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景物|天姥山到底有何魔力使得詩仙李白三尋?

景物|天姥山到底有何魔力使得詩仙李白三尋?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别》大氣磅礴,奇異瑰麗。詩中這座叫“天姥”的山,因詩仙的夢遊而聞名。

景物|天姥山到底有何魔力使得詩仙李白三尋?

而這并不是天姥山唯一一次出現在李白的作品中。

早在李白25歲時,就已經在《别儲邕之剡中》提到了天姥山:“借問剡中道,東南指越鄉。舟從廣陵去,水入會稽長。竹色溪下綠,荷花鏡裡香。辭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這首詩清楚地列出了李白去往剡縣(剡縣的縣治在今天的嵊州,唐朝末年才分剡設嵊州和新昌縣)遊曆的行程。

兩次吟詠天姥山,隔了二十多年,李白從一個意氣風發的青年,變成了一個飽經世事的壯年,“遊天姥”的心境也已全然不同。

李白一生好遊名山大川,從15歲登窦團山,到60歲第三次上廬山為止,可以說幾乎閱盡了天下名山。但他對天姥山,似乎有一種特殊的偏愛。

為什麼詩仙單單對天姥魂牽夢萦,甚至連做夢都在遊覽?而他筆下這座仙山一般的天姥山,究竟坐落在何方?

故事要從頭說起,我們就從李白離開家鄉的那一年開說吧。

開元十三年(725),25歲的李白風華正茂,他懷着一腔輔弼君主建功立業的宏偉政治抱負,辭别家人,腰挂佩劍,踏上了出蜀之路。

當他來到江陵,正好遇到了途經此處的司馬承祯,兩人雖然相差了五十多歲,但聊得非常投機。

景物|天姥山到底有何魔力使得詩仙李白三尋?

李白

司馬承祯對現代人而言或許有些陌生,但在那個時候,他可是傾倒朝野的道教宗師。

司馬承祯本來是一個士人,因為深慕老莊之學,後來出了家。

他不注重煉丹法術,而是注重研究宗教玄學。他隐居天台并且廣招弟子,成了著名的道士。

唐朝皇帝出自關隴,自诩為李耳之後,皇室大力推崇道教,武則天、睿宗都召見過司馬承祯,但司馬承祯拒不接受官職,仍然回到天台山中修仙。

景物|天姥山到底有何魔力使得詩仙李白三尋?

天台山

後來玄宗上台,再次召見司馬承祯,逼得後者不得不再度出山。

司馬承祯不情不願地騎上白馬,下了天台山,在去往剡縣的途中,他在一個叫斑竹村的小村歇腳。

斑竹村是一座非常古老的村莊,如今的它看起來很平凡,但當你仔細窺探後就會發現它的精彩——那條貫穿全村的小道其實是一條千年的古驿道。

這條古驿道是連接配接天台和古剡縣的要道,斑竹村正好在兩地中間。

古代來往天台和剡縣,到斑竹村恰好行程一半,正好歇腳休憩。是以,斑竹村在古代遠比現在要繁華得多。

當地老人說,斑竹村繁華時也是三教九流彙聚,勾欄瓦肆齊全,如同一座小縣城。

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興建了國道之後,來往的人才不從村中穿行了。

話說司馬承祯來到村裡的一座石橋上,想到此去京城接受召見,也不知何時才能回來,不免有些後悔起來。

他回頭望向來路,隻見青山碧水,田園炊煙,不由長歎一聲,跌下馬來。

從此,這座石橋被稱為“司馬悔橋”,橋下的那條小河也有了一個極具感情色彩的名字:惆怅溪。

景物|天姥山到底有何魔力使得詩仙李白三尋?

