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科技資訊盡在“圈聊科技”。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關鍵資料出爐,華為果然沒有讓我們失望!

在看到華為發展得如此順暢之後,很多人就會把相關限制輕描淡寫,認為這對華為造不成實質性影響,其實事實并非如此,相關限制對華為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在晶片中斷供應之後,華為手機的出貨量直線下滑,海思也暫時失去了盈利的能力,華為也一度陷入了“質疑”聲當中。
而通訊業務作為華為的核心業務,在5G技術遭遇相關限制之後,在很多國家的布局都受限制了,特别是很多歐洲國家的毀約,對華為造成的影響的确挺大的,但好在華為所擁有的技術是完全自主研發的,限制住了市場并不能限制住先進的技術,憑借着中國市場對華為的支援,華為5G市場佔有率依然穩定在第一的位置。
在晶片擷取途徑被切斷之後,華為的營收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好在任正非及時調整了企業營運方向,進入了對于晶片依賴程度不高的軟體業務上,在重心轉移之後,也加速了鴻蒙、歐拉系統的誕生,在智能汽車業務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AI人工智能以及雲服務技術也在持續跟進。
華為的困境得到緩解
在華為堅持不懈地努力之下,雖然晶片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地解決,但華為内部已經傳出了不少的好消息,目前使用鴻蒙系統的總裝置量已經逼近3億,如果不是受到手機出貨量的影響,鴻蒙早已成為全球第三大作業系統,擁有了足夠的使用者數量,就可以更好地布局生态系統,進而造就萬物互聯時代。
而在這幾個月以來,令華為最開心的事情,莫過于孟晚舟女士的回歸,意味着相關“威脅”很好地解除了,華為的所有業務也井然有序地進行當中,完全沒有了前兩年的慌亂感,2021年可以說是華為最難的一年,但華為也并沒有讓我們失望,交出了一份非常滿意的答卷。
華為關鍵資料出爐
雖然目前華為已經實作“多點開花”,但其核心業務依然是在通訊領域,從先進的5G技術誕生開始,各種不公平的限制也随之而來,美不僅限制的本土營運商和華為的合作,還有說同盟國放棄了和華為的合作,衆多歐洲國家迫于無奈,相繼做出了違心的選擇,不僅單方面毀約、甚至還要拆除已經建設好了裝置。
而他們也為當初的選擇付出了相應的代價,不僅損失了大量的金錢,還讓本土的5G網絡建設陷入了困境當中,雖然目前華為的晶片庫存并不多,即便是搭載了5G的麒麟晶片,也并不能實作該有的5G功能,華為的麒麟晶片、鴻蒙系統、5G網絡同樣都面臨着各種挑戰。
近期專業機構Dell'Oro Group統計的一組資料出爐,華為再次交出了滿意的答卷,即便遭受到了很多國家單方面的毀約,但華為依然以26%的市場佔有率,保持在了全球第一5G裝置廠商的位置上,在處處受限制的情況下,市場佔有率依然穩穩地超過了諾基亞以及愛立信。
華為不愧為“民族企業”,原因不在于賺多少錢,而是始終保持着這種“不放棄”的精神,這是中國民族該有的氣節,也是國内企業需要學習的關鍵,隻要保持着向前的決心,華為肯定可以很快解決晶片供應問題的。
華為的絕對優勢
在5G領域華為是具備絕對優勢的,占據了專利榜15.4%的市場佔有率,5G時代的到來,可不僅僅隻是網速的提升,更為重要的是針對萬物互聯時代的布局,各種配套産業也即将應運而生,而華為擁有最多的技術專利,未來在5G時代中将擁有更多的話語權,這也将成為華為的一個最大的底牌。
目前也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原本華為的技術專利是免費提供給使用華為裝置的廠商使用的,也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要收取技術專利費,可總有那麼一些人“不懂事”,逼着華為開始收取技術專利費,而其中損失最大的自然是美企了,高通、Verizon等等企業,都面臨着補角數10億美元專利費的局面。
而華為每年投入的技術研發費用,可不僅僅是國内第一,同樣在世界排名上也是位列前三的,據統計華為2021年的研發投入達到了174.6億歐元,而這樣的資料也隻有谷歌的母公司能夠超越了,堅持技術創新才能夠持續保持優勢,華為走了一條最難的路,但同時也是最正确的路,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