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過年,離不開年俗,離不開文化,于詩情畫意、翰墨飄香中送出暖暖的祝福,書香、花香中另有深深寓意,加上紅紅的燈籠、喜慶的鑼鼓,傳統而活潑 ,韻味悠長。

大年初一調大頭
尚村是我的血地,在高塍鎮東南角街邊,現在成了尚佳花園,老村隻留下一塊舊址的石碑,石碑的位置正是我家老屋後門外的池塘邊。
中國人過年就是過春節,農曆十二月初八吃了臘八粥,大人們就開始忙過年。忙活了一年的收成要算一算,所做的活計虧赢得碼一碼,該收的賬要收一收,欠人的債要還錢;不管窮富,過年都要祭祖,要招待來拜年的親戚朋友,多少總要采辦些年貨。忙了一年,過年就是要犒勞犒勞自己和家人,歇一歇,玩一玩,吃好的,穿新的,玩開心的。
我們村過年有一個非常令人喜愛的傳統文化活動——大年初一調大頭。看調大頭是我們村男女老少最開心的一件事。每年大年初一早晨,吃了糯米團子,給長輩們拜完年,村裡的鑼鼓隊就聚集起來敲響了十番鑼鼓。
十番鑼鼓是調大頭的開場,既是表演,又是招徕觀衆。鑼鼓一響,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穿着新鞋新衣戴着新帽子聚到場園上。
記憶中,我們村的十番鑼鼓棒極了,我至今還沒欣賞到比它更讓我激情澎湃的鑼鼓。我們村的鑼鼓隊非同一般,鼓有闆鼓、堂鼓、大鼓三隻,鼓手是鑼鼓隊的指揮,其他鑼、鏟等響器都要随他的節奏表演。除了鼓手是一人敲三鼓之外,其餘每種響器至少是兩個人,鑼鼓隊少則十五人,多則十七八人。
鑼鼓開場是由鼓手先用鼓錘在闆鼓的邊上“嗒嗒”敲兩下,接着所有響器同時開始,開場的旋律是:嗒!哐!哐個隆咚哐個隆咚嗆咚嗆!……氣勢雄壯磅礴,旋律激越高亢。雖然十番鑼鼓的總譜我記不住了,但我知道這套鑼鼓旋律不隻雄壯高亢,中間還穿插許多輕松委婉的旋律,有時其它響器停止,隻用小堂鑼、小鏟和咣鑼在闆鼓的節奏下敲出“當當嘁當嘁當哐,當當嘁當嘁當哐”,有時隻用小鏟等敲出“噌哧當哧噌哧當哧,噌噌噌,當當當,噌噌噌,當當當”,還有一呼百應式的獨領與衆合這種舒暢歡快的過渡旋律。十番鑼鼓敲下來,差不多要一個小時左右。我們村的老輩把這套鑼鼓當成傳統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我是十三四歲時作為新一代接班人被吸收到鑼鼓隊接受訓練的。
十番鑼鼓敲過一番,全村人差不多都聚到了場園,待鑼鼓敲完便上演調大頭。
調大頭,實際是一個耍大頭的滑稽遊戲節目。表演者有兩個人。一個扮演大頭和尚,頭上套一個笆鬥大的彌勒佛形象大頭,身穿袈裟,手執一柄用白馬鬃做的拂塵。大頭和尚的形象是身高體胖,行動遲笨。另一個扮演機靈鬼,短衣輕裝,道具是一把扇子。這個角色難度很大,不隻體态動作要靈巧機智,還必須會翻空心跟鬥。
這個遊戲節目的大體情節是大頭和尚晨起,朝東方問安,然後伸了個懶腰,人胖笨,内功卻很好,腰軟到向後仰成弓的樣子,身子不歪不倒。機靈鬼靠輕功旋轉到大頭和尚身後,拿扇子輕輕往他頭上敲一下。大頭和尚遲笨地轉過身來找敲他的人,機靈鬼早一連串跟鬥躲到他的身後。大頭和尚始終看不到機靈鬼,弄不清是誰敲他的頭。直到最後,機靈鬼又用扇子敲大頭和尚,大頭和尚欲轉身卻故意沒轉身,機靈鬼照舊一連串跟鬥想躲到大頭和尚身後,卻被大頭和尚逮個正着。
