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馬巧遇伯樂秦連元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在多數人看來,人世間那大裡馬多的是,隻是能相準千裡馬的人太少。
曆史可不做這樣的注解。
我們都知道郭隗與千裡馬的故事,郭隗沒有找到千裡馬,隻是花重金買了一堆據說是千裡馬的骨頭。
《呂氏春秋》告訴我們:先秦之前,大陸有十位名譽天下的相馬大師,經他們相中的馬,都是馬中極品。十位大師相馬各有絕招,相馬的部位各有不同。相馬大師寒風,是觀察品評馬的口齒;相馬大師麻朝,是觀察品評馬的面頰;相馬大師子女厲,是觀察品評馬的眼睛;相馬大師衛忌,是觀察品評馬的須髭;相馬大師許鄙是觀察品評馬的臀部;相馬大師投伐褐,是觀察品評馬的胸肋;相馬大師管青,是觀察品評馬的嘴唇;相馬大師陳悲,是觀察品評馬的腿腳;相馬大師秦牙,是觀察品評馬的前部;相馬大師贊君,是觀察品評馬的後部。所有這十位相馬大師,相馬的一個部位,便知被相之馬的骨節高低,腿腳快慢,體質強弱,才能高下。
老祖宗告訴我們,散落在民間的千裡馬不少,散落在民間的伯樂也很多。
在象棋界,李來群是當之無愧的千裡馬,而他的伯樂便是秦連元。
與他對弈的人,
15歲時,在李來群涉足的各個棋攤中,與他對弈的人,
幾乎都是他的手下敗将,漸漸地慕名找他下棋的人也越來越多。
一天,一位官員模樣的人來叫陣他自覺棋藝不錯,聽說李來群以後,找上門來: “聽說你棋下得不錯,來兩盤。
李來群不知道來者何人,既然找上門來,肯定棋藝不凡,便坐下來與他對弈。
二人都不說話,擺盤厮殺起來。
李來群連勝三局,官員模樣的人服氣了,他說:“你的棋厲害,我不是你的對手。你應該到文化宮找人下,邯鄲市的高手都集中在那裡,說不定對你的技藝提高有好處。”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李來群想去文化官挑戰高手的念頭,怎麼也變揮之不去。他去過體育館的廣場下棋,文化宮還沒去過。
1974年初夏的一個星期天,李來群拎個籃子來到邯鄲市勞工文化宮。此行,他的目的是去文化宮會會高手,長長見識,回來的時候順路打些草。父親已經罵他是閑人了,再不幹點事,在家裡不好混。
趕到文化宮時,他發現裡面密密麻麻擠滿了棋迷。一打聽才知道,原來今天恰巧有一場象棋擂台賽。
擂台上,選手們殺得難分難解;擂台下,觀衆們看得津津有味李來群便站在人群中,他想看看高手究竟怎麼個高法。
李來群對雙方走出的每一步都認真揣摩,覺得進攻、防守、反攻的招式,也沒有什麼特别,類似檔次的棋手,他也多次碰上,互有能赢。這個念頭一起,李來群心裡就癢癢起來,特别想站到這個平台,與邯鄲市的高手過招。
一個30多歲,鼻子紅彤彤的棋手與另一個文質彬彬的人厮殺。恰在這時,文質彬彬的人走了一步臭棋,被紅鼻子抓住機會,飛車下底将軍,來回抽殺,接連損兵折将,無法抵擋了。
看到這裡,李來群鬼使神差地擠過去,來到文質彬彬的棋手後面,指揮他跳象、兌車、步步防守,使這局将要瞬間結束的棋又支撐了很久。
紅鼻子棋手,人稱紅鼻子劉,是邯鄲一流末二流強的高手,小有名氣,他一看這孩子支招支得還挺有門道,詫異地問:“哎!你小子,支的這幾步不賴嘛,咱倆來一盤?”
李來群也不客氣,立馬坐到他對面。觀棋的人嘩地都圍過來,擠得水洩不通。
紅鼻子劉笑道:“說好了,就兩盤,輸了别哭啊!”
二人連殺兩盤,李來群連勝。
紅鼻子劉不止鼻子紅了,臉都紅了。
李來群正得意時,一個人拉着他問:“小家夥,沒見你下過棋啊?你打哪兒來的?”
