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一“有錢”科室醫生跳槽最多?醫院内外銜接越來越重要!

近日,李克強總理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釋放出資訊,将常态化、制度化開展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進一步降低患者醫藥負擔。

事實上,公衆關注的骨科耗材、藥物球囊、種植牙等,已分别在國家和省級層面開展集采。而牽涉到DRG按病種付費,醫院選擇「國采」外産品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集采前,骨科作為醫院裡支柱科室,是創造醫院營收的中流砥柱。如今,這一局面已一去不複返了。

相關資料顯示,集采之後,耗材「骨折價」平均降幅達到了将近90%。脊柱和關節相關器材如果納入下一輪集采,醫生的收入可能面臨更進一步的沖擊。

新的環境和形勢之下,醫院科室如何應對?其實這一狀況遠非單一科室的問題,而是醫院、醫生乃至醫聯體需要統一面對的挑戰。

這一“有錢”科室醫生跳槽最多?醫院内外銜接越來越重要!

集采後骨科出現跳槽潮

大批骨科醫生主動走向市場

骨科一直是「财大氣粗」的科室。根據丁香園釋出2021醫療秋招報告,秋招跳槽的科室中,骨科跳槽最多。從2021年 9 月開始,人才背景釋出骨科招聘崗位環比2020年提升 10%,非應屆生投遞人數也提升了7%。

這一資料被業内解讀為和人工關節高值耗材開始國家集采有關。

曾有私立骨科專科連鎖負責人表示,以前三甲醫院的骨科專家很少願意加入私立醫院,但如果耗材加成取消,大批骨科醫生主動走向市場,将是大機率事件,對于私立醫院來說,将是重大利好。

2021年11月26日,國家醫保局印發《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動計劃》,要求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将覆寫全國所有符合條件的開展住院服務的醫療機構。

這意味着:DRG/DIP支付将正式在全國所有醫院落地執行。

「原來最賺錢的科室是骨科,實行了總額預付以後,一夜之間,骨科變成了成本中心。」國務院參事、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衛 健康管理政策學院執 院長劉遠立對健康界說,深圳羅湖社康中心成立的醫療集團,早已實行社保住院費用的總額預付。

DRG預付制與總額預付制雖有差別,但都是在促使醫院主動控制醫療費用增長。據劉遠立介紹,在羅湖模式中,為避免骨科病人過多,醫療機構去社群800多個老人家裡免費安裝防跌倒設施,以從源頭控制醫療費用。

雖然DRG預付與總額預付的作用程度不同,但激勵醫院以患者為中心、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目的,是一緻的。

攀枝花中心醫院羅明薇等,曾就「基于DRG的四川省三甲醫院骨科專業住院服務績效評價」得出結論并撰文表示,費用消耗指數和時間消耗指數與醫院的治療模式具有直接關系,其直接表現在醫療費用和住院時間上。

控制費用消耗和時間消耗,需要提升醫療效率,加速患者周轉。那麼,在骨科患者周轉快、效率高的情況下,如何才能保障患者的術後效果和有效康複?

這種療法可以将患者康複費用

降低到線下的20%

「對骨科來說,患者術後的康複非常重要,但醫院康複科的承接能力确實有限。」華山醫院副院長馬昕對健康界表示。

「我們這裡的一位80歲女性患者,甚至沒有經過住院,完全依靠上門康複,獲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北京世紀壇醫院骨科的護士毛永鵬告訴健康界。

據健康界了解,這位女性患者在其他醫院就診後,決定采取保守治療。後期家屬通過網約平台下單,由毛永鵬所在的團隊接單。

「我們團隊去患者家裡做了評估,然後進行後期指導,再加上一系列的上門康複,患者狀況現在還挺好的。」毛永鵬介紹,世紀壇醫院不止有康複科,他所在骨科也有康複團隊,他們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例一起讨論,做康複計劃,上門去為患者做居家康複。

「絕大部分患者是無法在醫院康複科進行康複的。醫療資源不夠,患者行動不便,或者居住距離遙遠……都可能是原因。」上海複動肌骨CEO趙卿怡介紹。

「我們非常想讓患者在醫院康複科進行康複,但确實沒有辦法承接(這麼大量的康複需求)。」言及此,馬昕不無遺憾,「隻能讓絕大多數患者出院,自己進行康複。」

針對患者的需求,以及醫生的呼籲,行業裡的多種解決方案在湧現。例如,複動肌骨在康複中加入數字療法手段,「可以将患者康複費用降低到線下的1/5,對一些術後患者由于距離遙遠不便每次都來線下康複的狀況,也提供了友善。」趙卿怡說。

另外,金牌護士等「網際網路+護理」網約平台,通過釋放醫院護士存量來為患者進行上門康複,也是一大途徑。毛永鵬表示,為了完成上述患者的術後康複,他一共去了這位患者家中十多次。

手術做得再漂亮

後續康複跟不上也白搭

就院内康複而言,目前大多數醫院的康複科承擔的主要是神經康複,比如偏癱、腦血管疾病的康複。而單獨的運動康複門類,也有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這樣非常專業的醫院,但遠遠無法滿足社會龐大的需求量。

