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冰墩墩”設計團隊負責人曹雪:“一墩難求”背後是廣東設計的敢為人先

“冰墩墩”設計團隊負責人曹雪:“一墩難求”背後是廣東設計的敢為人先

“冰墩墩”設計團隊部分成員 受訪者供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紹傑 通訊員 江粵軍

“一墩難求”!随着北京冬奧會開幕,吉祥物“冰墩墩”成為頂流,周邊商品紛紛售罄。近日,“冰墩墩”設計團隊負責人、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曹雪接受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專訪,講述了“冰墩墩”誕生的來龍去脈,解碼了“冰墩墩”走紅背後的廣東設計秘密。

據介紹,“冰墩墩”的設計将熊貓形象與冰晶外殼相結合,展現了冬季冰雪運動和現代科技的特點。“冰墩墩”走紅背後是廣美設計、廣東設計多年來的厚積薄發,展現出一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截至目前,廣東設計多次登上國家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國之美。其中,廣東力量深度參與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主題館,廣州亞運會和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視覺系統設計等重大公共項目設計,備受好評。

“冰墩墩”的設計是全新體驗

羊城晚報:作為設計團隊負責人,您怎麼看“冰墩墩”爆紅?

曹雪:随着北京冬奧會開幕,吉祥物“冰墩墩”的周邊商品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這對我們設計者來說,是一種莫大的鼓舞和肯定。一開始,“冰墩墩”被大家接受和喜歡,我們很激動。後來看見大家在寒風中排隊購買“冰墩墩”,我們從激動變成了感動。說實話,我們之前沒想到會有這樣的情況。感謝大家對于“冰墩墩”的認可以及對于整個吉祥物設計團隊的關注和支援。

羊城晚報:少有機會接觸冰雪的廣東人,在設計“冰墩墩”時有怎樣的優勢?

曹雪:可能是一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誰會想到在熊貓外面套一層冰殼呢?以往的吉祥物或者公仔是單一材質的,多半用毛絨玩具的形式呈現。這次當它有了冰殼後,設計物的材質無論是從視覺還是觸覺上都會給閱聽人一種全新的體驗。

還記得2018年,北京冬奧組委宣講團來到廣州美術學院,當時距離冬奧會吉祥物征集截止日期不到1個月。來之前,宣講團表達了他們的顧慮,認為嶺南地區冰雪較少見,對冰雪運動缺乏想象力。剛開始,我們也沒有信心。但我認為,較少見到冰雪甚至沒見過冰雪的人,對冰雪的向往和想象力,或許會超過對冰雪司空見慣的人。

設計“眼界要高、身段要低”

羊城晚報:您在之前的采訪中,特别提及過廣美的王肇民、尹定邦、王受之等先生。您怎麼看廣美的文脈傳統和當下設計的關系?

曹雪:其實我并不是廣美人,也不是廣東人。我早年在江蘇某高校讀書,後來才來到廣東、來到廣美。上世紀80年代,我還在讀書的時候,你提到的這些老先生到我母校講過課。從那時開始,我就知道廣美的設計學科、廣東的設計在全國有着很大的影響力。後來也是基于這個方面原因,我選擇了廣東、選擇了廣美。

如今,我與尹定邦先生的接觸更多一些。2017年我做廣州城市标志時,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對我這樣的後輩多有指點和鼓勵。這也讓我明白,老一輩不看重背景、資曆,隻在乎後輩用怎樣的作品說話。

羊城晚報:“用作品說話”是您所說的“廣美精神”的一部分嗎?您怎麼了解和闡釋這種精神?

曹雪:對。其實從廣義上來說,這種精神不隻屬于廣美,而是屬于整個廣東。廣東有一種文化基因,長在每一個生活在廣東的人的骨子裡。我一直認為,文化不是打造出來的,而是生長出來的。我在這裡生活了20多年,被這種基因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影響着,這片土地滋養了我。

冬奧組委看到我們的方案,覺得新潮,有未來感、時代感。可能我們身處其中不太能感受到,但他們卻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在這次冬奧會吉祥物的征集中,北京冬奧組委最後一共收到全球35個國家共計5816幅作品,而在最後産生的前10名作品中,有3件作品出自我們團隊。這個初選結果出來時,一位冬奧組委成員說了一句話,我印象深刻: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看來名不虛傳。

羊城晚報:這種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基因,構成了廣東設計怎樣的特點?

曹雪:有人說,北方的設計強調概念,廣東的設計比較務實。對此,我不認同。廣東人恰恰善于把概念“落地”到具體的設計中,進而産生一種特征。我把它形容為“眼界要高、身段要低”。設計可以有“空中樓閣”的概念,但在具體的服務中,必須把身段降低,服務目标消費者、目标觀衆和讀者。

趨同是創造性勞動最大的敵人

羊城晚報:在您心中,“好的設計”标準是什麼?

曹雪:“好的設計”首先要确定是誰說“好”。現在“冰墩墩”火了、出圈了,甚至有人說火出了天際線,但是我們在具體設計過程中,不會這麼想。即便這麼想,也沒有用。我們要想的是“誰來定義一個作品是好作品”。大部分設計是生活中的設計,有着很明确的目标消費者、使用者,他們覺得好看好用,就是好。這不光是形而上的審美,更需要與形而下的功能結合在一起。

羊城晚報:無論是“冰墩墩”還是廣州城市标志的設計,都是公共形象的設計。這和商業設計有什麼不同?

曹雪:設計師是角色演員,不是本色演員。我們很容易把一個好的概念,在落地的過程中變成一個概念化的東西。我們要概念,不能要概念化。比如,表現國家形象,就一定要華表嗎?表現嶺南特色,就一定要木棉花嗎?不是的。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元素,不是簡單地表現在視覺上。還有人問我,“冰墩墩”身上有哪些廣東元素?其實,設計不是直接的元素表現,它身上也沒有所謂的中國文化視覺紋樣,沒有剪紙、五羊雕塑。但它就是一個中國設計,一個誕生在廣州的設計。

羊城晚報:如今越來越多中國設計“走出去”。這次“冰墩墩”在海外反響熱烈,可以提供怎樣的經驗?

曹雪:我一直認為,沒有一個作品、一個團隊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想什麼和能幹什麼是兩回事,如果真的想講好中國故事,不妨先着力把手頭的每一件小事情做好。當下,大家容易陷入一個誤區,看到什麼火了就仿制它、趨同它。但其實對于創造性的勞動而言,趨同是最大的敵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