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隻此青綠》中舞者的發型是什麼髻?古典發髻中能找到同款嗎?

《隻此青綠》中舞者的發型是什麼髻?古典發髻中能找到同款嗎?

《隻此青綠》表演畫面截圖

2022年央視春晚最火的節目,非《隻此青綠》莫屬。《隻此青綠》中舞者青衣高髻,眉眼流轉,長袖抖甩,動靜相宜,配上青山綠水的國畫,令觀者有時空交錯之感,網友說“美哭了”,又說“直接從文化自信走向了文化膨脹”,有人開始挖掘舞蹈的創作靈感和幕後故事,如:十八歲的北宋天才畫家王希孟是誰,《千裡江山圖》對應的實景在哪兒,“青綠腰”是如何練成的……不僅線上引發一波“青綠腰”挑戰賽,線下演出也是一票難求。《隻此青綠》對我而言,印象最深的卻是舞者的高髻,如果舞者們頭頂沒有了端莊的高髻,整個舞蹈仿佛也就頓失“高端”,不那麼“進階”了。

《隻此青綠》中的高髻叫什麼髻?有何來曆?

根據春晚官方釋出的《創作筆記》,其中編導解釋,《隻此青綠》的創作靈感來自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春晚上表演的片段則是來源對青綠設色山水的想象。他們從《千裡江山圖》中抽離出青綠兩色,以具象的女性群體,通過群舞表現青綠色群山層巒疊嶂的意象。基于此,舞者的妝容吸取了宋代妝容的一些特質,《千裡江山圖》本來就是宋代畫作,同時創作方也承認,他們還吸收融合了其他古典妝容,其中眉型叫遠山眉,發髻叫高峰髻。

《隻此青綠》中舞者的發型是什麼髻?古典發髻中能找到同款嗎?

《隻此青綠》現場畫面截圖

遠山眉,古已有之,以卓文君和趙合德為代表。《西京雜記》(有傳西漢劉歆著,也有傳是東晉葛洪著)記載:“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趙飛燕外傳》(作者挂名為漢代伶玄)記載,趙飛燕妹妹趙合德“為卷發,号新髻;為薄眉,号遠山黛”。《隻此青綠》中舞者的“遠山眉”此處不多說,“高峰髻”在古典妝容中則查無實據,無所依歸。考慮到舞蹈靈感來自《千裡江山圖》,舞者們表現的是層巒疊嶂的群山,眉型、發型自然要與山峰意象沾邊,是以有“遠山眉”“高峰髻”,“遠山眉”考古有據,“高峰髻”則算是創作者原創。

在古典發髻中能找到相似同款發型嗎?

“高峰髻”雖然不是出自古典,但是在古典發髻中也能找到相似發型。

髻,同 、紒,古通用結,髻字是後來出現的,發髻相當于結發,頭發打結,盤于頭頂或梳于腦後,形狀各異。

遠古原始時期,人們普遍披頭散發,大陸結發的曆史很悠久,在河姆渡文化時期了就有了固定發髻或冠帽的笄,從婦好墓出土的玉俑可見,商代男女已經結發,有的結成發辮,有的盤髻頭頂。《周禮》中有笄禮,男女大概在十五歲及笄束發,女子可以許嫁,男子可以遊學。

從秦代開始,皇帝以诏書形式制定後宮發型标準,宮廷貴婦引領時尚,随着封建王朝生活水準上升,發髻品類愈加繁多。《中華古今注》記載,“始皇诏後梳淩雲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參鸾髻。”又《妝台記》稱,“始皇宮中悉好神仙之術,乃梳神仙髻”。

《隻此青綠》中舞者的發型是什麼髻?古典發髻中能找到同款嗎?

