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家幸福安康 周三夜話|0-3歲兒童早期綜合發展(心理發展與早期教育)

主持人: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很多早教機構,展現了全社會對嬰幼兒早期教育的關注。可是,0-3歲嬰幼兒的身心發展有哪些規律呢?對他們的早期教育應該如何進行呢?

今天請到的是安順學院機關黨委書記、教育學院教授李鎮譯,來和大家一起聊聊關于0-3歲嬰幼兒早期綜合發展的相關問題。

李:主持人好,各位聽衆朋友大家過年好,首先,感謝安順市廣播電視台和安順市婦聯給我這個機會,和大家一起聊聊關于嬰幼兒早期綜合發展的話題。

主持人:剛剛主持人講道一個名詞,是嬰幼兒早期綜合發展。這個概念用得很棒。對于嬰幼兒,我們不太鼓勵用早期教育這個概念。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出兒童早期發展(ECD)的概念,即兒童體格、認知、情感、社會适應及語言等方面的綜合發展。其最大的特點是從孕期到3歲,對孕婦及兒童持續進行營養、體格發育、疾病預防、教育、心理等全方位的指導,促進胎兒和嬰幼兒健康成長。

是以,我們國家已經明确0-3歲兒童早期綜合發展工作不是由教育局牽頭,而是由衛健委牽頭,這就顯示出這項工作的性質不是教育。

當然,我們在交流或者閱讀文獻時,會發現很多時候,人們是不加以區分的。我相信随着這項工作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随着工作水準的提高,大家一定會區分開的。

主持人:概念的不同其實反映了内涵和外延的不同。那麼,是不是可以說,是因為嬰幼兒的發展與其他年齡段的兒童不一樣呢?先請李老師為我們介紹一下0-3歲嬰幼兒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

李:根據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穩定性和可塑性等幾個特點。

所謂連續性就是指兒童身心各項能力和發展内容是連續不間斷的,不會因為其他外界原因而中斷發展;所謂階段性是指這個發展是具有階段特點的,即不是所有的能力在所有年齡段的發展速度不是平均的,比如1歲以内的新生兒,身高發展非常快,2-4歲的嬰兒,語言能力發展非常快;所謂穩定性是指發展在一定時間段内相對穩定,不會有特别大的變化;所謂可塑性是指這個發展是可塑造的,也就是說可以通過後天環境的變化,促進或延緩發展的内容與速度。

這幾個特點從字面意義上看似乎有些沖突,怎麼既連續又階段呢?既穩定又可塑呢?其實,這不沖突,恰恰反映了兒童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隻是從不同角度分析,呈現出似乎對立的特點。

主持人:我們都知道兒童在0-3歲之間發展很快,這些發展有哪些具體表現呢?

李:一般的,我們将剛出生的兒童稱為新生兒,1-3歲為嬰兒3-6歲為幼兒,7歲以上為兒童少年、青年。1-3歲是發展最快的時期。首先表現為身高和體重的迅速增長,由剛出生的大約50厘米左右,迅速發展到1米以上,如果按照比例計算,這個成長的速度是以後都沒有的。

第二是神經系統結構的迅速發展,在3歲以前腦力發育速度最快,從不會說話到三歲時可以說和了解1000個以上的詞彙,新生兒腦重350-400克,12個月後腦重已經将近成人的五分之三,24個月時約占成人的四分之三,到36個月時,達1000克左右,距離成腦重量(約1400克)不遠了。腦科學、教育學等多學科實證科學證明,3歲前是嬰幼兒促進智力發育、語言習得、情感認知的關鍵期。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研究顯示,在生命最初幾年裡,兒童大腦以驚人的速度發育,每秒能夠建立超過100萬個神經元連接配接(6歲達頂峰,人腦約86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可以有1000個突觸連接配接),這是此後任一階段都無法再現的速度。學習能力和習慣的一半是在3歲之前習得。

第三是感覺覺飛速發展;遵循由頭至腳、由大動作至小動作的發展原則,逐漸掌握人類行為的基本動作。

第四是語言能力迅速發展,是以我們稱2-4歲為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這個關鍵期對于兒童語言發展,尤其是聽覺有障礙、智力有問題、患有自閉症及其他語言發展障礙的兒童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

