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王迪 朱浩铨
2022北京冬奧
萬衆矚目,如約而至!
2015年7月31日,
當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宣布:
北京攜手張家口
獲得第24屆冬季奧運會舉辦權後,
社會各界人士就開始為
2022北京冬奧會的到來,
緊鑼密鼓地準備。
從冬奧會開幕式導演
到職業滑雪運動員,
從滑雪保障醫生
到冬奧火炬手
……
他們默默為冬奧會做準備的同時,
也在助力大衆冰雪運動的推廣。
7年來,
越來越多大衆參與到冰雪運動中來,
從北京到上海,從庫爾勒到哈爾濱,
不分南北,不論東西。
“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
從目标變為現實。
《民生周刊》新媒體編輯部推出一組冬奧會專題策劃——探秘冬奧故事。
冬奧會開幕式上,44個孩子用希臘語唱響《奧林匹克聖歌》,空靈的聲音令人陶醉。如果不是特别說明,很難想到這群孩子來自山區。
為什麼孩子們如此陽光、自信?我們采訪了鄉村音樂領路人鄧小岚,聽她講述孩子們和音樂的動人故事。
純樸,清澈,幹淨。
中國農村的孩子,跟過去不一樣了,
山區的孩子站上奧運舞台,
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頌》
就是最好诠釋。
2022年2月4日,
壬寅虎年正月初四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
一群身穿虎頭圖案服裝、
頭戴紅帽、腳穿虎頭鞋的孩子
讓全世界看到冰雪般的純淨美好。
晚上10時許,
希臘語《奧林匹克頌》響起,
沒有伴奏,
演唱它的是44個山裡娃。
伴随奧林匹克會旗冉冉升起,
空靈的歌聲回蕩在國家體育館。
現場5萬多觀衆全體起立,
跟随歌聲輕輕搖晃

▲2月4日晚,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河北省阜平縣馬蘭花合唱團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頌》。受訪者供圖
這群“虎頭虎腦”的山裡娃
最大的11周歲,
最小的5周歲,
全部來自2020年脫貧摘帽的革命老區,
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鎮的農村家庭,
組成的合唱團名叫
“馬蘭花合唱團”。
山裡娃緣何登上冬奧舞台?
這一切離不開一位老人——
鄧小岚。
她組建的“馬蘭小樂隊”
正是“馬蘭花合唱團”的前身。
這場完美演繹背後有哪些故事?
一起來聽鄉村音樂領路人鄧小岚,
講述孩子們和音樂的故事。
“這是天籁之音,
它真正傳遞了新時代的新面貌。”
阜平,位于太行山區,
曾是深度貧困縣。
鄧小岚退休後,
從城市來到父親鄧拓工作過的
阜平縣城南莊鎮馬蘭村,
教這裡的孩子唱歌,
組建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馬蘭小樂隊”。
這成為阜平這群孩子們
受到北京冬奧組委關注,
參演開幕式的重要原因。
▲2022年2月2日,鄧小岚和馬蘭小樂隊的孩子們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馬蘭村所屬的城南莊鎮大部分在山區,
“尤其是國小
井溝國小、石猴國小、大岸底國小,
一聽這些名字,
就知道全在山溝溝裡。”
當北京冬奧組委,
第一次聽到這些孩子
空靈、清澈、幹淨的歌聲時,
現場從業人員頗為感動。
鄧小岚回憶起多年前
小樂隊第一次上台表演:
“樂隊6個小孩,剛一上台,
會場立刻安靜了下來。
人家穿着五顔六色的演出服,
我們就是白衣服、藍褲子、紅領巾,
手裡拿的是小提琴、手風琴,
山裡的小孩,
會拉小提琴,多難得啊!”
▲鄧小岚和馬蘭小樂隊的孩子們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當時孩子們拉的是貝多芬的《歡樂頌》,
并且隻有一個聲部,聲音幹淨。”
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總導演張藝謀表示,
“山裡的孩子站在奧運舞台上
為奧運放聲歌唱,
這是天籁之音。
它真正傳遞了我們今天新時代的新面貌,
人民的、下一代的新面貌!”
