼,望着熟悉的面容,不能相信他離開,隻是覺得他在安睡中休息,早上依然會醒來,儒雅地和我們交流。和聞老師、葛新以及他的學生們陪他走完生命最後一段路,知道,他已經選擇在另一個世界與我們交流。

回到家中,站在陽台上,望着夜空,我相信那裡會更加璀璨,因為有甯老師,我坐回書桌旁,決定把未進行的采訪做完。

查百度百科知道甯老師的簡介。

甯壽葆,1956年畢業于上海醫科大學醫學系,曾任上海醫科大學兒科醫院院長、兒科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兒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心血管學組組長,現任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兒内科教授,《中華兒科雜志》學術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美國《PEDIATRICS》中文版主編等職。是大陸著名的兒童心血管專家,主要從事兒童心血管專業臨床與研究工作,為大陸兒童心血管專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這一系列官方的身份之外,我熟悉的甯老師是另一個樣子,一位可敬的長者,一位體貼的先生,一位儒雅的朋友,一位堅強的智者,一位真正的美食家,一位童趣盎然的生活者。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這是甯老師留給我的印象,也基于此,我打算采訪甯老師時列了十個問題,也是我的視角看到的甯老師,現在我就以我所了解到的甯老師,試着把采訪進行完。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問題一:兒科醫生

我特别記得老樹(聞玉梅院士)講甯老師選擇做兒科醫生的緣由,老樹說,甯老師當時選擇兒科醫生,是因為他覺得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是隻要解決了病痛,孩子的微笑可以說明一切。做兒科醫生,最開心的就是,孩子的病治好了之後,他的生命會蓬勃長大。

我聽到甯老師選擇做兒科醫生的理由的一瞬間,就被溫暖緊緊地萦繞着。從甯老師選擇做兒科醫生那一天開始直至2021年,有60多年了,我想大家一定會特别想聽聽甯老師談談兒科醫生這個身份。

甯老師決定做兒科醫生之後,選擇更多的機會去提升自己,他是第一個到加拿大多倫多的The 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進修的中國大陸的醫生,他被該院的醫生稱為“pioneer”(先驅者)。該院曾在12500個病例的基礎上編寫了當時世界上篇幅最大的有關小兒心血管病的專著。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1979年底,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兒童醫院研修)

出國之前,他被告知由于沒有在加拿大的行醫執照,在醫院裡,他隻能做觀察者,不能行醫。而甯老師在這家醫院很快被認可,并獲得推薦信,參加考試,最終拿到了官方頒發的Education License,擔任Cardiology Fellow的工作,包括指導住院醫生、實習醫生、負責科室之間的會診等。

甯老師回國後,把先進的經驗帶回來,建立了小兒心血管中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專業化程度,在國内開創了先例,為大陸兒童心血管專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據他的學生說,甯老師給患者治療時,總是拿着一個模型,給小孩子的家長講清楚病在哪裡,在哪個地方治療,如何治療,讓家長一清二楚,他不僅診治水準高超,更以小孩子和家長的視角去了解問題,細緻、耐心對待每一個他遇到的患者。

甯憶姐(甯老師的女兒)的同學李勇,現華山醫院心内科副主任,在甯老師去世時重發了他2019的朋友圈,他寫道:

“當年在兒科實習,甯教授教我們為先天性心髒病患兒做體檢。記得是年初時節,魔都寒冷刺骨。那時代病房沒有空調,也沒有壁爐,甯教授一進病房就把雙手握在胸前,我以為是從外面進來手冷呢。

甯教授開始聽住院醫師彙報患兒病史,并補充詢問病史,再與所有跟着他查房的醫師讨論病史的完整性,可他的雙手一直握在胸前。直到他開始做體檢,放開手,我注意到原來是一直捂着聽診器的拾音器呢!從此之後,我也學會了冬天捂着聽診器問病史。”

看到甯憶姐發來的這個截圖,眼淚止不住流下來,這就是甯老師。即使他後來出任兒科醫院院長十幾年的時間裡,雖然他要承擔院長的職責,并把兒科醫院帶上一個又一個台階,但是,他也還是那個“兒科醫生”,為患者帶來福音,他說:“如果有下輩子,我還是選擇當兒科醫生。”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問題二:人的價值

愛因斯坦曾說:一個人的真正價值,首先取決于他在何種程度與何種意義上實作了自我的解放,我很想知道從甯老師的視角,什麼是“自我的解放”,如何了解一個人的價值?