問話的叫劉仰熙,天津人,曾得過邯鄲市的亞軍,是邯鄲一流高手。
李來群說:“我就是邯鄲人,第一次來到這兒下棋。”
劉仰熙說:“你下得不賴,我陪你下兩盤?”
觀棋的人起哄:“好!讓劉老師練練這小不點兒!”
李來群也不客氣,立馬坐到他對面。
連下兩盤,都是和棋。
劉仰熙有點兒不好意思了。
這時候,走過來一位穿着打扮很講究的老爺子,衆人一看,紛紛閃開了一條道兒。老爺子叫秦連元,是個新中國成立前的天津闊少,祖上頗有些産業。“文革”開始後,下放到邯鄲,配置設定在市電台工作。老爺子年輕時便得棋道浸潤,棋藝高超。但他很少下棋,更是從不參加比賽。盡管沒有參與比賽得名次,但他在邯鄲象棋界的威望卻很高,教了不少徒弟,那些徒弟也都成績不菲。是以,他很得大家尊重。
從李來群支招開始,到戰勝紅鼻子劉,戰和劉仰熙,秦連元便格外留心,認為他雖是“野路子”,但棋風與衆不同,常常走出出人意料的招數,且後續潛伏的危機重重。由此,秦連元認定這是邯鄲市的一顆新星,是大可培養的可塑之才。
秦連元坐下來,破例要求與李來群下棋。
李來群還是不客氣,一屁股坐到秦連元的對面。
兩盤下來,都是和棋。觀棋者唏噓不已。
秦連元非常激動,兩眼放光,撫着李來群的肩膀問長問短,最後說:“今年11月份,邯鄲有一個勞工比賽,你一定要報名參加!
李來群下棋多年,都是在街頭巷尾找人對弈,赢到過包子,赢過許多自命不凡的民間高手,尚未參加過任何正式比賽。聽說參加邯鄲市比賽,與真正的高手過招,心裡非常激動。他提着籃子來文化宮下棋,本想順路打些草回去,這一激動,把打草的事忘了,隻好把籃子悄悄藏在柴火垛裡。
父親下班回到家,瞥了一眼柴火垛,沒有作聲。
李來群是個學生,按要求不能參加勞工的比賽。
可文化宮一戰,讓他成了新聞人物,轟動了整個邯鄲象棋界。
秦連元多方溝通,幫李來群取得了參賽的資格,但需開一封介紹信,證明他是勞工。
那時開這種證明不是難事,又不拿工會的工資,工會找個人就能開出來。
關鍵是,這個介紹信得叫父親去開,他要不搭理,這事辦不成。
接下來這些日子,李來群表現得很乖,上學按點走,放學按時回,一到家不是去割草,就是做作業。父親每每到家,都看到李來群不閑着。趁着父親看自己順眼,李來群壯着膽子提出參加全市象棋比賽的事,央求父親到局工會開封介紹信。
父親沒有搭理他,李來群也覺得沒指望了。
第二天下班回家,父親把局工會開的介紹信扔在飯桌上,什麼也沒說。李來群則拿起信一路飛跑,跑到市電台交給秦連元。
第一次參加正式比賽,李來群的心怦怦跳得厲害。尤其是比賽的計時鐘一摁,他愣住了。平日裡下“野路子”棋,沒見過這玩意兒,也沒養成走一步摁一下的習慣,常常一子下去半天,計時鐘還沒按,總得裁判提醒他才按。這一來,本就怦怦跳得厲害的心,更是平靜不不來了。加之求勝心切,比賽期間始終處于高度緊張狀态,最終發揮不佳,50人參賽,他隻得了第10名。
李來群很不滿意,覺得沒下出自己應有的水準。
秦連元始終盯着李來群看,他不參賽,但李來群參賽下的每一局,走的每一子,他都看了個仔細。
秦連元不愧是現代伯樂,獨具慧眼,不僅知人善任,且勇于薦人。邯鄲象棋界的前輩們一直商議着要走出去,最近的計劃是要到河南鶴壁市搞象棋交流比賽。這次勞工象棋比賽,就是為了選拔優秀的代表。按照慣例,一般推選4位代表,也就是獲得這次比賽的前4名。
可在确定參賽人選時,秦連元力排衆議,堅持讓李來群參賽。名單一公布,引起社會上廣泛議論。
獲得這次比賽第4名的人不服氣,說:“我得第4名不讓去,叫個得第10名的去,這算怎麼回事兒?”