司馬悔橋

李白和司馬承祯會面的細節我們無從知曉,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這次會面讓李白心情激動,他寫下了《大鵬遇希有鳥賦》,在文中提到司馬承祯嘉勉他“仙風道骨”。

可見德高望重的司馬承祯對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是非常看重的。

這兩個年齡差距頗大的人,為何如此投緣?原因就在于他們有着一緻的信仰。

李白不是名門宦族,受正統儒家思想較淺,更容易接受道家思想。

唐代科舉有考儒家經典的明經科,又有考道家著作的四子科。

李白不屑于走一般士大夫通過科舉仕進的道路,而是選擇了一條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而走向仕途。

但真正幫助他出仕的卻是“尋仙訪道”的捷徑。司馬承祯不就是因為道士的身份而被天子征召的嗎?

聆聽了司馬道士的教誨和鼓勵,李白産生了去司馬承祯隐居之地看看的願望。

而去天台,首先會經過剡中(剡中原來是剡縣的一部分,今天為浙江新昌嵊州境内),這與李白原本的行程計劃不謀而合。

他在剛出蜀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去剡中的念頭,這可以從他當時所作的《秋下荊門》中知曉:“此行不為鲈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

為何李白對剡中以及天姥山情有獨鐘?答案是為了一個人——謝靈運。

自視甚高的李白,這一生中能令他傾倒的曆史人物屈指可數,其中之一就是晉代名士謝靈運。

景物|天姥山到底有何魔力使得詩仙李白三尋?

謝靈運

謝靈運生長在功名富貴之門,曾出任永嘉太守,但在仕途遭受碰壁時轉而向老莊思想尋求精神寄托。

當年謝靈運在剡中探幽尋秘,發現了披着神秘色彩的天姥山(古稱天姥岑,岑是指高而小的山)。天姥岑是天台山的一部分。

關于天姥之名的由來,衆說紛纭。

有人說這是王母娘娘的行宮,故名天姥。有人說聞山中有仙女唱歌,故名天姥。

還有一個是《幽明錄》記載的劉阮遇仙故事:劉阮進入天台山後迷路,機緣巧合之下來到了仙女所在的地方,道教稱之為天姥。

不管天姥之名從何而來,總之,綠嶂巍峙、峰巒高聳的天姥山,觸動了謝靈運的詩意靈感,“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白雲抱幽石,綠筱媚清漣”……佳句名篇疊出,他也被後人視為山水詩先河的開創人。

作為謝靈運的“粉絲”,李白自然也想去找一找那座神秘的天姥山,他要像偶像一樣書寫“天姥”,流芳百世。

于是,李白辭别司馬承祯,從廣陵出發直奔剡中。可令他沒想到的是,“天姥岑”隻是一座不到兩百米高的小山包,周圍延綿起伏的群山無奇可觀,這讓李白握筆興歎無從揮毫。

時間一晃眼來到了天寶元年(742)秋天,42歲的李白終于迎來了人生的巅峰。他得友人吳筠推薦,獲唐玄宗賞識,應召入京。

雖然功名并沒有如他所願地“早著”,但是他還是特别興奮,離家時哈哈唱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景物|天姥山到底有何魔力使得詩仙李白三尋?

值得一提的是,吳筠和當年的司馬承祯一樣,也是隐居在剡中的道士。而前一年,吳筠還和李白一起同遊剡溪。

終于來到了天子腳下,唐玄宗一開始對李白還是非常看重的。

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步下辇車,上前迎接,還“以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羹”。

當他向李白就一些當世事務提問時,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

這讓玄宗大為贊賞,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

依照慣例,每年冬天唐玄宗都要帶着酋長、使臣去狩獵,李白每次都侍從同去,當場寫賦宣揚玄宗的盛德,歌頌聖朝威力。

天寶二年初春,宮中行樂,玄宗親自作曲,想要以新詞入曲,于是急召李白。

當時李白正在酒店裡喝得爛醉,但是,被擡進宮中,涼水潑面之後,他頃刻之間就寫了十餘首詩——其中八首保留到今天。玄宗十分高興,贊賞有加。

仲春,玄宗遊宜春苑,李白奉命跟随并寫了《龍池柳色初青聽新莺百啭歌》。

暮春,玄宗跟楊貴妃在興慶宮沉香亭前觀賞牡丹,一時興起,命李白創作新詞,李白也是沉醉之中一口氣就寫了三首詩,專門歌詠楊貴妃的美貌。

那句讓人浮想聯翩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正是出在這個時期,這也是描寫楊玉環之美的最著名的詩句之一。

