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開春大年初一,剛巧是比利時華僑鄭冬靜的休息日。她早早和閨蜜們約好:大年初一,大家要一起隆重慶祝這個中國傳統節日。“雖然我們住得很近,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大家再也沒有聚過了。”冬靜十分期待這次的相聚,而且她們約定,聚會當天要穿中式服裝,吃火鍋。
當天一大早,冬靜去中國食材超市采購了火鍋食材,兩個女兒穿上了之前從國内網購的旗袍、漢服,而她自己也一身漢服裝扮。相聚的地點,定在其中一位閨蜜家,比利時安特衛普省(市)的一個村子裡,距離冬靜家不到1000米。聚會的4組家庭,其中三組是中、比混合家庭。

“雖然在海外生活多年,但我們小時候是在國内長大的,對中國有很深的感情,尤其是一到中國傳統節日,就覺得應該來點儀式感。”冬靜是一位“80後”,2004年之前,她一直生活在溫州瑞安馬嶼鎮。之後,她移民荷蘭,前年又移居比利時。這18年的時間裡,她完成了結婚生子等人生大事,事業逐漸穩定,也慢慢适應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唯一不變的是,一到中國傳統節日,她就化身“巧廚娘”:清明節,“變”出清明馍糍;端午節,“變”出粽子;中秋節,“變”出月餅;春節前,她還能搗騰出年糕來。這些國内“80後”女生大部分都不會做的傳統小吃,冬靜卻熟練掌握制作技藝。
“因為惦記兒時記憶中的美食,是以我不停地研究,做出了很多小時候的味道。”鄭冬靜說,她做的每一道中國傳統食物,都是對童年時光的懷念,是對家鄉的眷戀。然而國外食材有限,她常常得自己想辦法用替代品反複試驗,才能做出記憶中的味道。去年聖誕節,她用自己做的炒米糖作為聖誕禮物送給鄰居,深受他們的喜歡。
不僅是為了“解饞”,冬靜更希望通過美食或服飾等,讓自己的兩個女兒可以從小接觸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覺中國傳統文化的美。“老一輩移民是為了賺錢,沒有時間顧及孩子,那些孩子在純西方教育下,對中國缺乏認識、了解。我們這一輩條件好了,不能讓我們的孩子也那樣。”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