第五,嬰幼兒還表現出一定的交往傾向,由開始的一個人玩,到主動願意與小夥伴玩,并且随着自己能夠走穩、跑穩,開始原理父母的懷抱,樂于冒險、積極探索周圍世界。

主持人:正因為這個階段的兒童在各方面發展都很迅速,是以關注兒童早期綜合發展,不論是對于兒童個體成長,還是對于全社會人才的培養,才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在0-3歲這個階段,兒童發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李:對于0-3歲兒童的發展而言,我們的觀點與很多家長似乎有些差距。比如建議大家進行太多的國文知識、數學知識教學。

我們評估嬰幼兒發展的主要内容不是他們計算多少位數的算術,也不是他們會解決什麼樣的智力問題,而是自理--社會能力、語言能力、感覺和思維、精細動作、粗大動作等幾個方面。

主持人:也就是說,0-3歲兒童發展主要表現為這幾個方面,我們的教育也應該主要圍繞這幾個方面。

李:是的。兒童早期綜合發展的幹預與指導,應該而且能夠促進正常兒童體格、智力、心理等各方面的發育,培植兒童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性格以促進正常兒童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更重要的是,還能使出生異常的嬰幼兒(如早産、出生低體重等)及發育異常的兒童(如發育遲緩、感覺統合失調等)得到早期幹預和保護,充分調動其大腦神經細胞的代償功能,進而明顯預防腦癱、運動異常、行為異常和智力運動發育落後等嚴重後果的發生。

也就是說,兒童早期綜合發展不僅關注兒童智力,更加重視家庭、社會對兒童早期整體素質的促進。

主持人:這樣看來,家長和社會對于0-3歲兒童早期綜合發展,都不能夠隻盯着兒童智力發展,還要關注兒童的綜合素質、整體素質的發展。

李:是的。大陸0-3歲兒童的數量約6300萬;3歲前兒童的記憶、感覺都極為敏感,是思維發展迅速時期,這個時期的教育環境會影響其未來的發展,被認為是投資回報率最大的一種公共投資。我們認為:

觀點一:0-3歲早期綜合發展從一出生就開始了

嬰幼兒發展有關鍵期,3歲前的敏感期主要表現在秩序、語言、動作、感覺和對細小事物的感覺與刺激反應。兒童的發展要在适宜的環境下進行,通過自身活動獲得兒童的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和自發性活動都是内部的因素。

觀點二:0-3歲早期綜合發展的幹預以感官訓練為主

早教内容分為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語言教育、數學教育、科學文化教育等五個方面,在心理學與教育領域,簡單分為語言能力、感覺和思維能力、精細動作能力和粗大運動能力四大領域。

觀點三:0-3歲早期綜合發展的關鍵在父母

父母應該應該學習有關早期綜合發展的相關知識與能力,應該具有養育、教育子女的自決議時與社會責任感。

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愛孩子就要讓孩子自己動手。

尊重孩子而不是伺候孩子,例如:讓孩子自己動手吃飯;讓孩子自己穿衣及整理衣物、收拾玩具放回固定位置,幫助家長做家務等。

耐心接受、等待孩子學習的時間與方法。如:孩子的骨骼尚未發育完全不要急于孩子學習走路,孩子的手眼協調尚未發展完全,不要急于讓孩子用筆練習寫字。

用心感受孩子的成長,欣賞孩子的優缺點。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優缺點,不要用自己孩子的短處也他人孩子的長處比較,應多鼓勵孩子!

落實親子活動。帶孩子出去玩,欣賞風景,觀察動植物,并陪孩子做運動,爬山、遊泳、走路,陪孩子閱讀、聊天、分享心得。

主持人:具體點說,這個時期對于促進兒童綜合發展,可以進行教育或訓練的内容有哪些?