可時間一長,李白慢慢回過味來,自己這個“翰林院供奉”根本就是個虛職,說白了,皇帝隻當他是一個伺宴賦詩的文人罷了。

而且此時的唐玄宗沉迷于聲色犬馬,早已經不是那個即位之初勵精圖治的皇帝了。

再加上李白性格豪放、清狂不羁,在朝中得罪了不少人,是以受到了小人的誣陷,唐玄宗對他也越來越不喜愛。

于是,在長安留下了“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磨墨”這樣的故事後,李白就被“賜金還山”,體面地攆出京城了。

景物|天姥山到底有何魔力使得詩仙李白三尋?

光緒版印筆繪楊柳青年畫 《李太白醉寫番表》,畫的就是高力士脫靴的故事。

李白在長安待了不到三年。這三年裡,他輔弼君主建功立業的夢想雖然沒有實作,但還是有着不少收獲。

首先,他在這裡認識了不少意氣相投的文友,其中就包括那個寫下“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賀知章,并被對方譽為“谪仙人”。

其次,翰林院裡有許多珍貴的古籍,李白在那浩瀚的書海中如魚得水。

而他心中始終牽挂着天姥山,難以放下,在翻閱那些史料書籍時,特别留意是否有關于剡中天姥山的記載。

可是,結果每次都讓他非常失望。

直到有一天,當李白無意間打開《後漢書·郡國志》時,一段話躍入眼中:“天姥山與括蒼山相連,石壁上有刊字蝌蚪形,高不可識,春月樵者嘗聞箫鼓之聲聒耳”。

這幾行字讓李白不禁怦然心跳:原來“天姥山”在東越,在括蒼山脈!他繼續搜尋。

南北朝時的《宋書·州郡志》予以印證:“天姥山與括蒼山相連,石壁上有刊字蝌蚪形”。南朝的《臨海記》也進入他的視野:“天姥山在臨海”。

至此,“天姥”神山的方位已大緻明晰,它在括蒼山脈、在臨海郡屬地,離天台山不遠!

天台山對李白而言記憶尤深。就在那年剡中之遊後,他去了司馬承祯隐居的天台山,隋代古刹國清寺、橫空出世的石梁飛瀑等都讓他歎為觀止。

翰林院中陳列的南北朝梁時著名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陶弘景《真诰》一書及南朝《臨海記》一書均有“天台山高一萬八千丈”的描述。

李白心想:天台山高一萬八千丈,而位于東南與其平行的括蒼山高度要遠超天台山,那可是一條勢拔五嶽、巍峨雄奇的大山脈!

他的眼前浮現出東越大地上,天台山與括蒼山兩龍共舞,而天台山不時東南側身向括蒼山作傾服之勢的壯觀場景,那是因為括蒼山脈中有着神山“天姥”,有着神奇的刊字蝌蚪文,有着關于“天姥”的神異傳說!

這一發現令李白興奮不已。然而,還沒等他從驚喜中回過神來,就接到了“賜金還山”的聖旨。

這也是李白仕途生涯的分水嶺。

景物|天姥山到底有何魔力使得詩仙李白三尋?

天寶三年(744),東都洛陽,車水馬龍,人聲喧嚣,來往行人摩肩接踵。

在車流人海之濱,有一半大酒館,有文人在此談笑,亦有武夫高聲勸飲,有商人歇腳,還有和尚布道,三教九流,好不熱鬧。

在這間酒館的邊緣角落,有一張條案,前坐有二君,一位四十出頭,多白少青的文人裝扮,雖是不惑之年,但英姿勃發,眉宇之間透着一股子少年人的精氣神。

另一位三十剛過,一身麻布素衣,雖是初至而立,但老氣橫秋。隻見前者不停給那素衣男子勸酒,口中呼對方為“杜二”。

這勸酒男子正是李白,而他口中的杜二則是杜甫——李白一輩子的“迷弟”。

景物|天姥山到底有何魔力使得詩仙李白三尋?