我沒有正式地詢問過甯老師這個問題,但是我們每一次在一起相聚交流時,甯老師的很多觀點,已經給了我答案。在他90歲生日的時候,他講起了自己過去的幾件事情。

甯老師參加工作不久便接到了上級指派的外事任務:接待周恩來總理的客人——巴西的Passor醫生。

Passor醫生的父親是巴西著名的病理學家,曾參加了國際調查組,證明美國在抗美援朝時期使用了細菌武器。Passor醫生的父親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時,對周總理提出了一個請求,想讓自己的兒子到中國來接受教育。就這樣,他的兒子Passor醫生來到上海,接待任務就交給了甯老師。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1957-1958年,接待國際友人、巴西醫生Passor)

整整兩年的時間,甯教授始終與Passor醫生共同生活、學習,工作時間裡,甚至周末,他們一起看電影、遊泳,形影不離,以至于Passor醫生甚至不相信甯教授當時已經有女朋友這一事實。甯老師對待工作的一絲不苟,就是他的“自我”展現。

在女兒快要出生的時候,甯老師接到組織安排去印尼接華僑回來,他是唯一一位駐船醫生。他怕自己趕不回來陪着老樹看女兒的出生。他就和老樹商量,采用中醫針灸的方式催生讓女兒提前出生,他可以看到女兒出生,又能夠按時去承擔接僑任務。甯老師一直把老樹和女兒照顧的非常好,也一直把工作做到極緻。

甯老師總是記得他所遇到的病患之痛,他在下鄉期間所見到的農村缺醫少藥的情況,他常常對自己,也是對他的學生們說:“有時候,病不可能完全治好,我還有什麼理由對病人親屬态度不好呢?”

據兒科醫院的同僚們回憶,幾十年來,有很多以前的病患者與甯老師保持着聯系,他們會邀請甯老師參與孩子的生日,甚至有些已經大學畢業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依然惦記着甯老師。

一個人的價值,不在于他自己獲得了什麼,而在于他幫助了多少人,這是甯老師關于“人的價值”的身體力行。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問題三:内在的力量

我們體驗到的最美好的事物,也許是真正的内在的力量,我常常在甯老師和老樹身上感受到這一點,這份深沉的情懷,融入時代、融入事業,這也是我欽佩與敬仰他們的地方,怎樣處理個人與時代、與事業的關系呢?

本來這個問題是我想代表年輕人問的,而且特别希望作為一個長期的話題展開來,能夠深入傾聽甯老師的見解。

1932年出生的甯老師幾乎經曆了中國近百年來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遷,時代沉浮對甯老師而言意味着什麼,我不得而知。但是,甯老師從容不迫的性格,儒雅平和的态度,慈祥寬厚的笑容和明亮清晰的眼神,可以顯現出他與時代交融中的笃定。

跌宕起伏的時代給每個人考驗,也給每個人沖擊。在甯老師的内心中,一直堅守着自己的價值追求,成為醫者,照顧患兒。

他經曆過種種挑戰和沖擊,也和普通人一樣被裹挾在時代洪流中,但是,甯老師沒有因為外部的變化而喪失了自我,他接受這一切并安心做好自己,在任何時候都把病人放在第一位,都做好自己“醫生”的職責。

他在1959年9月開展全國第一例小兒心導管檢查,并與其他專家一起完成了國内第一本小兒先天性心髒病的專著。他在1991年上司完成了上海市楊浦區、徐彙區先天性心髒病發病率調查,為大陸先天性心髒病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填補了空白,對減低大陸兒童5歲以下的死亡率,提高人口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兒科醫院的第一例小兒心導管病人張萬汶)

幾十年間,他從未間斷自己的專業,想盡一切辦法,推動兒童心血管的診治、研究與教學工作,不僅僅幫助中國這個領域保持國際領先水準,填補了國内的空白,而且還持續造福患者。

世事跌宕,單個人也許無力改變什麼,但是做好自己,謹守價值創造,雖難卻是一個人自己可以做到的。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問題四:獨立思考