也有人說,來群還是個孩子,下棋沒功底,完全是憑興緻,興緻上來了,能走出幾步好棋,一旦受挫,就完蛋了!
秦連元的解釋是:“咱們邯鄲的象棋要提升檔次,就得培養新人。到鶴壁去參加比賽,都去些半老頭子,即便赢了,又有多大意義!邯鄲的象棋要發展,必須叫來群去,一定得培養新人!”
事實最終證明,秦連元沒有看走眼。
代表邯鄲去鶴壁參賽,李來群非常得意。鶴壁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東麓,與華北平原連接配接,淇河從其境内蜿蜒流過,兩岸景色秀麗,為《詩經》所詠唱。在黃河以北的鶴壁集窯址,曾出土了宋代制作的瓷質象棋。
鶴壁人,也一直熱衷于象棋活動。
對于鶴壁,李來群并不陌生。
文化宮之戰時,觀戰的有個采購員是鶴壁人,他看李來群小小年紀,棋力非凡,就鼓動他去自己的老家鶴壁下棋。
采購員的語言很具煽動性:“鶴壁高手如雲,你去了肯定能長見識!”
到現在,李來群也不知道哪兒來的勁兒頭,他當時居然帶着3塊錢就興緻勃勃地在1974年的夏天,真的跟着那個采購員出發了。他把這3塊錢配置設定得相當合理:1塊錢去,1塊錢回,1塊錢當零花。
他花1塊錢買了去鶴壁的車票,攥着剩下的2塊錢,在采購員的老家住了一個禮拜。
現在想來,那隻是一個很小的村子,村子裡愛下棋的人不少,可沒有什麼高手。一周之内,李來群幾乎迎戰了所有的象棋愛好者。一盤不輸的戰績完勝。以至于,那些棋手并沒有給他留下太深的印象,令他至今仍念念不忘的,倒是那熱乎乎的湯面,湯面裡卧着蛋,一大碗連面帶湯灌下去,别提多舒坦了。鶴壁人很是好客,每天做湯面卧雞蛋,招待李來群。
再有印象的就是村子旁邊的那條小河,沒人來下棋的日子,李來群就去河裡抓魚,每天都是快樂的、充實的。
幾天後,李來群花1塊錢買了返程的車票。因為采購員一家的熱情招待,原本預備零花的1塊錢又攥着回來了。
這次交流賽,去的當然不是那個小村子。參加交流賽的也都是河南高手,其中還包括曾得過河南省象棋冠軍的孫勝科。
參賽前,劉仰熙建議讓李來群下頭盤,覺得這孩子有股沖勁兒,有魄力。可秦連元考慮再三,覺得派個孩子打頭陣,對對方不尊重。于是頭盤作罷,李來群打第二盤。
這次交流賽邯鄲的總分輸給了鶴壁,可李來群卻獲得了全勝,連一盤和棋都沒有。
李來群的表現震驚了所有的參賽者,人們紛紛感歎這個孩子前途不可限量。
比賽結束後,有人起哄:“孫勝科,你不是得過河南冠軍嘛,你還沒和來群交手呢,你們來個友誼賽吧,讓我們都開開眼。”
一開始,孫勝科不願接招,可架不住衆人起哄,思量再三,他勉強同意了人們的提議。
圍觀的人非常多,孫勝科一開始很鎮定, 沒過多久淡然的表情就挂不住了。李來群與孫勝科連殺兩盤,李來群1勝1和。
原本想指導一下李來群的孫勝科,居然沒開張,頓覺顔面盡失,滿頭大汗。
鶴壁之戰,進一步堅定了秦連元培養扶持李來群的信心。
恰好1974年12月,河北省象棋比賽在邯鄲舉行,大賽組委會規定,每個市、每個地區各派一名隊員參賽。李來群最好成績是邯鄲市第十名,無緣這次比賽。憑借地利優勢,秦連元和邯鄲的象棋前輩,反複找省體委,找大賽組委會,為李來群争取參賽。經過反反複複地解釋、推薦,大賽組委會同意李來群參賽,但開出的條件是計成績,不計名次。
李來群一上場,碰到的對手是唐山地區的冠軍金彩連。
金彩連是農民棋手,在唐山地區的象棋比賽中,奪得魁首。唐山市的第一名是劉殿中,第二名是程福臣。程福臣棋力功底深厚,棋風穩健,進攻防守套路很多。金彩連雖奪得唐山地區冠軍,但要與程福下起來,不是對手。但按大賽組委會規定,程福臣是唐山市的第二,沒有資格參賽。據說程福臣私下找金彩連做工作,叫他把參賽名額讓出來,程福臣開出的條件是幾個月的工資。這在當時是很可觀的數額。可金彩連不幹,說:“俺不!俺要去比賽,俺要去省裡風光風光!”
