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觀很少創作七律,這首詩卻含蓄委婉,更顯功底不凡

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歡登山臨水,既能領略山水之間的靈氣,也能愉悅心情、開闊視野。很多士大夫仕途受阻、人生艱難,心中時常感到愁悶與悲涼,而山林中卻顯得靜谧悠然,沒有塵世裡的争奪與傾軋,暫時可以排遣憂愁的情緒。

秦觀很少創作七律,這首詩卻含蓄委婉,更顯功底不凡

蘇轼就創作過很多山水田園詩篇,讓他在憂患相仍的年代裡變得恬淡。他的一些弟子雖然很羨慕先生随遇而安的心境,卻沒有幾人可以效仿。

比如秦觀就非常多愁善感,以至于在先生之前就離世,令東坡悲傷不已。不過人生悲歡離合都是正常,少遊有時也會顯得心旌蕩漾。

秦觀很少創作七律,這首詩卻含蓄委婉,更顯功底不凡

次韻子由題平山堂

北宋:秦觀

棟宇高開古寺間,盡數佳處入雕欄。

山浮海上青螺遠,天轉江南碧玉寬。

雨檻幽花滋淺淚,風卮清酒漲微瀾。

遊人若論登臨美,須作淮東第一觀。

秦觀很少創作七律,這首詩卻含蓄委婉,更顯功底不凡

秦觀很少創作七律,這首詩卻含蓄委婉,更顯功底不凡。秦觀是北宋著名婉約派詞人,也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蘇轼非常喜歡這位才華出衆的弟子,不僅積極提攜,而且還經常打趣他。秦觀與蘇轼兄弟倆的關系都很不錯,經常在一起飲酒賦詩、探讨學業和人生。

這首詩創作于元豐三年春天,是作者步蘇轍題平山堂詩原韻。蘇轍,字子由,曾經在山東、河南一帶為官,後來蘇轼被貶黃州,蘇轍也被貶筠州,他途經高郵時與秦觀相晤,二人還同遊揚州,于是便留下了一些唱和之作。

秦觀很少創作七律,這首詩卻含蓄委婉,更顯功底不凡

他們在揚州一帶遊訪,這裡風景秀麗,遊客也絡繹不絕。平山堂是大家熟悉的風景名勝,當年歐陽修在揚州擔任太守時修建。此處遙望江南諸山,是登臨眺遠的好去處。

首聯從大處着墨,描繪了一幅廣闊的景象,“棟宇高開古寺間,盡數佳處入雕欄。”作者站在高處,眼前的壯景盡收眼裡,不僅有雄偉的寺院,還有無數亭台樓閣,令人賞心悅目。“高開”二字,表現出立足點之高;然後又用“盡述佳處”總述,一筆宕開,卻為下文蓄勢。

秦觀很少創作七律,這首詩卻含蓄委婉,更顯功底不凡

接下來具體描繪出遠山和天空的迷人,“山浮海上青螺遠,天轉江南碧玉寬。”少遊放眼東南,遠處浩瀚缥缈的青山,如同點點螺影浮于海上;而轉視江南一望無際的碧色天空,又像美玉一般純潔。

數點遠山、一抹長天随着波光雲影,一直延伸到視線盡頭。詩人轉動一枝酣暢淋漓的彩筆,描繪出一幅幅精彩的自然圖畫,令人胸襟開闊、心情舒暢。

秦觀很少創作七律,這首詩卻含蓄委婉,更顯功底不凡

頸聯轉而抒寫令詩人陶醉的情景,“雨檻幽花滋淺淚,風卮清酒漲微瀾。”和風細雨之時,階前的幽花好像含着絲絲清淚;清風拂過宴席的刹那,杯中的清酒,也仿佛泛起了微微波瀾。詩人用語含蓄,卻表達了複雜的情感,也許是淡淡的愁怨,也許是淺淺的喜悅。

“淺淚、微瀾”,非常精準地刻畫出微雨和風的場景,栩栩如生,又似乎可以感受到一點料峭寒意,也寫活了幽花與清酒。這一切都是因為詩人對平山堂的天機妙趣細加領略,有感而發。

秦觀很少創作七律,這首詩卻含蓄委婉,更顯功底不凡

面對盎然生機、奇景妙義,少遊心旌蕩漾、豪情萬丈,尾聯也表達出留戀之情,“遊人若論登臨美,須作淮東第一觀。”詩人開心地說,平山堂的登臨之美不可言喻,就算在整個淮東地區,也是首屈一指。

淮東,指宋代的淮南東路,計有38個縣地,治所即在揚州。詩人遊曆衆多,卻感到揚州的風景最為出色。其實少遊之是以有如此雅興,一方面是因為當時他還未身處逆境,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蘇轍作陪,讓他難得盡興。

秦觀很少創作七律,這首詩卻含蓄委婉,更顯功底不凡

縱覽秦觀的這首七律,刻畫委婉、描繪逼真,作者采用遠近交替、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展現出登臨平山堂觀賞的景象,令人如臨其境,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喜悅和自豪感。

作者用詞精準,用生動的詞彙描繪了高樓畫棟、名刹古寺,還有青山綠樹、細雨微風。比如“山浮、天轉,滋淺淚、漲微瀾”等,都是經過精心煉字;而最後的“若論、須 作”等虛詞也流轉自然,彰顯了詩人深厚的詩詞功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