我有機會近距離去感受甯老師對問題的觀察與看法,總是專業、科學與理性,但是又不會高不可攀,我想這其中一定是一種獨立思考的持續訓練。

其實,在資訊過載的今天,造成人們焦慮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無法獨立思考判斷,我很想甯老師就這個方向給我們一些建議和指引。

我曾經就自己個人關于發展的事情,請教甯老師,甯老師很安靜地告訴我,不做對立的選擇,而是融合與兼顧,任何事情都有可以轉化的可能性,關鍵還是看如何更大化地貢獻價值。

我也看過他為我們的一位朋友解答問題,他仔細看完這位朋友的體檢報告,然後仔細地、一點一點為朋友講解報告上的資料和專有名詞,他講的非常通俗易懂,以至于曾因這份報告而擔心害怕的朋友,舒緩了下來,并對未來充滿信心。

我們常常四個人在一起交流,甯老師、老樹、葛新和我,甯老師在探讨一個話題時,不會簡單地下結論,而是把自己思考的過程也分享給我們,他在意眼見的事實,也在意背後的機理。他了解事情的複雜性,卻絕不為複雜性所困擾。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陳春花、葛新、聞玉梅、甯壽葆四位老師合照)

老樹說,她自己遇到問題找不到解時,就去問甯老師,甯老師總是很清晰地給出答案,她照着甯老師的答案去做,幾十年的檢驗都正确。

甯老師給我的啟示:不做對立選擇,兼顧與融合;在意眼見的事實也要在意背後的機理;接受複雜性但是不要被複雜性所困。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問題五:合理而有效

每個人都會面對現實的挑戰,甯老師一直保有對事物性質清晰的洞察力,對人的同理心,以及有效而合理的行動,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甯老師的自律令人贊歎。我們常常有機會到他的家裡交流,家裡總是一塵不染,井然有序,用葛新的話說:“是一個兒科醫院整潔的标準。”甯老師自己負責家務,對每一件物品都保護得非常仔細,以至于我們能夠在甯老師家裡看到幾十年前的家電品牌,至今還有效運作中。

甯老師每天堅持看文獻、看報紙、看新聞、看網球比賽。他擔任美國《PEDIATRICS》雜志中文版主編,《PEDIATRICS》雜志是由美國兒科學會(AAP)主辦的專業兒科醫學雜志,在兒科醫學界公認發行量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兒科學期刊。中文版就是甯老師主持下于2006年創刊的。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PEDIATRICS》中文版創刊暨學術研讨會)

甯老師在79歲那年,他還堅持每周三天做雜志,确定選題、将文章發給全國各地的編委、稽核、修改各類稿件等……目前,雜志月發行8000冊,雜志認可率達到98%,幾乎可與英文版同步出版。

甯老師繁忙的工作之餘依然可以把家照顧的很好,事無巨細地照顧老樹,他也不錯過自己最喜歡的每一場網球世界杯大賽,為自己喜歡的球員加油,更自稱是“費德勒的忠實粉絲”。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甯老師在球場上)

他随身總是帶着一部小型的錄影機,把看到的美景、新鮮的事物攝入鏡頭,他有時候就如一個孩童一般,對世界保持着好奇。他說沒有去過新加坡,我剛好要去新國大教書,就邀請他和老樹、還有王爸爸、王媽媽、葛新一起去。他特别開心看到新加坡與上海的不同,他很高興地和我們一起去看濱海花園,仔細去了解那裡的每一種植物,滋滋有味地欣賞。

我們一起去裸心谷,甯老師興緻勃勃地參觀裸心堡,拿着小錄影機拍攝,還時不時地擺出各種姿勢讓我們拍照。我們去外灘吃飯,他帶上餐廳準備的面具,很有佐羅的派頭。我們在順德看到好看的香雲紗中式外衣,買去給他,雖然他不喜歡,但是還是穿好給我們看,他覺得,我們的付出就該被肯定。

現在想來,好像是我們陪着他,事實上是他一直陪着我們,去看不同風景,去感受上海風情,去體味生活美好。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問題六:合作與對話

在甯老師整個職業生涯中,充滿着各種各樣的挑戰,也需要各種各樣的合作與對話,尤其是與世界對話,我很想知道,那些令甯老師印象深刻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事件,也想他談談如何展開有效的合作與對話這個問題。