李:具體地說,日常生活的教育包括照顧自己、維護環境、基本動作、社交行為等,鍛煉肢體動作協調能力,幫助适應環境,養成獨立生活的能力。也就是孩子自己要學會簡單的生活自理,比如穿衣吃飯等。

感官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味覺、嗅覺等,培養敏銳的感官,鍛煉手眼協調能力,觀察、比較和判斷能力。也就是應該多帶孩子到自然界感受外部的冷熱、呼吸新鮮空氣、聆聽大自然的美妙的聲音,讓孩子跑一跑、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

數學教育包括建立數的概念,認識數字,培養初步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用量的形式表現并了解加減乘除運算的含義。這裡的數的概念,不是一般了解的數學題,而是對于數字的認識,比如一個蘋果、兩隻手,先有一個蘋果在給一個蘋果,就有兩個蘋果,這是數的概念,而1+1=2,就是數學問題。

國文教育包括聽說訓練,培養聽說能力和早期閱讀能力。這裡的“國文”也不是學校學習的國文課程,是關于會聽能說的能力,是形成閱讀的興趣與習慣,小朋友拿着畫書有闆有眼地“讀書”,非常令人欣慰且高興,但小朋友實際上可能根本就不認識字。小朋友認識的字,其實也不是真的認識,他隻是将某個讀音和某個形狀的字元聯系在一起。不過哔哔擔心,這恰恰是真正識字、閱讀的開始。

科學文化教育包括音樂、美術、自然等,引導接觸大自然,培養色彩和形狀認知,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

主持人:現在,很多父母因為工作的原因,或者是因為自己不了解這些知識,就隻能送孩子去教育訓練機構,甚至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你怎麼看?

李:孩子的教育,尤其是早期的教育,既不能被教育訓練機構所取代,更不能被網絡電子遊戲與教育軟體所取代。

目前,我們看到社會上有很多早教機構,似乎都很專業,有着看上去非常專業的名字,其實需要我們認真辨識。

目前,鑒于0-3歲兒童身心特點及父母特征,以社群作為早期教育公共服務供給的單元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大陸早期教育公共服務的發展非常緩慢,嚴重落後與實際需求,事先串通的人所逐漸沒落,嬰幼兒教養回歸家庭,政府建立的以社群為主的早教中心十分有限,主要以商業性早教機構為主。美國有“提前開端計劃”、英國有“確定開端”等普惠性服務項目,大陸并沒有在全國範圍統一計劃實施的早教項目或管理制度。

大陸現有早教機構都屬于市場化私營性質,準入門檻太低,缺乏行業統一标準,品質難以保障;收費缺乏客觀、統一标準,區域不平衡;教師專業化水準低,流動性大;功利性明顯;政府不夠重視,早教資源投入嚴重不夠,各職能部門缺乏合作;缺乏對弱勢兒童的政策關注等。政府對商業性早教機構的成立和運作缺乏監管。政府對早教教師的教育訓練和認證缺乏支援和監管。政府對早教機構的教學内容和課程設定缺乏統一标準。政府對商業早教機構盈利性高收費缺乏标準和監管。

主持人:從這個角度看,大陸0-3歲兒童早期綜合發展現狀到底是什麼水準?

李:我們可以從家庭和社會兩個角度讨論這個話題。

首先,從家庭的家督看。有調查顯示,嬰幼兒的主要照顧人員的為祖父母(占比超60%),全職媽媽不到四分之一;

家長的嬰幼兒教育觀念落後,非常必要占比超90%,但持友好關系但父母是權威觀點的近60%,平等關系的占15%;

教育内容重智力輕非智力。智力占37%,身體占26%,品德與行為習慣占17%,交往占13%,個性占5%;

教育方法單一,親子活動時間少,活動内容單一;

家長教育方式不一緻,隔代教育影響大,經常發生沖突的占65%;

父親陪伴遠遠少于母親和祖父母。

出現上述狀況的原因很多,而且多數是社會造成的客觀原因,比如:青年夫婦工作與家庭沖突突出,主要是時間沖突、精力沖突,閑暇時間少,養育子女的知識與能力欠缺,家庭理念欠缺、不善于經營家庭(對家庭沖突、夫妻沖突、親子沖突的了解與處理,簡單粗暴),核心家庭多(傳統與文化、民俗與知識難以傳播)、大家庭少。

主持人:那麼,從社會角度看,又是什麼樣的狀況呢?