畫中為李白與杜甫。《唐詩概論》 中,将 盛、中唐分别稱為“浪漫文學隆盛的時期”和“寫實文學誕 生的時期”,而李杜各是其代表,相關兩章的題目是“浪漫文學主力作家李白”“寫實主義開山大師杜甫”。

這是兩人的第一次見面,二人非常投緣,一起遊覽了開封、商丘。

分手時,杜甫依依不舍,問李白:“兄長,我們何日再見?”

李白跨馬上鞍,朗聲道:“今年秋天,梁宋再見,到時我們尋道訪仙!”說罷策馬絕塵。

天寶四年(755)的夏秋之交,大陸曆史上兩位最偉大的詩人,果然在齊魯大地開始了他們的遊曆。旅途中,他們賦詩作歌、親同手足。

這天晚上,一簡陋的客棧中,客人們早就回房歇息,一豆燭光下,隻剩下李白和杜甫依舊在對飲。

酒酣耳熱之際,兩人不由回憶起了越地風光。杜甫在22歲那年也曾出遊吳越,并留下了“越女天下白,鏡湖五月涼,剡溪蘊秀逸,欲罷不能忘”的名句。而且他也曾登上過天姥岑。

當晚,醉意蒙眬的李白躺在床上,腦海中不停浮現十幾年前自己登臨天姥岑的情景,接着,翰林院古籍上的那些文字,變成栩栩如生的畫面,在眼前交織……李白不知不覺陷入了夢鄉。

他夢見自己一夜之間飛越鏡湖來到剡溪,謝公當年的宿處清波蕩漾猿猴長啼;

他穿上謝公的登山木屐,如上青天雲梯般攀崖登峰;

半山腰上他看見了東海日出,千回萬轉的山岩使他迷花倚石流連忘返,不覺天色已漸漸轉暗。

忽然,在熊咆龍吟水霧雲煙處一聲驚雷,随後峰巒崩裂,神仙洞府的石門在他眼前訇然打開,他看到了“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的神仙世界。

神仙們彩虹作衣風當馬,紛紛從雲端裡降下,為神仙們彈琴的是猛虎,為神仙們拉車的是鸾鳥,越來越多的仙人從雲端降下……

忽然醒來,萬象皆空,隻有身邊的一枕一席。世間的歡樂像東流水一樣逝去。

李白一躍而起,顧不上披衣,趕緊磨墨提筆,他要吐盡心曲對天姥山傾訴,名傳千古的《夢遊天姥吟留别》就此誕生。

天姥山在記憶深處召喚着李白!天亮後,他将這首長詩送給杜甫、高适等友人,結束了齊魯之遊。

李白帶着他天子不能屈、四海不足容的神慨再入剡中。

他與好友元丹約好在會稽相會,然後一起行往天台山,尋找古籍中那座“高不可識”的仙山。

一年後,李白經過長途跋涉,終于來到天台。舊地重遊,讓他感慨萬千。

此時的李白雖然還是與友人登臨懷古,飲酒酣歌,但與他出剡晉京的心境已迥然不同。

更讓李白失望的是,當他說出自己想去括蒼山尋找“天姥”的想法時,友人卻告訴他,括蒼山脈中隻有“韋羌山”,并沒有聽說過“天姥山”。

而且從天台到括蒼水路不通,隻能走陸路。這條山路至少有兩百裡,崎岖險峻,途中還要攀崖越嶺,非體魄強健難以為之。

這個時候的李白已經快五十歲了,長時間的旅途勞頓已使他漸感體力不支,肯定無法走完這兩百裡崎岖山路。

找尋“天姥”的美夢如浮雲般幻滅,李白頓時感到傷感有如陣陣寒潮襲心。

其實天台友人告訴李白的“韋羌山”正是詩仙所向往的“天姥山”。

這座神山處于仙居境内、為括蒼山第二高峰大青崗餘脈。

景物|天姥山到底有何魔力使得詩仙李白三尋?