甯老師一直在為國際合作與交流,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1970年周恩來總理接見埃及衛生代表團,甯老師擔任代表團翻譯。1973年,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出席世界衛生大會。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1973年,以顧問兼翻譯身份代表大陸出席世界衛生大會)

在甯老師90歲生日聚餐上,甯老師講起他作為代表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大會的情景。

1973年,中國首次派出十人代表團出席第23屆世界衛生大會。1949年之後,該席位一直都被國民黨占據。甯老師以顧問兼翻譯的身份成為了十人代表團成員之一。代表團團長為當時的衛生部副部長,團員則有黃家驷、林巧稚等,此會為中國首次出席的世界衛生大會,甯老師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此後,中國出席世界衛生組織曆屆大會和地區委員會會議。

“甯壽葆是中國人對外交流的楷模,是中國醫生的優秀代表。”這是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教授對甯老師的高度贊揚。甯老師自1996年在中華醫學會負責對外交流工作起,加快了中國與國際兒科界交流的步伐,被譽為兒科界的“外交官”。

甯教授努力開拓境外交流途徑,兒科醫院先後與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等國際知名兒童醫院開展長期學術交流,與香港中文大學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通過雙向交流,有力地推進了醫院的整體學術水準。

在國際組織中,如何對話并謀求合作,需要有智慧和膽識,甯老師在介紹當時參會情境中,讓我們深深感受到,責任越大時,越需要一個人的大局觀、世界觀;一個人的智慧與能力;一個人的自我限制與利他中和。

甯老師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合作與對話的典範。他相信,與人交好、與自然交好,才會讓一個人的心胸真正開闊,才會更加能夠了解他人。

最近幾日,我有機會與甯老師的幾位學生交集,他們每個人對甯老師的回憶,都被甯老師的為人處世所感動。他的一位學生告訴我,甯老師教導他,看一個人的時候,如果覺得他不好,就想想他好的部分,這樣就能夠不輕易地否定一個人。

老樹和我們回憶甯老師對她的影響,老樹自己屬于對事對人都比較嚴格的,是以甯老師就常常提醒她“要種花不要種刺”。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問題七:紳士

我總是在甯老師身上感受到一種“紳士風範”,很想甯老師和年輕人談談,當遇到沖突和挑戰,或者遇到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時,甯老師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

我認識甯老師的時候,他已經從院長和醫生的崗位上退了下來,但是,每一次見到他,總是能夠感受到一種“君子之風”。他總是很仔細地着裝,保持自己最佳的狀态出現在我們面前。他在與我們交流時,目光溫暖地照顧着我們每一個人的感受。他會很認真地選擇好餐廳,帶着我們去品嘗各種美食。

他說話時,總是和聲細語給人以安定和甯靜。他不刻意地展示,卻處處顯現出“紳士之道”。他禮貌地對待每一個遇到的人,體諒每一個人的辛苦和付出。

每一年的元旦,他都會買好八寶飯送到自己居住的大廈門衛處,感謝門衛們一年的辛苦,即使是2021年,他已經住院,還是記得這件事,請老樹從醫院趕回家裡,給門衛送去八寶飯。

知室小樓啟用,我們邀請老樹和甯老師來看看新空間,後來聽老樹介紹,我們才知道,甯老師為了這一天,專門選好西裝,還特意到港彙買了一件新風衣,搭配西裝,特别正式地來祝賀小夥伴們的新啟航。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2021年3月在知室書院)

甯老師住院期間,女兒甯憶姐想辦法從美國回來陪護他。恰逢期間是甯憶姐的生日,甯老師囑咐老樹約上我們,一起為甯憶姐過生日,一位父親的溫暖同樣感染着我們。

2020年,甯老師身體已經很虛弱,但是他每一次和我們聚會,都精神飽滿、儀表堂堂地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國慶節我們決定一起租船,夜遊黃浦江慶祝國慶,從岸邊到遊船需要走很長一段路,我特别擔心甯老師是否能夠走這麼久,本想安排輪椅推着他,但是,甯老師堅持自己走,我握着他的手,陪着他慢慢走到船上,心痛卻折服于甯老師的堅韌。