健身的人多了,需要運動康複的人也在增多。華山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專家華英彙曾在公開場合表示,10年前,人們熱衷健身;10年後,人們開始關注康複。

如今,這個10年已經到來。據毛永鵬介紹,現在已有部分醫院(如北京世紀壇醫院),在嘗試做轉型,在大學室内開始給患者做康複,而不是直接交給康複科,或者讓患者出院。

世紀壇醫院還開設了專業化的骨科護理門診,患者可在醫療就診後,在護理門診繼續完成各種康複知識的指導、居家護理的要點等,這是延續護理的一種方式,可友善對患者的各種骨科康複和護理問題作出解答。

「患者通常的想法是做了手術,就不能動。其實身體長時間不動,問題會越來越嚴重。我們的目的是讓患者早點在允許的範圍内,一點一點地恢複自主活動,醫生的手術效果能更好。」毛永鵬介紹。

成都市43歲的胡女士右髌骨骨折做了手術,在養病期間她基本上整天都躺在床上,不敢活動右膝關節或下地行走,骨折愈合後右膝關節活動度隻有40度,右大腿肌肉也明顯萎縮了。

家人的陪同下,胡女士到成都顧連錦宸康複醫院進行康複治療。經過4次專業的康複治療後,胡女士的右膝關節活動度達到了70度,右大腿肌肉的外形和力量也明顯改善,1個月後便基本恢複正常。

據該院專家介紹:功能訓練是骨折康複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任何其他治療都無法替代的。是以,骨折患者不能僅僅依賴手術,要想盡快盡早痊愈,還要積極進行專業的康複治療。

「完成手術是治愈的51%,而康複則占據49%。術後康複的欠缺,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馬昕這樣介紹骨科手術後康複的重要,「我們辛辛苦苦把手術做得很漂亮,但後續康複跟不上,是很大的遺憾。」

患者康複需求在發生什麼變化?

作為康複專科護士的毛永鵬,在從事骨科臨床護理工作中,他深刻體會到,對患者而言,手術做得成功與否,關鍵是能不能恢複到以前的功能,「比如說一個骨折手術之後,給病人帶來的是大約在2~3個月的骨頭固定期,這可能就會引起某種關節的功能喪失、活動的障礙,這些都得靠術後康複來幫助患者恢複功能。當患者不能恢複身體的功能,手術做得再好,也意義有限」。

勵建安是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複醫學中心主任,也是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2016年9月,勵建安在一次晨跑時意外骨折,他決心試驗骨折後盡早運動是否對康複有利。

骨折後第5天,他在無拐杖的情況下步行半小時,走了近6000步。骨折後第80天,勵建安在廣州馬拉松賽上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全馬」,成績是5小時54分鐘。此時,他骨折的右腳已經基本康複。

「絕大部分疾病是不能完全治愈的,即使手術成功,隻卧床休息,也會遺留下來各種類型的功能障礙,這些功能障礙問題需要進行科學有效地康複醫療。從醫療到康複,從醫院内到醫院外,在專業人士指導下的康複尤為重要。」勵建安對健康界介紹。

康複醫聯體前景可期

2021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等八部委制定了《關于加快推進康複醫療工作發展的意見》。《意見》強調了三級康複網絡建設的重要性,提出鼓勵社會辦醫參與建設連鎖化康複醫療中心、鼓勵一二級醫院轉型康複醫療、促成三級醫院與基層共建醫聯體聯合開展服務等發展意見。

「作為區老年醫院,我們和社群合作,主動做好對接工作,推進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工作。」上海靜安老年醫院副院長許磊介紹,為了提高醫療資源使用率和周轉率,并結合慢病管理工作,康複醫院指導社群開展個性化康複能力建設。

而自成體系的民營康複集團,在政策傳遞之前,也做好了提前布局和嘗試。根據健康界的了解,福建三明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或者「醫院聯合」的「羅湖版本」,核心都實作了區域醫療機構「人員編制一體化、運作管理一體化、醫療服務一體化」。

像顧連這樣的全國性康複醫院集團,由于集團内部的協同和關聯,也形成了類似的效應。據顧連從業人員介紹,從顧連康複醫院出院後的護理與康複訓練,可在同屬新風健康旗下的易得康護理站進行社群康複。對于需要進行社群康複的患者,顧連康複醫院可以提前制定好康複方案,由患者的責任治療師對接到護理站,再由護理站進行方案執行。以此完成了康複專科醫院與社群護理站的無縫銜接,形成了「康複閉環」。

不隻是骨科,以患者為中心,院外和院内有效銜接的完整醫療服務,将成必然趨勢。

在服務好患者的同時,提升醫護人員的價值,保障醫務人員體面的收入,也是醫療體系的一道必答題。

基于此,相關産業端也将在這一價值鍊條上,找到自己與醫院、醫生、患者和行業發展的共赢機會。

來源|健康界

撰文|申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