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鳥窩”到鳥巢:把44個山裡娃送上冬奧舞台,幕後英雄走了……

如果你看了冬奧會開幕式,一定會對這樣一個合唱團印象深刻。

這是由一群山區裡的小朋友組成的少年合唱團。

他們的歌聲有點生澀,但足以撼動人的心靈。

從“鳥窩”到鳥巢:把44個山裡娃送上冬奧舞台,幕後英雄走了……

2月20日晚,北京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式在國家體育場舉行。孩子們演唱奧林匹克會歌。新華社記者 曹燦 攝

但遺憾的是,我們才剛剛認識這個可愛的少兒合唱團,把他們送上冬奧開幕式舞台的幕後組織者——

鄧小岚女士,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而她的故事,值得我們每個人知道。

01▼馬蘭後人

鄧小岚雖然出生在戰亂年代,但是成長在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

母親丁一岚是開國大典轉播播音員之一。

父親鄧拓,時任《晉察冀日報》社長兼總編,帶着同志們在山裡一邊遊擊,一邊辦報。

當年的《晉察冀日報》,也就是《人民日報》的前身。

從“鳥窩”到鳥巢:把44個山裡娃送上冬奧舞台,幕後英雄走了……

正值“反掃蕩”時期,日軍摸清了《晉察冀日報》在馬蘭一帶的藏匿地點,鐵了心要來個大清剿。

馬蘭及附近的村民為了掩護報社,19人壯烈犧牲,無一人洩密。

也是在那一年,鄧小岚的父母在馬蘭生下了她。

剛出生,鄧小岚就被放在了附近的一戶農家,一直長到了3歲。

從“鳥窩”到鳥巢:把44個山裡娃送上冬奧舞台,幕後英雄走了……

三歲以前的生活,鄧小岚已經記得不太清了。

她隻記得,那時候的馬蘭就是個窮得叮當響的地方,孩子們上完廁所,都是用鵝卵石擦擦屁股。

但是幹娘一家人對鄧小岚視如出、疼愛有加。

直到她回到了父母的懷抱,還依然留着她曾經用過的物件,舍不得動。

鄧小岚被接回去之後,父親親手刻了三個印章。

其中一個上面刻着“馬蘭後人”四個字,并親手把它交給了鄧小岚。

從“鳥窩”到鳥巢:把44個山裡娃送上冬奧舞台,幕後英雄走了……

回到了父母身邊之後,鄧小岚和兄妹五人度過了溫馨快樂的青春歲月。

母親熱愛唱歌,父親雖然很少唱,但也喜愛音樂。在《晉察冀日報》的時候,還曾寫過歌詞。

兄弟姐妹從小就學習吹拉彈唱,家庭聚會的時候還能一起表演節目,十分歡快。

她一直儲存着1957年的一次家庭音樂會錄音。

可以聽到年幼的弟弟妹妹演唱《三條魚》、《花蝴蝶》和《大躍進歌》。

媽媽唱起了《遊擊隊歌》,爸爸用福州特有的唱詩曲調吟唱了他自己的詩作《雷鋒》。

音樂,自小就是流淌在鄧小岚血液裡的。

從“鳥窩”到鳥巢:把44個山裡娃送上冬奧舞台,幕後英雄走了……

1955年,鄧拓夫婦和5個孩子合影

但她始終沒有忘記那枚印章所代表的分量。

鄧小岚覺得,她的人生始于馬蘭,便是那些犧牲的烈士生命的延續。

她要帶着他們的意志,為這個小村莊做點什麼。

02▼“你們會唱歌嗎?”

2003年,《晉察冀日報》的老同志們想在馬蘭立一塊紀念碑。

鄧小岚作為後輩,主動承擔起了這項重任,爬山、拍照,索性在馬蘭住了下來。

紀念碑落成之時,鄧小岚陪報社的老人們回到了馬蘭,當時,馬蘭國小的少先隊員們也去了。

活動結束後,鄧小岚說:“你們會唱歌嗎?來給爺爺奶奶們唱首歌吧。”

底下的孩子們沉默了。

“國歌總會唱吧?”

終于有兩個小孩舉手了,卻唱跑調了。

經曆過抗戰的人,不會不知道歌聲的力量。

現在走進了新時代,這裡的孩子也不能沒有音樂。

于是,鄧小岚決定,要教會孩子們唱歌。

從北京出發,坐火車一個半小時到河北定州。

然後再換長途車三個小時到阜平縣城,轉乘通往各村的公共汽車。

走山路颠簸一個小時,才終于到達馬蘭村村口簡陋的小候車亭。

這是鄧小岚再熟悉不過的一條路,風雨無阻,一走就是18年。

03▼大山裡的天籁之音

窮,太窮了。

剛來到這裡的時候,馬蘭的破敗一覽無餘。

房屋是漏雨的,一到下雨天家中就是叮咚作響,更别提孩子們能受到什麼好的教育。

從“鳥窩”到鳥巢:把44個山裡娃送上冬奧舞台,幕後英雄走了……

鄧小岚偏就看不得馬蘭不好。

她找到兄弟姐妹,集資将國小的4間危房翻修成7間校舍;

