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以來,玉溪市紀委監委認真履行監督這一基本職責、第一職責,以夯實同級監督、“室組地”協同關聯以及巡察監督融合等方式,調好監督“探頭”高度、亮度、廣度,讓監督更加聚焦、更加精準、更加有力,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發展。
夯實同級監督,提升“探頭”高度
市紀委監委通過深入分析研判同級監督的重點和難點,以黨内監督統領帶動其他各類監督同向發力,切實推進同級監督具體化、規範化、常态化。
在堅持民主生活會、述責述廉、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和廉政檔案等制度的基礎上,圍繞加強對“一把手”和上司班子監督這個“題中之義”,督促市委落實好市委常委會定期研究報告、民主集中制等制度,為同級監督提供制度化保障,形成主動開展監督、自覺接受監督的濃厚氛圍。
市紀委監委制定出台《玉溪市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清單和監督責任清單》等檔案,細化主體責任清單43項、監督責任清單36項,推動同級監督的規範化水準提檔更新,形成主體責任監督閉環。
“紀委監委的同志不僅幫我找出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還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方案,這種監督方式非常好。”在做實常态化監督方面,市紀委監委還明确派駐機構每半年需向上級紀委報告駐在機關“一把手”履行主體責任和第一責任人責任情況,把派駐機構打造成同級監督的“觀察哨”。
此外,建立問責預警機制,對工作中發現的苗頭性、一般性問題提前預警,防止“小毛病”演變成“大問題”。
各縣(市、區)紀委監委也結合實際,探索同級監督新方法。如易門縣紀委監委探索建立以重大事項請示報告等制度為支撐的同級監督制度體系;紅塔區紀委監委以提醒的方式督促同級上司班子成員将“一崗雙責”落到實處。
“室組地”協同關聯,增強“探頭”亮度
基層點多面廣,監督過程中存在紀檢監察室距離太遠、派出機構人手短缺等情況。為破解這一難題,市紀委監委探索實施“室組地”關聯監督,進一步凝聚監督執紀合力,形成上下聯通、左右聯合、内外關聯的協同監督執紀體系。
圍繞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和鄉村振興等工作,監督檢查室、派駐紀檢監察組和聯系地區紀委監委緊盯監督檢查重點,深入基層進行明察暗訪、突擊檢查,形成專項監督整體效應和工作聲勢。市紀委監委第三監督檢查室在關聯開展的監督檢查中就一次性向澄江市政府移交撫仙湖保護治理專項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問題37個。
在加強案件查辦協同配合的同時,對交給派駐紀檢監察組辦理的案件,監督檢查室全程跟蹤督促,并且通過領辦、幫辦、督辦等方式,幫助派駐紀檢監察組和聯系地區紀委監委破解辦案難題。對派駐紀檢監察組和聯系地區紀委監委自行辦理的案件,監督檢查室加強品質把關,在不定期聽取辦案情況彙報的同時,提出意見建議。
全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還創新推出“室組地+X”捆綁關聯工作機制,根據監督責任清單和重點監督内容,将公安、稅務等職能部門專業人員編入監督檢查組,采取“點穴式”“體驗式”等方式開展明察暗訪,有效推動人員力量、監督手段、專業特長統一調配運用,織密織牢監督網絡,實作“1+1+1>3”的效果。
“整合監督力量,通過協同關聯監督模式,既強化了市紀委監委各監督部門的統籌指導,更好地發揮了派駐監督‘派’的權威和‘駐’的優勢,又充分調動了各地方的監督積極性,最大限度凝聚了監督合力。”市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負責人介紹。
巡察監督融合,拓展“探頭”廣度
積極探索巡察監督與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有效銜接、融合貫通機制,以巡前、巡中、巡後為切入點,全面做實做細做優“四位一體”監督融合工作,釋放巡察監督乘數效應。
聚焦推進重點工作,統籌安排正常巡察、專項巡察、機動巡察、巡察“回頭看”,把巡察與淨化政治生态相結合,與紀檢監察專項整治群衆反映強烈的問題相結合,與解決派駐日常監督發現的突出問題相結合,形成監督合力,增強監督實效,推動社會發展。
巡察前向信訪室、監督室、派駐紀檢監察組等了解被巡察機關的信訪舉報、案件查處和執紀監督、審查情況,嚴格執行“2+1+1”監督執紀監察關聯工作機制。
巡察中,派駐紀檢監察組等全程參與巡察準備、進駐、回報、整改的整個環節,将日常監督掌握的情況與巡察情況進行互相印證、互相比對,提升監督質效。監督室、審查室在辦理巡察移交問題線索時注重分析巡察報告、調閱問題底稿,充分聽取巡察組意見,避免力量分散、重複調查,確定處置意見精準及時。
握指成拳、捏沙成團,齊抓共管抓整改。每輪巡察結束,在向被巡察機關黨組織回報巡察意見的同時,加強跟蹤問效,着力建構“紀檢+組織+宣傳+巡察”的關聯促改模式,把巡察整改作為日常監督的重要内容,實時跟蹤整改進度。(楊雲川 鄧雪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