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大興四合莊唐墓考古發掘簡報

北京大興四合莊唐墓考古發掘簡報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2018 年11 月,為配合北京大興四合莊村開發建設,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先期考古調查、勘探的基礎上,對該區域占地範圍内的古代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該地塊位于四合莊村東北約1 公裡處,西北至博興六路,東北至泰河二街, 西南至泰河三街, 東南至博興路。(圖1)發掘區域位于地塊的西側,南距新鳳河1.7 公裡,北距涼水河2.5 公裡。地理坐标E116°30 17″、N39°45 14″,海拔約35 米。本次共清理唐代墓葬2 座, 編号分别為M1、M2。M1 位于M2 東南側,兩座墓相距20 米,現将此次發掘的墓葬簡報如下。

北京大興四合莊唐墓考古發掘簡報

圖1 發掘區域位置示意圖

一、墓葬形制

M1 為一座平面略呈“凸”字形的豎穴土圹磚砌單室墓,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圖2, 封二) 該墓坐北朝南, 墓向200°,開口位于地塊内墊土層下,向下打破生土層。墓口距地表0.5 米、距墓底1.62 米。土圹南北總長6.3 米、寬0.8~3.3 米。

墓道 平面呈梯形, 南窄北寬, 兩壁豎直,呈階梯狀,台階寬0.26~0.44 米、高0.2~0.24 米。墓道南北長2.3 米、東西寬0.8~1 米,深1.62 米, 墓道盡頭與墓門交接處有一個寬1.8 米、長0.3 米的平台。

墓門 磚砌拱券,儲存較完整。墓門東西兩側底部采用青磚兩順一側砌築, 向上采用一順一丁一側砌築,券頂部單層拱券,外側壓砌一層丁磚,兩側為順磚錯縫平砌。墓門東西最外側各用一條外凸約0.02 米的豎磚裝飾。墓門内殘存内外兩層封門磚,呈“人”字形砌堵,外側封門磚底部有約0.2 米高的墊土。

甬道 平面呈長方形,進深0.5 米,東西兩壁底部采用青磚兩順一立砌築, 向上采用一丁一順一立砌築。

墓室 平面呈弧邊方形,頂部坍塌,僅殘存四壁。南北長3 米, 東西寬2.92 米, 殘高1.34~1.56 米。墓室除南壁靠近甬道兩側為青磚兩順一側砌築,其餘均為兩順一立砌築。墓底鋪地磚破壞嚴重, 僅東北角和西側殘存部分鋪地磚。棺床位于墓室北側,呈梯形,棺床上東西向平鋪一層磚, 外壁順磚錯縫平砌九層, 東側上半部損毀, 頂部兩層略高于棺床0.05 米,中間五層内縮0.06 米,由四塊豎磚同頂部和底部的兩層順磚相連将外壁内縮面分為三個等大的長方形壸門。棺床東西長2.58米、南北寬1.18 米,高0.66 米。棺床上部殘留一具散亂人骨,頭西腳東,女性,50 歲左右。随葬器物集中放置于棺床西側,棺床中部發現2枚銅錢。

M2 為一座平面略呈“凸”字形的豎穴土圹磚砌單室墓,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圖3, 封三) 該墓坐北朝南, 墓向190°,開口位于地塊内墊土層下,向下打破生土層。墓口距地表0.8 米、距墓底1.24 米。土圹南北總長5.2 米、寬0.6~3.1 米。

北京大興四合莊唐墓考古發掘簡報

圖2 M1 平剖面圖

1.銅錢 2.瓷缽 3~5.陶罐 6.瓷碗

北京大興四合莊唐墓考古發掘簡報

圖3 M2 平剖面圖

墓道 平面呈梯形, 南窄北寬, 兩壁豎直,呈階梯狀,台階寬約0.3 米、高0.2 米。墓道南北長1.5 米、東西寬0.6~0.72 米,深1.2米,墓道盡頭與墓門交接處有一個寬2 米、長0.4 米的平台。