她開始号召村裡“大興土木”,為村民們修建了水沖廁所。

她還為孩子們建了一間教室,自掏腰包購買了桌椅闆凳。

大大改善了生活品質。

從“鳥窩”到鳥巢:把44個山裡娃送上冬奧舞台,幕後英雄走了……

2006年,鄧小岚成立了“馬蘭小樂隊”,鼓勵村裡的小朋友們加入進來。

有個名叫白偉的小男孩,是班級裡出了名的調皮。

鄧小岚詢問誰願意學吉他的時候,他第一個高高舉起了手。

同學們都說,老師别選他,他是最調皮的。

但是白偉不以為然:“老師就喜歡調皮的學生。”

來到了樂隊中,白偉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吉他手。

不僅如此,他還帶來了其他三個小男孩,一起成為了樂隊裡的核心力量。

從“鳥窩”到鳥巢:把44個山裡娃送上冬奧舞台,幕後英雄走了……

小提琴手陳鑫,來自一個清貧的單親家庭。

父親一個人在外務工養家,留下陳鑫和奶奶獨自留守。

陳鑫從小就很懂事,從不向家裡要求過什麼,一件衣服也是穿了又穿。

但是來到了馬蘭小樂隊,陳鑫愛上了音樂,愛上了小提琴。

音樂打開了她的内心世界,讓她走向了更遼闊的遠方。

從“鳥窩”到鳥巢:把44個山裡娃送上冬奧舞台,幕後英雄走了……

後來,甚至有家長受到了鄧小岚的鼓舞,加入到了樂隊當中。

用自制的樂器敲擊節拍,家門口的水泥地變成了舞台,那是小村莊最有活力的一刻。

在馬蘭小樂隊,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

他們沒有城市中孩子們的迪士尼、動物園、遊樂場,但是他們擁有青草、樹林、溪流、花朵……

鄧小岚還為他們帶來了音樂,讓他們擁有了另一種富有想象力的人生。

不僅如此,她還為孩子們建立了音樂教室,舉辦了公益活動。

孩子們有了新鋼琴、複讀機、音樂教學課本。

山裡的閉塞、父母無法陪伴在身邊的孤單,全都被音樂撫慰了。

在這裡,孩子們學會了小提琴、手風琴、豎笛、吉他,已經能完整地完成一首樂曲。

“彩雲輕輕飄過鐵冠山,我們走在放學的路上,唱起我們心中的歌謠,等待我們美好的明天……”

孩子們悠揚的歌聲穿破雲層,為他們在奧運舞台的發光埋下了種子。

04▼“沒關系,我們創造奇迹”

2008年,在北京中山公園,馬蘭小樂隊給《晉察冀日報》的老人做了演出。

這是馬蘭小樂隊的舞台首秀。

也是在這裡一年,鄧小岚帶着孩子們參觀了鳥巢。

有一個孩子感歎道:“和我們村樹上的鳥窩可真像啊!”

媒體報道後,小樂隊外出演出的機會越來越多,2012年還登上了北京衛視的春晚。

北京冬奧組委正是看了馬蘭小樂隊的視訊,才找到了阜平。

最終決定在這裡選拔一個兒童合唱團,演唱《奧林匹克頌》。

在冬奧組委的一次工作會議上,一位分場導演說:

“這幫孩子底子太薄了、太薄了,(隻能)通過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看看能達到什麼效果”。

張藝謀說:“沒關系,我們創造奇迹”。

孩子們真的創造了奇迹。

從“鳥窩”到鳥巢:把44個山裡娃送上冬奧舞台,幕後英雄走了……

《馬蘭的歌聲》紀錄片中,有一個孩子們圍住鄧小岚,一位小男孩對她說:

“鄧老師,我想學小提琴。”

鄧小蘭對他說:“小提琴不好學,你能堅持嗎?”

孩子笃定地說:“能。”

鄧老師為山裡的孩子們帶來了希望和光。

從“鳥窩”到鳥巢:把44個山裡娃送上冬奧舞台,幕後英雄走了……

但令人心碎的是,拍攝紀錄片的時候,68歲的鄧小岚還身體健朗,走路矯健有力,為了孩子們演出的事宜到處奔波。

而如今,她已經永遠地離開了馬蘭村,離開了她熱愛的馬蘭村。

馬蘭小樂隊到今天已經16年了。

每次被問到是怎麼堅持這麼長時間的,鄧小岚都會笑着說:

“你們好多人問我,怎麼堅持了那麼多年,我聽了老覺得不對,我不用堅持,我沒覺得我在堅持做什麼。”

“胭脂河水歡快地流淌,小岚老師來到馬蘭,小鳥叽叽喳喳地歌唱,啦啦啦啦鮮花盛開……”

這首動人的歌,會永遠在馬蘭的山間流淌。

從“鳥窩”到鳥巢:把44個山裡娃送上冬奧舞台,幕後英雄走了……

參考資料:

1、紀錄片《馬蘭的歌聲》

2、《鄧小岚回憶:我們的父親鄧拓、母親丁一岚》來源:北京青年報

3、《馬蘭花兒童合唱團:從大山深處唱到冬奧會的天籁童聲》來源:新京報

4、《從“鳥窩”到鳥巢,全世界在聽山的孩子唱歌》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