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
一條令人悲傷的新聞刷屏
帶着大山裡的孩子們
兩度用天籁之音唱響“鳥巢”的
鄧小岚老人突然離世
……
而在電視節目中
我們竟然又一次見到了她
聽到了她和孩子們的合唱
……
當電視畫面中字幕打出來
節目是在3月16日
她離世前五天錄制時
眼淚再也控制不住

那一刻,誰能想到
她與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們
緩緩走向舞台中央
動情地唱起李白這首
《春夜洛城聞笛》時
她清越的嗓音
和孩子們的幹淨童聲
交彙成的這無比動人的天籁之音
竟是她留給這個世界的絕唱
……
鄧老與孩子們的合唱
僅僅在節目錄制完5天後
她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永遠離開了
她可愛的孩子們
……
NO.1
鄧小岚與孩子們最後的合唱
是關于折柳
2月20日
折柳送别成為
北京冬奧會留給世界
最浪漫的一幕
3月16日
鄧小岚和孩子們合唱的
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也是關于折柳的
卻成了她留給我們的最後歌聲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和孩子們一曲唱完
79歲的鄧小岚老人
笑得滿臉都是燦爛
那一刻
她心裡一定是
非常驕傲
非常欣慰的
一如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的時刻
……
當她的44個孩子
在鳥巢唱響
《奧林匹克頌》時
整個世界都安靜了下來
仿佛所有的一切都變得
那麼幹淨透亮
……
開幕式上
孩子們演唱了140秒
坐在觀衆席上的鄧小岚
緊張到不敢呼吸
尤其是有一隻“小老虎”
搖晃反了方向時
她的心砰砰地都快跳出
嗓子眼兒了
“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用希臘語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歌唱。新華社記者曹燦攝
這憨萌可愛的一幕
成為了北京冬奧會
留給全世界
經典的溫馨畫面
在《經典詠流傳》節目中
說起孩子們在開幕式上的表現
鄧老眼睛笑成一條縫
她特别驕傲地說:
我的孩子們唱得多好聽!
當時
沉浸在天籁童聲中的我們
任誰也想象不到
萬衆矚目之下用希臘語
無伴奏完成清聲合唱的孩子們
竟然是一群曾連國語都說不利索
來自2020年剛脫貧摘帽的
河北阜平大山裡的娃娃
他們最大的11歲
最小的才5歲
在遇到鄧小岚之前
很多孩子
之前去過最遠的地方
是阜平縣縣城
……
鄧小岚說:
接到開幕式會歌演唱任務時
時間已經很緊張了
這首歌很長很複雜
但是我相信我的孩子們
他們能完成!
在接下來的準備時間裡
鄧小岚和從北京、保定來的
專業老師們一起
帶着孩子們一句一句教
一個音一個音練
教怎麼說話、怎麼呼吸
每個母音怎麼發音
再到怎麼合唱
……
說到孩子們每天
除了正常文化課學習
還要在每天
早上、下午、晚上
一共擠出五六個小時
用來排練時
鄧老的臉上寫滿了心疼
這就是鄧小岚
每次在電視上看到她
這位已經頭發花白的老人
總是跟孩子們在一起
她的嘴角上
眼角裡、眉宇間
全是高興
驕傲和滿足
……
然而,很少人知道
鄧小岚在河北省阜平縣馬蘭村
音樂支教的整整18年裡
她曾四度落淚
……
NO.2
第一次落淚:
聲聲乳名讓她熱淚盈眶
1943年
鄧小岚生于河北省
阜平縣城南莊鎮馬蘭村附近
她的父親鄧拓是
晉察冀日報社社長
新中國建立後
任《人民日報》社
社長兼總編輯
母親丁一岚是
開國大典播音員之一
曾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台長
1953年,鄧拓和丁一岚在煤渣胡同人民日報宿舍
1997年
闊别馬蘭村50多年後
鄧小岚和妹妹鄧小虹
第一次回阜平看望鄉親
那天
她向村裡的老鄉打聽:
“知不知道陳守元?
那是我幹爹”
當村裡的老人們
一邊細細打量着她
一邊親切地問
“你可是小岚子”時
頭發都已經斑白的鄧小岚
淚水頓時奪眶而出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
馬蘭村的老鄉們
竟仍能清晰地叫出我的乳名
……”
馬蘭村
這個位于太行山深處的
小村落
是《晉察冀日報》社舊址
所在地
第一部《毛澤東選集》的
誕生地
1939年春
報社第一次到馬蘭村
鄉親們用木杠、繩子
擡的擡,拽的拽
将沉重的機器運到村裡
當時是抗日戰争時期
鄧小岚的父親
晉察冀日報社社長鄧拓
與報社從業人員一邊打遊擊
一邊輾轉于馬蘭村所在的
太行山區
在敵人的一次次
圍追堵截中
他們仍堅持每天出報
創下了中國新聞史上的奇迹
1943年底
日軍對太行山區
進行了大“掃蕩”
沖進馬蘭村的日本兵
舉着刺刀
逼問鄉親們
報社人員和印刷機的下落
馬蘭村的鄉親們
無一人洩密
19名老鄉為掩護報社同志
慘遭殺害!