大山裡的孩子唱希臘語
能行嗎?
奧林匹克會歌,
曆屆有過不同的演繹方式。
讓奧林匹克會旗
在山野孩子的歌聲中升起,
這是第一次!
2021年10月中旬,
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兩名教師,
來到阜平教孩子們希臘語。
練習一段時間後,
老師們驚奇地發現,
那些“專業學音樂的都提心吊膽的”變調處,
孩子們幾乎不出錯。
他們靠耳朵和記憶力,
記下了整首歌曲的正确曲調。
▲ 孩子們正在跟着音樂打節拍。受訪者供圖
鄧小岚說:
“這次用希臘語唱奧林匹克會歌,
老師最後是按希臘語發音,
用漢語拼音标出來,
再把詞意一句句講給他們聽,
讓孩子們一遍遍練習、記憶。”
“剛開始的時候,
我還跟着孩子們一起學,
後來我不學了,
因為他們學得太快了,
我根本背不下來!”
泥土的芳香與世界矚目的舞台,
“兩極”對撞傳遞大山裡孩子
對音樂舞台的渴望。
十多年來,
隻要一有機會,
鄧小岚就帶孩子們外出演出、參觀。
“有一次,
我們在上海參加一個國際青少年夏令營,
和很多外國小樂隊一起,
其中一場演出,
讓大家一起用中英文唱《友誼地久天長》
志願者擔心我們這些小孩不會英文,
過來跟我們說:
‘如果你們不會英文,
就小聲跟着一起唱中文吧。’
孩子們齊聲回答:
‘我們會唱英文版!’
後來那位志願者還專門過來聽了一次。”
鄧小岚笑道。
“音樂帶給孩子的不僅是才藝、快樂,
更是一份來自心底的自信,
18年的堅守,
我為的就是在孩子們心底埋下這顆種子。”
▲鄧小岚和孩子們在國家大劇院前合影留念。受訪者供圖
開幕式正式演出那天,
看着孩子們在台上的表現,
觀衆席上的鄧小岚
濕了眼眶:
“看,孩子們表演得多好。”
演出結束後,
一個孩子激動地找到她:
“鄧老師,鄧老師,
傳送奧運會旗時現場放的音樂
就是《歡樂頌》,我也會!”
看到孩子滿臉興奮,
鄧小岚笑着回答:
“是啊,如果我們拿小提琴來就好了!”
140秒完美表演。
這群最普通的山裡娃,
向中國、向世界獻上了一道特殊的藝術大餐。
“沒有歌聲的童年是蒼白的,
有機會我一定教他們唱歌。”
“我非常喜歡音樂,
唱歌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
2003年,
鄧小岚去馬蘭掃墓時,
正好碰到馬蘭國小的學生們,
“我當時随口問了句,
‘小朋友能不能給爺爺奶奶唱個歌啊?’
孩子們居然連一首歌都不會唱,
甚至連國歌都唱不好。”
鄧小岚當時就想:
沒有歌聲的童年是蒼白的,
如果有機會,我一定教他們唱歌。
▲鄧小岚在教孩子們練琴。受訪者供圖
2004年,退休後的鄧小岚,
回到了馬蘭村。
一有時間,就教孩子們唱歌。
“教起來才發現這些小孩唱得挺好,
不是不會唱,就是沒人教他們。”
後來,鄧小岚萌生了一個想法:
開始教孩子們樂器。
如今,村裡想學音樂的孩子越來越多,
沒上學的孩子,也跟着哥哥姐姐學會了歌謠,
唱着《小燕子》在街上跑。
音樂改變了大山孩子們的生活,
也讓鄉村有了新活力。
▲馬蘭小樂隊的孩子們在山谷間彈奏歌唱。受訪者供圖
在鄧小岚看來,
音樂帶給孩子們的,不僅是快樂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啟迪心智,
培養他們認識美、
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真正呈現出“人民的下一代的新面貌”。
當清澈的童聲
響徹“鳥巢”上空
孩子們向世界證明:
大山不是夢想的枷鎖,
山裡娃的舞台可以更為廣闊!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編輯部
責任編輯:劉烨烨
主編: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