還記得他入院前最後一次陪他出去吃飯,還是我握着他的手,陪着他走去餐廳,我們中間休息了兩次,但是甯老師依然堅持自己走到餐廳,我知道他的疲憊,他依然給我安靜的微笑,讓我不用擔心,他可以自己慢慢走。

葛新說甯老師是“最後的貴族”,我完全認同。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問題八:小提琴手

在甯老師的家裡,有一張甯老師拉小提琴的照片,那是甯老師年輕時的照片,帥呆了。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拉小提琴的甯老師)

聽葛新介紹,我才知道甯老師曾經是上海青年樂隊的第二小提琴手,這真的讓我既驚訝又欽佩,真是想不到甯老師的小提琴水準如此高,很想問問甯老師在樂隊中的趣事,他喜歡的曲子是什麼,更想聽聽他的演奏。

聽老樹介紹,還知道音樂是他們兩個人的“媒人”,甯老師拉小提琴,老樹演奏鋼琴,他們一起排練節目,走到了一起。

甯老師特别熱愛音樂,我記得第一次和甯老師聊起音樂時,他說每年都會收看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為此還專門買大大的電視,并配好音響,確定能夠感受到最好的音質。

特别記得甯老師去世的前一天,我和葛新去看他,老樹為他播放他喜歡的曲子,那時的他已經很疲憊、虛弱,閉着眼睛,但是,他的手卻自然而然地随着樂曲的節奏,打着拍子。那一刻,我甚至幻想,他站起來,和老樹一起翩翩起舞。

有意思的是,我唯一一次到上海百樂門,還是甯老師和老樹的邀請,當他們兩位知道我沒有去過百樂門時,就請老樹的侄女幫助預訂好,讓我有機會體驗上海灘的經典時光。

百樂門舞廳一派老上海風味,他們的侄女還特别細心為我們邀請了教舞的老師。不過,當晚我卻完全被甯老師和老樹和諧的舞步所驚豔,一對接近90歲的老人,默契地徜徉在優雅之中。

“月明星稀,燈光如練。何處寄足,高樓廣寒。非敢作遨遊之夢,吾愛此天上人間。”這是1932年上海百樂門舞廳剛剛建成時,上海灘傳誦一時的詩句,此時,望着甯老師和老樹,這般愛才是天上人間。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問題九:愛情與家庭

在甯老師家還有一張照片令人驚喜,這也是最有意思的是一張照片,上面是甯老師和聞老師的合影,大約是5-6歲的樣子,原以為他們是兩小無猜,結果是甯老師做了合成,把他小時候和表妹的合影照片P上了老樹,真為甯老師的童心所折服。

老樹每次講起和甯老師的戀愛故事,都如同初戀的少女,為他們的幸福感染。尤其是他們在事業上取得如此成功,這幸福越發彰示光澤,而大部分人卻常常陷入困頓,甚至痛苦之中,是以,特别想甯老師談談這個話題。

老樹講自己和甯老師戀愛的故事,我們總是聽不夠。老樹說,甯老師擔心老樹隻顧着學習與實驗,吃的營養不夠,就每個月都悄悄把自己的一些飯票放入老樹的錢包裡,老樹看到自己的飯票很多,就放心大膽吃,完全沒有察覺到,自己的飯票是多出來的。甯老師和老樹不僅在大學确定了戀愛關系,還一起入黨。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1958年杭州蜜月旅行)

在随後的兩個人的生活裡,甯老師事無巨細地照顧老樹,不僅包攬了全部家務,還包括為老樹添置衣服,老樹的着裝也是甯老師全責購買打理。

老樹是這樣評價兩個人的愛情的,她說:

“要說‘愛情秘訣’,我覺得應該是夫妻倆互相尊重、互相支援。2003年非典肆虐期間,我受邀去廣州與鐘南山一起抗擊非典,那年我都快70歲了。我丈夫甯壽葆對此沒有二話,他非常了解和支援。

因為我倆是同行,我們的共同語言比較多,常在家裡探讨醫學問題。我們有一個原則是:絕不幹擾對方的決定。就算在讨論中觀點、了解有分歧,但我們都尊重對方,這麼多年來,已經成了種默契。”

