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雖然麻風病的發病率顯著下降,但預防仍不可大意!

麻風病的診斷與治療無論對于麻風流行病學、病人的治療還是畸殘預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以唯有及早診斷和正确治療麻風症,才可以避免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2013年黑龍江省七台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豔春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麻風病的診斷依據主要包括:感覺障礙;周圍神經粗大;皮損内檢查到麻風杆菌;組織病理學依據。隻要患者符合四項要點中的兩項就可以診斷為麻風病。

前兩項看起來很容易了解,我們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提到過。皮損内檢查到麻風杆菌主要指實驗室檢查:麻風杆菌檢查、麻風菌素試驗、麻風杆菌抗體的血清學檢測和其他試驗。

麻風杆菌檢查操作簡單,即在皮膚粘膜活動病變上取材,刮取病變處組織液,塗片,進行抗酸染色。當然不同類型的麻風症狀,其所呈現出來的檢查結果也是有所不同的。瘤型麻風杆菌量最多,界線類偏瘤型次之,中間界線類和界線類偏結核樣菌型量逐漸減少,結核樣型查菌陰性,未定類一般也呈陰性。

麻風菌素試驗是測定機體對麻風杆菌抵抗力的方法。它可以反映機體對麻風杆菌細胞免疫反應的強弱。試驗過程是在前臂屈側皮内注射粗制麻風菌素0.1ml,48小時後注射處有浸潤性紅斑,根據紅斑直徑判斷陽性程度,注射後21天觀察晚期反應,有無浸潤性結節及破潰。

雖然麻風病的發病率顯著下降,但預防仍不可大意!

“早期反應”反映機體對麻風杆菌敏感性,“晚期反應”則表示機體對麻風杆菌的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的能力。結核樣麻風晚期反應表現為強陽性,界線類偏結核樣型和未定類次之,而其他幾型的晚期反應均為陰性。

雖然麻風病的發病率顯著下降,但預防仍不可大意!

麻風杆菌抗體的血清學檢測主要包括熒光抗體吸收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放射免疫試驗等等。可以協助麻風杆菌的感染,特别是亞臨床感染。

在治療上,麻風病的治療與其他傳染性疾病的治療類似,都需要采取早期、及時、足量、足程、規則治療的原則。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患者的臨床表現得到了治愈,也一定要繼續給予鞏固治療,以免複發。

目前,麻風病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聯合治療、免疫療法、對合并症的治療、麻風反應的治療和鞏固治療。

聯合治療,顧名思義,即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用機制不同的有效化療藥物治療。一般必須包括強力殺菌藥利福平。

雖然麻風病的發病率顯著下降,但預防仍不可大意!

免疫療法是為了糾正麻風病人存在的免疫力缺陷,以加速死菌的消除,減少神經損傷和麻風反應的發生率,減少複發。比如,靜脈内注射周圍血淋巴細胞、靜脈内注射特異轉移因子、皮内注射滅活的麻風杆菌。

對合并症的治療主要包括針對四肢畸形和足底潰瘍的治療。比如已畸形者給予外科矯正術,潰瘍的清除死骨等等。

在針對麻風反應的治療上,除嚴重反應外,一般不必停用抗麻風藥。應及時治療,去除誘因。這裡的治療藥物主要包括皮質激素、環孢菌素A、雷公藤等等。

盡管麻風病發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但人們在消滅這一疾病的态度上仍然沒有一絲懈怠。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麻風,世界衛生組織還專門确立了“國際麻風日”(又稱“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時間為每年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這一節日的設立不僅僅是呼籲更多的人關注麻風病人,更是人們對早日消滅麻風病的一種期許。

參考文獻:

周豔春. 淺談麻風病的臨床治療分析[J]. 世界最新醫學資訊文摘, 2013, 13(27):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