漢代女性發式。圖檔來自成都博物館雲想衣裳展

漢代女子流行垂髻和高髻(峨髻)。一般貴婦尚高髻,平民好低髻。漢代的垂髻主要是在頭發末端結發,垂于背後。勞動婦女一般隻用巾子裹紮,頭上簪花或插少量首飾。皇帝定的“國标”多為高髻,《中華古今注》記載,“至漢高祖,又令宮人梳奉聖髻”,“武帝又令梳十二鬓髻”。《妝台記》記載,“(武帝)時王母下降,從者皆飛仙髻、九環髻”。漢成帝婕妤趙合德“為卷發,号新髻”。“漢明帝令宮人梳百合分髾髻、同心髻”,“靈帝又令梳瑤台髻”。隐士梁鴻之妻醜女孟光好梳“椎髻”,随意挽成椎形,比較簡單。大将軍梁冀妻孫壽創“堕馬髻”,将發髻偏垂在頭一側,引發京都婦女效仿。

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武帝令宮人梳反绾髻,又梳百花髻,魏文帝甄後梳妝時見一綠蛇,以盤蛇為靈感,創“靈蛇髻”,曹魏宮中還流行驚鹄髻。晉代有芙蓉髻、盤桓髻。北魏流行十字髻和螺髻(螺髻豎直盤桓于頭頂,應是受佛頭頂上肉髻影響)。南朝宋文帝時,有民間婦人梳飛天髻。梁武帝時诏令宮人梳回心髻、歸真髻,陳宮中有梳随雲髻。

隋代宮中梳九真髻、八鬟髻、翻荷髻、坐愁髻、側髻、淩虛髻、祥雲髻、朝雲近香髻等。

《隻此青綠》中舞者的發型是什麼髻?古典發髻中能找到同款嗎?

唐代女性發式。圖檔來自成都博物館雲想衣裳展

到唐代,唐人段成式、宇文士及分别寫成研究發髻的專著《髻鬟品》《妝台記》,收錄發髻品類百餘種。唐高祖武德年間,宮中流行半翻髻、反绾髻、樂遊髻,玄宗開元時期,梳雙鬟望仙髻、回鹘髻,楊貴妃常戴假鬓,又作愁來髻,德宗貞元年間,梳歸順髻、鬧掃妝髻。唐末流行抛家髻,由“墜馬髻”(堕馬髻)演變而來的“倭墜髻”,在唐五代時期也非常流行。

宋明時漢族女子流行發髻有朝天髻、同心髻、懶梳髻、狄髻、牡丹頭、挑心髻、松鬓扁髻等,此外還有布包(包髻)、紮頭等簡樸發型。

初唐流行的半翻髻或是高峰髻原型

上面大緻簡要介紹了曆代流行發髻,其中流行于唐初的半翻髻(也稱單刀半翻髻,或單刀髻)和《隻此青綠》中的高峰髻最為相似。

《隻此青綠》中舞者的發型是什麼髻?古典發髻中能找到同款嗎?

唐太宗女兒新城長公主墓壁畫

《隻此青綠》中舞者的發型是什麼髻?古典發髻中能找到同款嗎?

武則天孫女永泰公主墓壁畫

半翻髻屬于反绾式梳編法,是在梳頭時由下至上,至頭頂而向外翻轉,形似翻轉的荷葉,是由隋代翻荷髻演變而來,流行于初唐時期。段成式《髻鬟品》記載“高祖宮中有半翻髻”,宇文士及《妝台記》稱“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從出土女俑、陵墓壁畫可見,從唐高祖至武周朝,半翻髻都十分流行。唐太宗女兒新城長公主墓壁畫中,半翻髻仕女很多,武則天孫女永泰公主墓壁畫中,也有梳半翻髻仕女,此外還有單螺髻、雙螺髻(也有研究者稱是驚鹄髻)等。

《隻此青綠》中舞者的發型是什麼髻?古典發髻中能找到同款嗎?

唐三彩梳半翻髻女俑

《隻此青綠》中舞者的發型是什麼髻?古典發髻中能找到同款嗎?

還有出土的唐三彩女俑,也有不少梳半翻髻的仕女。

和《隻此青綠》中的高峰髻一樣,半翻髻可能也是假髻,畢竟不是發量驚人,是不可能梳成這類高髻的。今之假發,古稱副(副貳、副笄)、編(通辮),漢稱假髻,因髻﹑紒﹑結通用,也稱假紒或假結。晉流行蔽髻,唐盛行義髻,明稱鬏髻,清代滿族婦女頭頂的兩把頭、旗頭摻假嚴重,其實也是假髻。《新唐書》載:楊貴妃常以假髻為首飾,而好服黃裙,近服妖也,時人為之語曰:“義髻抛河裡,黃裙逐水流。”天寶末年這首童謠以被抛棄的假發、黃裙,預示了楊貴妃的凄慘結局。

封面新聞記者 文康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