李:從社會角度看,大陸一直都很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

1951年大陸釋出《關于改革學制的規定》,正式在學制系統中納入學前教育;1958年的《關于教育工作的訓示》在三到五年内,令大多數兒童能接受事先串通的人所幼稚園教育。1981年,衛生部頒發《城市事先串通的人所工作條例(試行草案)》和《三歲前小兒教養大綱(草案)》,明确事先串通的人所的性質、制度和教養的具體任務,其中教養大綱是大陸首次明确規範~3歲嬰幼兒的教育工作的政策。2001年,國務院頒發《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正式明确提出“建立并完善0-3歲兒童教育體制”。

但是,正确認識和開展0-3歲兒童的早期綜合發展工作,卻舉步維艱。目前,僅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建立起規範而正式的早教指導中心,但這是由教育系統設立的機構,其職責是制定管理條例,指導工作規範化,建設全面支援家庭的早教服務體系,研制早教教材資源,開展教師教育訓練等。教育系統設定的機構,其工作思路和内容都具有非常明顯的教育特征。這實際上不屬于我們今天講的兒童早期綜合發展的範疇。

大陸也有學者建議,以家庭需求為出發點,堅持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整合教育、衛生計生和社群等資源,鼓勵社會力量有序參與,建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遍及城鄉、廣覆寫、多形式、重科學的嬰幼兒早期發展服務體系,包括完善相關政策法規,明确主管部門責任,理順部門間關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建立成本合理分擔機制;充分整合教育、衛生計生和社群等資源,采取多樣化服務供給模式;重視随遷子女、留守兒童等處境困難群體的嬰幼兒早期發展服務;針對家庭現實需求,積極探索完善與拓展公共育兒服務内容。

主持人:綜上所述,對于0-3歲兒童綜合發展,李老師有什麼建議呢?

李:基于以上内容,對于0-3歲兒童綜合發展,我有三個基本觀點:

——第一個,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年輕父母應該在養育孩子之前,就開始有意識地學習有關婚育的知識、撫養孩子的知識、教育孩子的知識,等等。現在有很多父母缺乏這些知識與能力,要麼将孩子教育的責任推給社會、學校、托幼機構,要麼推給将來,都是及其不負責任的态度。剛剛頒布實施的《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确規定“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負責實施家庭教育”。“國家和社會為家庭教育提供指導、支援和服務”。“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樹立家庭是第一個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承擔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為教育未成年人養成良好思想、品行和習慣”。自己的孩子自己不教育、别人有什麼義務幫你教育?現在不教育孩子,習慣一旦養成、個性一旦形成,将來如何教育?

主持人: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這個成長是全方位的,也就是說,我們成年人,在成為父母之前和成為父母之後,也應該及時加強學習,為建設學習型社會貢獻各自微薄的力量。

李:——第二個,父母陪伴是最好最有效的教育。

年輕父母由于工作壓力大、經濟壓力大,導緻能夠用于家庭、孩子的時間、精力極其有限,難以有效陪伴孩子。大陸的産假時間短,部分歐洲國家的做法值得借鑒,即由政府或保險支付工資,産假時間長達一年以上。這樣做保證了哺乳、陪伴和早期教育的基本條件。産假時間的長短實際反映的是制度設計理念是以社會為本還是以人為本,大陸放寬生育政策和産假時間、陪護假、生育獎勵等政策,其實就反映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相信以後的政策會更加親民。

——第三個,年輕父母應該做好家庭建設。

中國人自古注重家國情懷,小家和大家(國家)的概念從來沒有含糊過,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專著《大學》開宗明義地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人總是将小家和大家聯系在一起,小家穩大家就穩。随着現代社會的經濟、文化、科技發展,女性不再是男性、家庭的附庸,男性也不再是家庭的唯一支柱;大學畢業生的流動、打工族的流動、交通日益便利等,人口流動性日益增加;這些因素都導緻核心家庭日益增多、離異家庭日益增多、甚至出現未婚家庭,人們的家庭觀念日益淡薄,變得不再願意經營家庭、不再願意為家庭穩定和發展做出個人犧牲,家庭建設在不少人心目中變成思想落後、不追求自由、忍辱負重等的代名詞。事實上,對于孩子而言,家庭和睦就是最大的“天”,是孩子最溫馨的“心靈港灣”,家庭建設不好會導緻孩子出現心理陰影,導緻教育與影像的缺失。家庭建設主要以家風建設為主要内容,包括父母的言談舉止、行為習慣、文化氛圍等等,對孩子起到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