這個遊戲節目不光喜慶好玩,而且扮演者的真功夫讓看的人情不自禁鼓掌喝彩。我記得大概是一九六四年,江蘇省群衆藝術館有兩位專業人員專程來到我們村,了解學習調大頭這個民間藝術節目,要作為民間藝術傳統節目保留起來。這個遊戲現在已經失傳,但它足以讓我們看到先輩們對中華文化藝術的追求與創造。

詩意盎然迎新年
中國是詩的國度,一部《詩經》經久不衰流傳至今。而在宜興,從古至今的詩人、詩作也是層出不窮。
春節将至,與詩歌有關的一些迎春活動也陸續展開。雖然因防疫原因活動變得小型以及以線上為主,但也不影響宜興詩人的創作熱情。
前幾日,我便作為兩家文藝團體的會員,見證了詩歌迎春的暖意。
第一項活動,新穎活潑,詩意盎然,是由市作協主辦、市作協詩歌全委會與《雲遊宜興》雜志社承辦的“ ‘詩驿站’文化旅遊沙龍迎春朗誦會 ”,參與者是市作協詩歌專委會的部分代表。
一首首原創詩歌,一聲聲深情朗誦。詩以言志。在場詩人有中國作協會員和江蘇省作協會員,此次交流朗誦的詩歌均為他們的新作,以贊美祖國與宜興城市風光為主,并有一定的時代性,如王建平的《生機勃勃最宜興》和邢娟的《美麗在杜鵑花開的地方》。另有褚文欣的《等到疫情過後》,楊陽的《 加油 宜興》。
詩友黃韶東是一名警察,聽到抗疫詩歌十分感慨。他回憶起去年元旦,他和同僚一起,接受指派前往無錫助力抗疫的經曆。抗疫詩歌,也讓人聯想到更多像醫生、護士、社群工作者等抗疫戰士的辛苦付出。正因為有他們,我們的生活才平安幸福 。
詩友邢娟欣喜地說,一首詩,一群人,一輩子,願和大夥一起行進在寫詩的路上。
詩友們還欣喜地拿到了兩本刊物,《詩遊宜興》和《雲遊宜興》。這兩本刊物的主編陶都風說,辭舊迎新之際,大家以文會友,以詩迎春,貼近時代,主題鮮明。市作協主席戴軍則真誠祝福大家寫出更多緊貼時代與人民的高雅作品。
第二項活動,是市荊溪詩社副社長朱迅發起的寫對聯活動。那天,朱迅在詩社微信群發起征集宜城街道和平社群茶西新村文化牆的五副對聯後不久,群裡的詩人們熱情創作,幾十副對聯很快寫出,而且都緊扣家庭和睦、鄰裡互助等主題,如“和韻家園茶西地,祥光紫氣豔陽天 ”“平和立德門風好,勤儉持家世澤長”等。詩社秘書長湘君當天就寫了三首。一直以來,詩社原創采風很活躍,去年便編有詩集多本,很多會員曾在全國性詩刊上發表作品并獲獎。
和平社群黨總支書記儲慧說,能這麼快征集到詩社資深詩友的春聯,很激動。當初,她和朱迅設想,在茶西新村裡用原創春聯營造的文化牆形式,為居民們營造一個和諧之家。居民們每當回家,就可以看到這些春聯,就能感受到親切溫暖,多好!是啊,這是詩友們用智慧與熱情獻給居民們的新春禮物。
一首首宜興本土詩人創作的詩歌,帶着陽羨茶香,帶着杜鵑花香,為即将到來的新春,增加了濃郁的溫情。

竹篾裡的傳承
老宅裡,一把竹刀和一塊串着繩子的皮墊,如珍寶般被我們收藏着。每逢過年,父親帶着我們回老宅,祭祀祖先,吃團圓飯。飯後,父親總會拿出那把刻滿了歲月痕迹的竹刀和那塊串着繩子的皮墊,為我的女兒做一盞燈籠。父親說,這是我們家的傳家寶,珍貴着呢!