就在同一年
在一次突圍行動中
鄧拓的妻子丁一岚
在城南莊附近的一間破屋裡
生下了一個女嬰
這個命大的孩子
就是鄧小岚
鄧小岚和養父母合影
鄧小岚出生後
被寄養在馬蘭村附近
陳守元夫婦家中
整整3年
幹爹、幹娘
傾其所有把她養大
直到1946年
鄧小岚才回到
親生父母身邊
是以她常常跟人說:
“我就是馬蘭人
我是吃着阜平老鄉的奶長大的”
多年後
母親丁一岚
送給鄧小岚一枚圖章
上面刻有“馬蘭後人”四個字
父親鄧拓在《燕山夜話》專欄
發表文章時
署名“馬南邨”
表達着對馬蘭村的深深眷戀
跟父母回到北京後
鄧小岚考入清華大學
學化工的她
畢業後立志要到
“祖國需要的地方去”
在山東泰安一家制藥廠工作
直到1995年才回到北京
不管是在北京還是山東
馬蘭村
這個小小的村莊一直
魂牽夢繞在她心頭
随着年齡的增長
一個聲音
在越來越強烈地召喚她
召喚她回到那個
與她血肉相連的地方
1997年夏
鄧小岚和妹妹
第一次回到馬蘭村
離開鄉土半個世紀的女兒
終于回到了故鄉
……
NO.3
第二次流淚:
用音樂的光溫暖孩子們
如果說
鄧小岚在馬蘭村
第一次流下的
是被親情溫暖感動的淚水
第二次流下的則是
苦澀的、難過的淚水
那是2003年清明節
鄧小岚回馬蘭村
為犧牲的19位烈士掃墓
那一天
馬蘭國小的20多名國小生
也參加了紀念儀式
“給爺爺奶奶唱首歌吧!”
活動結束後
鄧小岚滿懷期待地提出建議
可孩子們竟一首完整的歌
都哼不出來!
“當時我的心裡特别凄涼
說不出的難受”
那天晚上
她獨自走在胭脂河畔
流着淚暗下決心
我一定要為老家的鄉親們
做一點事
為革命老區的孩子們
做一點事!
2004年
退休後的鄧小岚
成為馬蘭國小
第一個音樂老師
面對對音樂完全陌生的孩子們
她從哆來咪教起
從音符音階一個一個教起
當時的馬蘭村國小
隻有4間破舊不堪的校舍
為了建音樂教室
鄧小岚不僅拿出自己的終身俸
而且動員自己的
弟弟、妹妹一起捐錢
用湊出來的4萬塊錢
把原來的校舍翻蓋成7間
校舍改造前後 圖檔來源:文彙報
沒有樂器
鄧小岚就到處“化緣”
把親戚朋友們用過的
舊手風琴、小提琴、吉他
……
一件件背回馬蘭村
從北京到位于保定的馬蘭村
雖然隻有400公裡
但交通極為不便
60多歲的鄧小岚
每次都要坐五六種交通工具
颠簸七八個小時才能到達
而這段難走的路
她從2004年起
每年往返20多趟
2006年
鄧小岚挑選了6個孩子
用五六樣樂器
組建了“馬蘭小樂隊”
從此
指甲縫帶泥的小黑手
彈奏起西洋樂器
《雪絨花》《山楂樹》的旋律
回蕩在大山深處
頑皮的孩子們
在田野上亮開了嗓
……
女兒因為太心疼母親
幾次勸她:
“大部分孩子還是要走
和他們父輩一樣的老路
這時候音樂有用嗎?”