墓門 破壞嚴重,頂部無存,東西兩側底部和頂部采用立磚砌築, 中間三層采用兩丁夾一側砌築,墓門内殘存四層封門磚,呈“人”字形砌堵。

甬道 平面呈長方形,進深0.6 米,東西兩壁用青磚兩順一立砌築。

墓室 平面呈圓形,頂部坍塌,僅殘存四壁。南北長2.80 米, 東西寬3.06 米, 殘高0.94~1.14 米。墓室四壁用青磚兩順一立砌築,西南側墓壁上殘留一處影作衣架的下部,由底座、 立杆和橫杆組成, 長0.78 米, 殘高0.62 米。墓底未鋪磚,棺床位于墓室北側,呈“L”形(曲尺形),南北長2.4 米,東西寬2.72米,棺床上未鋪磚,南側外壁長1.88 米,順磚錯縫砌築,底部兩層平直,第三、四層分别呈階梯狀向上内縮0.06 米, 四層上砌築橢圓形壸門,壸門僅殘存一個,單個門内長0.16 米,高0.08 米,進深0.12 米,壸門上砌一層順磚,與棺床内填土齊平。西側外壁長1 米,下部順磚錯縫砌築四層,其上立磚斜砌一層,然後順砌一層與棺床内填土齊平。棺床上部殘留一具散亂人骨,頭西腳東,男性,40 歲左右。墓室内未發現随葬器物, 僅在墓室填土中發現部分器物殘片。

二、出土器物

1.陶器

陶罐 4 件。圓唇,短頸,鼓腹束腰,平底,可分為兩型。

A 型 3 件。标本M1:3,泥質灰陶,侈口,圓唇,短頸,斜肩,鼓腹,腹下部内收,平底,腹部内外有較明顯修胎遺留的淺弦紋。口徑9.4厘米,腹徑15 厘米,底徑7.6 厘米,通高15.6厘米。(圖4-2,圖7-1)

B 型 1 件。标本M1:7,泥質灰陶,直口微侈,厚圓唇,短頸,斜肩,鼓腹,腹下部内收,平底,腹與底之間有明顯内凹痕迹。口徑15.5厘米,腹徑26.3 厘米,底徑11.4 厘米,高28厘米。(圖4-1,圖7-2)

陶三足盆 1 件。标本M2:1,泥質灰陶,器身侈口圓唇,略呈橢圓形,弧腹向下内收,平底,口沿一側有一流,流兩側有“山”字形扁平狀對稱雙耳,今僅餘一耳,耳靠近流的一側略低,另一側稍高,整體向流傾斜。器底有扁平狀三足呈等邊三角形方位與器身連接配接。殘寬15.5 厘米,長14.2 厘米,高9 厘米,底徑4.8 厘米。(圖4-3,圖7-3)

2.瓷器

瓷碗 2 件。标本M1:2,圓唇,直口微外侈,鼓腹,腹部下内收,足心内凹。胎體紅色,較緻密,内壁及外壁上半部施青釉,釉面有冰裂紋。口徑9.4 厘米,底徑4 厘米,高4.4厘米。(圖4-4,圖7-5)标本M1:8,侈口,圓唇,弧腹向下内收,餅足,上窄下寬,平底。胎體灰白,較粗糙,内部及外壁上部施化妝土,化妝土外施白釉,外部有垂釉現象,釉色發青,釉面有冰裂紋。内底有兩處明顯支釘燒制痕迹。口徑13.2 厘米,底徑8 厘米,高4 厘米。(圖4-5,圖7-6)

北京大興四合莊唐墓考古發掘簡報

圖4 出土器物

1.B 型陶罐(M1:7) 2.A 型陶罐(M1:3) 3.陶三足盆(M2:1)4、5.瓷碗(M1:2、M1:8) 6.瓷缽(M1:6) 7.瓷罐(M2:2)

北京大興四合莊唐墓考古發掘簡報

圖5 銅錢拓片(M1:1)

北京大興四合莊唐墓考古發掘簡報

圖6 石硯(M2:3)

北京大興四合莊唐墓考古發掘簡報

圖7 出土器物

瓷缽 1 件。标本M1:6,直口微斂,方唇,唇面微内傾,鼓腹,腹部下内收,平底,底部有輪制痕迹。唇面中部有一凹槽,寬0.3 厘米,凹槽内填滿釉,凹槽兩側釉面較薄。内壁自口沿下1 厘米處内收0.2 厘米。胎體灰白,較緻密,内外壁上半部施化妝土。内壁及外壁上半部施釉,釉色青黃,有明顯垂釉現象,釉面有細小冰裂紋,内底有明顯支釘痕迹。口徑18.3 厘米,腹徑19 厘米,底徑5 厘米,高10.4 厘米。(圖4-6,圖7-7)

瓷罐 1 件。标本M2:2,胎體傾斜,侈口,尖唇,肩部略凹,鼓腹,腹部下内收,肩上左右兩側縱置圓圈狀立耳,耳寬2.43 厘米,高1.86 厘米。平底,足心微内凹,足心處有修胎後的圓圈痕迹。胎體紅色,較緻密,内壁及外壁施化妝土,外壁化妝土不及底,化妝土外施青釉,釉較薄,剝落嚴重。口徑11.7 厘米,腹徑19.5 厘米,底徑9.6 厘米,高15.3 厘米。(圖4-7,圖7-4)