2020年疫情,武漢解封後,我出外就餐的第一餐,就是甯老師和老樹的邀請,預訂的餐廳是他們兩個人60多年前結婚時的餐廳,我和葛新為兩位老人的用心而感動,也同樣分享着他們美好的情誼和濃濃的愛。

2021年8月,甯老師不得不住院,老樹一直陪伴在身邊,每次去探望他們,總會被兩個人的深情所感動。

2021年的聖誕節,葛新和我買好了聖誕蛋糕去和他們一起過聖誕,甯老師雖然虛弱,但是,還是堅持起來,和我們一起分享蛋糕。看到蛋糕上的裝飾特别漂亮,還讓我單獨把這些裝飾物重新擺設好,他要拿相機拍照,我們四個人也圍着蛋糕拍了一張2021年的聖誕合影。任何時候,甯老師總是熱愛生活,傳遞美好。

甯老師和老樹不僅把女兒培養成優秀的科學家,同樣繼續關注年輕人的成長,在2014年老樹80歲生日時,老樹與甯老師捐出了他們的積蓄 50 萬元,發起成立“一健康基金”。

“一健康”的意思就是一體化健康概念,是整合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學、藥學及生命科學與人文科學諸多學科,共同為改善群衆健康做貢獻。基金用來獎勵微生物、傳染病、公共衛生、藥學等領域有突出表現的老師與學生。

2020年新冠疫情特殊的年份,葛新和我一起義賣課程籌款捐給“一健康基金”,在捐贈儀式上,甯老師和老樹親自出席,當我和葛新牽手甯老師、老樹一起來到台上合影時,有機會緻敬醫者仁心,有機會緻敬甯老師和老樹的大愛,我才是真正的受惠者。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2020年5月8日,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一健康基金”捐贈儀式)

陳春花:一個未能實作的采訪——我眼中的甯壽葆老師

問題十:面對疾病與死亡

其實,在疾病面前,對每一個人都是巨大的考驗,但是,甯老師卻可以與其共處,科學、理性而樂觀地尋找解決之道,讓我對甯老師充滿敬意,我幾乎無法想象甯老師為此所付出的心力,而我所看到的依然是平和、有力的他,特别想知道甯老師是如何做到的?

我最初認識甯老師的時候,完全不會想到他其實是一位癌症患者,我從未感受到過他一點點的病态,從未聽過他一點點的歎氣,在我眼見到甯老師,總是儒雅、從容、風度翩翩。

後來,我才知道,甯老師與疾病抗争了8年。8年裡,他積極治療,再辛苦的化療,他也從不抱怨,他以一個科學家的理性對待着疾病,科學而有效與疾病共處,并不斷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案。

他以一個生活者的感性對待着疾病,意志而韌性地與疾病共處,并不斷保持着人的尊嚴與自信。他展現給親朋和晚輩學生們的永遠是堅強樂觀的一面,超然于疾病之上,隻是安心過好每一天,每一刻。

甯老師住院後,他就和老樹商量,他要選擇安靜地離開,不給大家添麻煩,不浪費藥物和醫生的努力,選擇放棄治療。他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經不可逆轉,他淡定地選擇了一切。他囑咐老樹,要穿白襯衫,黑西裝,皮鞋。他要把100萬的積蓄,捐給兒科醫院,設立基金獎勵年輕人的成長。他不要辦理告别儀式,一切從簡。

這一天終于來臨,2022年1月31日,放棄治療的甯老師,選擇安靜地離開,在甯老師生命的最後一個時刻,老樹握着甯老師的手,告訴他:“我愛你”。

我們守護在旁邊,眼淚就是止不住,在莊嚴了生命的甯老師面前,除了默默地流淚,任何語言都是蒼白。

葛新、妹妹和我一起為甯老師的追思會拟定挽聯,我們腦海中浮現出的全是甯老師微笑的樣子,是以,我們寫了如下的文字:

儒雅笃定浦江之畔開宗立派童心未泯濟千萬稚子

清風授業弦歌悠揚學海暢遊尺素箋上育萬千棟梁

現在已經是淩晨,再過幾個小時我們要和甯老師做最後的告别,我知道,告别隻為甯老師永遠和我們在一起。

在這淩晨安靜的夜中,我更知道,甯老師不為疾病、死亡而困惑,在與生命自然而深刻的結合中,他找到了最大的幸福。

小花

2022年2月4日淩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