金彩連參加全省象棋比賽,穿的是一套黑色的棉衣棉褲,棉褲褲口很大,不用系腰帶,兩邊一折,再往裡一掖即可。時間久了,棉衣,棉褲上都蹭得油光锃亮。但他不在乎,“俺是農民棋手,河北農民可不都是這麼穿着嗎?衣服上油光锃亮沒關系,這麼厚的棉衣棉褲咋洗?”
李來群對金彩連,很快便赢了。
金彩連不幹,要悔棋。
李來群同意。
一看悔了那步棋也不行,提出重新比。
李來群還是同意。
裁判不同意,判金彩連輸。
李來群對金彩連悔棋的做法,感到非常親切。他蹲在小巷、路燈下與人下棋,不是經常遇到要悔棋不服輸的對手嗎!
有了親切感,李來群就願意與金彩連多接觸,第次吃飯也坐一桌。吃飯是要交糧票的,金彩連是農民棋手,大賽組委會就免了他的糧票。
李來群發現,吃完飯金彩連不走,最後才離開,離開前他把剩下的慢頭收斂起來。李來群問他斂饅頭幹什麼,他說背回去讓家裡人吃,家裡人可吃不上這樣的白面饅頭。
第二天,李來群從家裡拿了四條面袋子,交給金彩連說,回去的時候裝饅頭。
從此以後,李來群也是每頓飯最後離開,他幫着金彩連從各桌把沒吃的、吃了一半的饅頭全斂起來。
這次比賽,金彩連早早就被淘汰了。但他斂了四面袋饅頭,走的時候前面兩個、後面兩個袋子往身上一搭,樂呵呵地走了。
望着金彩連離去的背影,李來群樂得合不攏嘴。他說: 想想當時的情景,就像一幅豐收農民畫,美極了!”
這次全省象棋比賽,不計名次隻計成績的李來群,獲得丙組第一。
此後的李來群,渴求一切與高手對弈學習的機會,渴求一切與象棋相關的理論知識。伯樂秦連元,給予了他莫大的幫助。
秦連元送給李來群一本棋譜,是廣州《象棋》月刊從1958年到1966年的合訂本,裡面有衆多名家的對局。有了這棋譜,就像有了一件神奇的武器。很長一段時間内,李來群的精神都處于極度高漲的狀态,他開始把每天的空閑時間都充分利用起來。起先,是機械地模仿名家的棋局,漸漸地他開始對棋藝産生了一種藝術的、愉悅的了解,變得心領神會起來,他從棋譜中學會了進攻和防禦的微妙之處,學會了其中的計謀和絕招,領會了在幾招棋之前預見棋勢發展、早作安排、突然發起反攻的技巧。
1975年春天,比李來群大七歲的王志琦找上門來:“來群啊,咱倆擺一百盤棋吧,我看看你的水準到底怎麼樣?”
那時下棋,對弈雙方坐下來之前,是要背誦毛主席語錄的。他倆單獨下棋,雖沒有外人,但這個程式是不能免的。
王志琦棋藝不錯,号稱邯鄲第二。
李來群潛心鑽研了一段時間的棋譜,正想找人練練,從實踐中檢驗自己的領悟。兩個人拉開架勢,斷斷續續下了近一個月,共三十多盤,李來群赢了二十多盤。王志琦服氣了,說:“來群,我真不是你的對手,一百盤棋下完,我的失敗記錄就更大,以後你多找高手去下,我可陪不了你了。”
一切激勵都是盲目的,除非是有了知識。
一切知識都是徒然的,除非是心中有了堅守。
當知識與心中的堅守融為一體時,未來的路便逐漸清晰起來,步子也邁得堅定踏實起來。
未完待續~點點關注多多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