鄧小岚回答:
“我并不是讓馬蘭的孩子
都成為音樂學院的學生
而是想讓他們
和音樂成為好朋友
把對自然
對祖國、對家鄉的愛
沁在靈魂裡”
“隻要他喜歡音樂
我的目标就完成了”
NO.4
第三次流淚:
她終于聽見了花開的聲音
音樂不僅帶給孩子們快樂
更給他們插上了夢的翅膀
她永遠忘不了
2008年10月
馬蘭小樂隊第一次走出大山
他們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辦了
“馬蘭小樂隊小型音樂會”
原晉察冀日報社的老人們
應邀前來觀看了演出
當孩子們唱起鄧拓作詞
鄧小岚譜曲的
《題馬蘭烈士墓》時
曾經在馬蘭戰鬥過的耄耋老人
老淚縱橫:
“這些孩子們的童音
聽着讓人心疼啊”
那一刻
鄧小岚暗暗決心:
馬蘭的孩子也要
跟城裡的孩子一樣
擁有快樂童年
為了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
鄧小岚帶着馬蘭小樂隊
參加全國各地的演出
2012年
鄧小岚帶着馬蘭的孩子們
登上了北京衛視春晚
當将軍的後代們
和馬蘭小樂隊一起
合唱《我們的田野》時
鄧小岚的眼角濕潤了
這是幸福的淚水
因為在一刻
她真切地聽到了
花開的聲音
音樂讓老區的孩子們
更自信、更美麗了
想到全國的成人音樂節不少
孩子們也應該有音樂節時
鄧小岚頓時激動不已:
屬于兒童的音樂節
就從我們馬蘭村開始吧
2013年8月24日
鄧小岚發起了
全國第一個兒童音樂節
——“馬蘭兒童音樂節”
2013年,馬蘭兒童音樂節上,鄧小岚和馬蘭村的孩子們一起唱響《友誼地久天長》 。人民網 申亞欣 攝
籌備過程中
已經70歲的她
不慎騎車摔進坑内
造成左腿小腿骨裂
她沒告訴家人
而是偷偷養傷
僅僅休息了半個多月
就又拄着拐杖
準時來到
音樂節開幕式現場
2015年
鄧小岚
親自設計、自籌資金
把國小校旁邊的荒土坡
打造成一座三層
“音樂城堡”
她說:
“孩子都向往童話生活
城裡有少年宮、迪士尼樂園
公主城堡
馬蘭的孩子也可以有”
“音樂城堡”的欄杆上
都是五線譜
甚至房間的風鈴
都是五線譜的圖案
她還為馬蘭的孩子們
新做了一個遊戲場
孩子們最喜歡爬五線譜網
他們躍動的小腦袋
就像一個個跳動的音符
NO.5
第四次流淚:北京冬奧會
她在觀衆席流下熱淚
2022年2月4日
馬蘭的孩子們
走進了鳥巢
當奧運五環旗
在孩子們天籁般的合唱聲中
緩緩升至最高處時
坐在觀衆席上的鄧小岚
熱淚盈眶
……
18年的努力
她就是想
讓孩子們快樂地歌唱
她從來沒有想過
這一場跨越山海的奔赴
竟成就了這樣驕傲的時刻!
3月16日
鄧老去世前5天
在電視節目錄制中
當她見到
馬蘭村第一批跟她學音樂
現在已經長大成人
各有成就的孩子們時
她激動地合不攏嘴!
白寶鵬
正在從事學前教育工作
孫志雪
正在準備
研究所學生考試複試
李振濤
考入了河南大學
那是鄧拓曾就讀的大學
……
他們對鄧奶奶說:
希望她能一直留在馬蘭
希望她每天健康開心
這個國慶節
他們就回馬蘭看望她
……
鄧小岚認真地
聽着孩子們說
高興地一個勁兒點頭
可這一次
她卻對她最愛的孩子們
食言了
馬蘭村的春天來了
她卻一聲不吭就走了
……
今天
我們走進馬蘭村
一眼就能看到
村南新落成的
灰色圓形舞台
背靠青山,碧水環繞
遠遠望去猶如一輪明月
挂在天空
這是由鄧小岚籌資
為馬蘭的孩子們建立成的
“月亮舞台”
她曾與孩子們約定
在“月亮舞台”
舉辦第五屆
“馬蘭兒童音樂節”
“到時候,水壩修好
山裡水漲起來
就能看到兩輪半月連在一起
……”
鄧老離世後
她的妹妹鄧小虹
在朋友圈裡寫道:
“我親愛的姐姐鄧小岚
生前最後的18年裡
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
在河北省阜平縣馬蘭村的
兒童音樂教育
這給她帶來快樂和滿足
馬蘭花合唱團的孩子們
演唱的奧運會會歌
獲得世人高度贊揚
更将她的快樂推向高峰
她在自己生命的高光時刻離去
走得安詳平靜
……”
3月22日
北京冬奧會那群
虎頭虎腦的孩子
站在排練室裡唱起
《馬蘭童謠》
送别鄧老師
唱到最後
孩子們用衣袖
抹掉眼淚
他們還有很多話
沒來得及跟鄧奶奶講
他們把沒說完的話
都唱進了這首歌裡
“我想鄧老師啦
我想給她打個電話
我特别乖”
“鄧老師謝謝你
我們每一位小朋友
都很想念你
還有我們馬蘭小樂隊
一起在胭脂河邊唱歌
……”
鄧小岚走了
可她并沒有對孩子們食言
根據她生前的願望
她的骨灰将安放在馬蘭
她将永遠住在馬蘭
留在馬蘭
……
鄧老曾說:
老區人民的養育之恩
我一輩子也報答不完
可我們想說
這世間最大的不朽
是那些陌不相識的人
在你去世後依然記得你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今天
也讓我們一起折柳寄情
在這天籁般的歌聲中
對她說一句:
鄧奶奶
如果世間真的有
“月亮女神”
一定是您的模樣
……
編 輯丨陳虞文
校 對丨駱丞承
校 審丨孫小千
值班編委丨湯 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