天柱岩,位于仙居縣淡竹鄉官坑村。從神仙居景區方向看去,如一尊觀音坐像,故又号稱觀音峰。天柱岩柱身200多米,如一柄利劍,一柱擎天,直刺雲霄,更符合李白筆下的天姥山。

《舊志》(記述夏商之前曆史和地理的古書,作者佚名)诠釋了她因何名為“天姥”的緣由:“有山狀如鎝(dā)女,因名。”

天地悠悠滄海巨變,這座相對高度400多米、“狀如鎝女”的“天姥”巨峰迄今兀然矗立于仙居“神仙居”景區的巍巍峰巒之上。

她端坐于雲霞之中,面朝西北雙手合十似“天姥”祈福,目睹之人無不為她的美麗端莊而傾倒,為她的莊嚴肅穆所震撼。

而且,“韋羌山”那高不可攀的懸崖石壁上,确實如翰林院古書上所言,刻有一片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神秘“蝌蚪文”(這些文字相傳是大禹經過時刻下的,蝌蚪文在宗教上等同于天書)。

在李白那個年代,仙居還不叫“仙居”,叫“樂安”,轄屬臨海郡。正應和了南朝《臨海記》記載的“天姥山在臨海”。

那為什麼“天姥山”會被當地人叫作“韋羌山”呢?

一段流傳甚廣的民間傳說或許能解釋這一切。

當年,“韋”“羌”兩兄弟帶領族人遷入仙居淡竹,這一帶常遭山洪施虐,兄弟倆協同鄉民抗洪救災,并慷慨耗盡家财巨資。

鄉民為念“韋”“羌”兄弟,于是建造“韋羌”山神供奉于廟中祭拜。于是,“天姥山”之名逐漸淡出,“韋羌山”取而代之。

李白之前,就有史書作“韋羌”即“天姥”或“王姥”的诠釋。李白之後,曆代官修史志也都記載了韋羌山即天姥山或王姥山。

造化弄人啊!要是詩仙知道自己與天姥失之交臂,全因一個名字的誤會,不知該有多麼後悔多麼不甘!

那麼,問題來了,天姥山到底是在新昌還是仙居?曆史上對天姥山所在地的争論由來已久,根據史料記載和實地對照,可謂是各有各的說法。

尤其是當下,天姥山的歸屬涉及到了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雙方都渴望把天姥這個超級IP據為己有。

關于天姥山真實的地理位置所在,浙江省社科院文化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吳蓓認為,仙居的韋羌山就是李白詩中的天姥山。

原因有三:第一,把新昌天姥山和仙居韋羌山相比,韋羌山無疑景色更加高峻雄奇,更加符合李白詩中描寫的景象;

第二,根據史料記載,那座傳說中的天姥山上有蝌蚪文,蝌蚪文就是天姥山的胎記,韋羌山上就有;

第三,李白的詩中,洞天是把鑰匙,洞天開了,才有“虎鼓瑟兮鸾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的天上奇觀,這個洞天也在仙居境内。

而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何善蒙則認為,對于天姥山所在地的争議,如果是學術上的,可以用學術的方式來解決。

如果是用于文化建設上的,他主張向雙赢的方向去引導,得理者更有文化自信,有可能錯傳的一方從此也是添了一段佳話。

兩座天姥山,互相比較,不是平添樂趣嗎?

文化之于山水,是一種附麗。山水文化,更要講究一種德性,因為它開啟的是人們的眼界、心胸,是對大自然美好的感受。

希望關于“天姥山所在地”的争辯,最後留下的是一段山水佳話,而不是惡趣味的競争。

監制 | 先宏明

編輯 | 于 昕

部分圖檔素材整理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删除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