主持人:我們中國人自古重視家國情懷的培養,沒有國家的富強哪有小家的富裕,沒有強大的國防哪有和平穩定的生活。關于-3歲兒童家庭早期綜合發展,李老師還有什麼具體建議嗎?

李:鑒于時間關系,我在這裡建議大家做好一下幾個方面:

(一)認真落實母乳喂養。在産後盡早用正确的方法進行母乳喂養,不論各種奶粉的宣傳如何美妙、甚至天花亂墜,但也隻能是輔助;母親一定要在睡眠、情緒和健康等方面保持良好狀态,科學飲食,增加營養。

(二)青年夫婦一定要主動學習兒童日常養育和照料的知識與方法。讓孩子多看、多聽、多運動、多撫觸,父母要帶領孩子适當運動、遊戲,增強兒童體質,不要擔心外面太冷、太熱;配合醫療部門完成相關疾病篩查,做好兒童生長發育監測,學會觀察孩子,及時發現異常、及早幹預;學會了解兒童常見病的發病征兆及應對方法,掌握病後護理常識;了解兒童成長的特點和表現,學會傾聽、分辨和了解兒童的多種表達方式。

(三)制訂生活規則。了解兒童成長規律及特點,并據此制訂孩子的日常生活規則,也就是老百姓所說的定規矩,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這個規矩一定要早定,形成兒童的行為習慣;采用鼓勵、表揚等正面教育為主的方法,培養兒童健康生活方式,多鼓勵、多指導,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我們太多的父母總是對孩子說“不”“不行”,那麼孩子是很迷茫的,我們更重要的是要告訴孩子什麼事對的,應該如何去做。

(四)豐富兒童感覺經驗。創設兒童充分活動的空間與條件,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環境中的真實物品和現象,讓兒童在爬行、觀察、聽聞、觸摸等活動過程中獲得各種感覺經驗,促進感官發展。

(五)關注兒童需求。為兒童提供抓握、把玩、塗鴉、拆卸等活動的機會、工具和材料,用多種形式發展兒童的小肌肉精細動作和大肌肉活動能力;分享兒童的快樂,滿足兒童好奇、好玩的認知需要,激發兒童想象力和好奇心。

(六)提供言語示範。為兒童創設寬松愉快的語言交往環境,通過表情、肢體、語言等多種方式與兒童交流;提高自身語言表達素養,為兒童提供良好的言語示範;為兒童的語言學習提供豐富的機會,運用多種方法鼓勵兒童表達;積極回應兒童,鼓勵兒童之間的模仿和交流。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是孩子最早的也是影響最大的老師,我們的語言是否文明據定了孩子是否滿口髒話。

(七)提高安全意識。家長提高有效看護意識和技能,消除房間和周邊環境中的危險性因素,防止兒童意外傷害發生。

(八)加強親子陪伴。家長認識到陪伴對于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學會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不用電子産品代替家長陪伴兒童,多與兒童一起進行親子閱讀;學習親子溝通的技巧,與兒童建立開放的溝通模式;關注、尊重、了解兒童的情緒,合理對待兒童過度情緒化行為,有針對性地實施适合兒童個性的教養政策,培育兒童良好情緒;處理好多子女家庭的親子關系、子女間的關系,讓每個兒童都得到健康發展。

主持人:這麼說來,影響兒童發展的最關鍵因素是父母,父母的言行舉止有意無意地在影響孩子,在向孩子傳遞各種資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父母對子女的期待。但,我們作為父母,首先應該嚴以律己,應該舉止文明,用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孩子樹立成長的榜樣,用良好的家風教育孩子、熏陶孩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輸送更多的人才。

來源:安順市婦女聯合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我們聯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