3.銅器

銅錢 2 枚。标本M1:1-1:方孔圓錢,正面楷書“開元通寶”四字,對讀,字型較小,正面内外有郭,光背。錢徑2.51 厘米,穿徑0.66厘米, 外郭寬0.19 厘米, 郭厚0.19 厘米。(圖5-1)标本M1:1-2:方孔圓錢,正面楷書“開元通寶”四字,對讀,字型稍大,“通寶”二字部分筆畫與内外郭相連。正面内外有郭,光背。錢徑2.39 厘米,穿徑0.63 厘米,外郭寬0.19 厘米,郭厚0.13 厘米。(圖5-2)兩枚開元通寶“元”字第一橫較短,第二橫左挑;“寶”(寶)字下部“貝”的兩橫較短,不與兩邊相連;“通”字“辶”部前三筆不相連,呈三撇狀。

4.石器

石硯 1 件。标本M2:3,變質岩,表面顔色淺黃,硯心和硯的底部顔色淺紅,正面呈馬蹄形,直邊厚,弧邊薄,硯面平直,硯心中間呈鍋底狀内凹,斜壁上有一通透的孔,硯底部凹凸不平。通長15.2 厘米,寬12.8 厘米,厚3.5厘米,硯心厚2 厘米。(圖6,圖7-8)

三、結語

兩座墓葬整體破壞比較嚴重,M1 的出土器物大部分位于棺床上,M2 的器物均出土于墓葬填土中。M1 中出土了2 枚開元通寶,為該墓葬的年代判定提供了重要依據。M2 中未出土帶準确文字紀年的器物, 僅可從出土器物特征及墓葬形制來判斷其年代。

M1 中出土的陶罐M1:3 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80 号地出土的M8:2[1]168-170 形制接近,出土的白瓷碗M1:8 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X11 号地M37、69 号地中分别出土的白瓷碗M37:1[2]124、M3:2[1]201-203 器形接近,出土的瓷缽M1:6 與河北雞澤縣M4 出土的盂BM4:3[3]形制相似。河北雞澤縣M4 為紀年墓,墓主郭行卒于武周如意元年(公元692 年)[3]。M1 墓室平面呈弧邊方形, 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X11 号地M35[2]114-117、X10 号地M4[4]形制接近。結合M1 出土的2 枚開元通寶的文字特點,M1 的年代應屬唐代前期。

M2 中器物均出自墓室内填土,其中瓷罐M2:2 雙肩對置縱向立耳,在以往考古發掘出土的器物中比較少見, 器身與西安唐李倕墓出土的雙系白釉瓷罐M2:52 [5]、 河北雞澤縣M4 出土的深腹罐BM4:1[3]器形相近。M2 墓室平面呈圓形,與北京通州次渠M5[6],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X11 号地M36、M37[2]119-124 以及80号地M9[1]168-173 形制相似。這種圓形墓在唐代初年就已經在大陸北方地區盛行, 并且貫穿于整個唐代[7][8]。在墓室墓壁上還發現了殘留的影作衣架,就目前的考古發現,北京地區唐代仿木構墓葬出現的年代也比較早[9]。結合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特征綜合判斷,M2 的年代應為唐代前期至中期前段。

綜上所述,兩座墓葬位置相近,且年代接近,墓葬殘留高度和被破壞程度相似,初步判斷這兩座墓葬為一處不晚于唐中期的小型家族墓。

發掘:戢 征 劉風亮

執筆:戢 征 尹 達 劉風亮

繪圖:翟建峰 戢 征 馮小奇

攝影:戢 征

參考文獻:

[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亦莊考古發掘報告:2003~2005[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亦莊X11 号地考古發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雞澤縣唐代墓葬發掘簡報[J].文物春秋,2004(6):103-113.

[4]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亦莊X10 号地考古發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141-143.

[5]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唐李倕墓發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5(6):3-22.

[6]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通州次渠唐金墓發掘簡報[J].文物春秋,2015(1):46-54,80.

[7]齊東方.中國北方地區唐墓[C]//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大阪經濟法科大學.7~8 世紀東亞地區曆史與考古國際學術讨論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11.

[8]劉耀輝.試論北京地區唐墓[J].北京文博,1998(4):32-39.

[9]于璞.北京地區仿木構墓葬初論[J].北京文博文叢,2013(1):45-53.

原載《黃河·黃土·黃種人(華夏文明)》 202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