父親拿着竹刀,把皮墊墊在腿上,将竹子劈成一條一條的竹篾,再把竹篾劈出竹絲,削平,削光滑,放在水桶裡稍稍浸潤,便開始做燈籠。
父親的手藝是精湛的,竹篾在父親的手中仿佛有了靈性,一會兒的工夫,燈籠的架構便逐漸成形。
老宅昏黃的燈光下,父親聚精會神地編燈籠,我默默看着父親,歲月不饒人,他滿頭青絲中有了白發,卻絲毫不減對這門手藝的娴熟。燈籠的架構編織好,父親開始糊紙,他總是選擇正紅色,說正紅色喜慶、好看。糊好紙,便在燈籠裡點上蠟燭,火苗跳躍,把紙映照得通紅。我女兒開心地接過燈籠,喜悅滿溢在臉上。
曾幾何時,這把竹刀和這塊串着繩子的皮墊,是我們家活命的家什。我的爺爺是抗美援朝志願軍,在父親很小的時候,爺爺就因為哮喘喪失了勞動能力,奶奶目不識丁,手又略有殘疾。那個時候家裡窮,父親年輕時就學會用竹子編籃子、編雞籠,到過年的時候就編燈籠,來補貼家用。奶奶用扁擔挑着一大擔子雞籠走街串巷叫賣。後來,父親創業,生活有了改善,可他沒有忘本,捐資助學,扶弱幫困,竭盡所能。
生活富足,父親仍不忘每年給我的女兒做燈籠,給她講述那段往事。“外公外公,我也要做燈籠。”女兒撒嬌地央求着。“好,外公教你做。”父親笑着滿口答應,開始教女兒劈竹子。竹刀在女兒手中仿佛變得笨拙,絲毫使不起勁來,女兒急得滿臉通紅,父親笑着說:“孩子,不着急,慢慢來,看外公給你示範。”
慢慢的,女兒也劈得像模像樣了。竹篾、竹絲準備齊全,父親開始教女兒編燈籠。祖孫兩人,一個認真學,一個專注教,我看着這溫馨的畫面,眼睛竟濕潤了。曾經一貧如洗的家,父親和奶奶就靠着這編竹藝的手藝,養活了一家人。他們把吃苦耐勞、堅韌不屈的精神編進了竹籃裡,編進了雞籠和燈籠裡,編進了孫家子孫的血脈裡。
糊完燈籠紙,女兒說還要在燈籠上寫字,我們都好奇她會寫什麼字。“如果信念有顔色,那一定是中國紅!”女兒專注地寫完了這幾個字。多麼懂事的孩子!這份中國紅,一定會世代傳承下去,燈籠裡的火苗,此刻也分外明亮了。
竹篾裡的中國年,深深中國情。
話題互動
跟着書本去旅行
張曉晴
51歲,教師
以前,我每到寒假和過年,就籌劃着到哪兒去旅行,現在因為疫情防控的需要,過年放假不友善出去旅遊了。我想,不如找幾本跟旅遊有關的書來讀,随着美文賞美景、随着美文了解相關故事也是極好的。
圖書館是一個讀書的絕佳去處。在圖書館裡,有浩如煙海的圖書可以選擇,有潛心看書的讀友可以為伴。過年放假了,人們暫時放下了工作,愛讀書的人來到這裡,挑選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靜靜地坐在書桌邊讀起來,何嘗不是給自己的心靈放個假呢?
《南京深處誰家院》是我最近讀過的很有故事性和煙火氣的一本書。它的作者網名為“南京老克”,整本書都是圍繞着南京各個景點來寫的,其中有的景點一般人可能聽都沒有聽說過。他還有一本書是《暮光尋舊夢》,北到哈爾濱,南到鼓浪嶼,全國各地在作者眼中有趣的景緻、故事,一一展現在讀者的眼前。
在圖書館看書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在借書處,我碰到了一個學生和他的父母,他們也在排隊借書,所借的書裡有一套《論語》。學生的父親說,《論語》中有很多至理名言,正好過年放假在家,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親子共讀這套書。該有多少我們喜歡的書啊!這真的可以讓這個春節充滿歡愉了。
“對聯迷”吳老兄
盧儉幸
66歲,退休教師
去年春節前,吳淦華老兄到我辦公室來做客,并贈上一本周夢江選編的《宜興古今對聯大觀》,我信手翻閱後,發現其中有吳老兄創作的對聯十多副,便笑着對他說:“你真不愧是個‘對聯迷’!”
吳老兄說道,早在1995年,《宜興日報》刊登了他第一次創作的地名對聯,同僚們争相傳閱并道賀。從此,吳老兄便迷上了對聯創作,成為了朋友和同僚心中的“對聯迷”。
曾經,在龍背山森林公園征聯活動中,吳老兄創作了一副對聯“文人荟萃文峰塔,英才濟濟千古頌;龍鳳呈祥龍背山,綠葉蔥蔥萬木春”。他将對聯内容寄給祖籍閘口的海外知名鄉賢邵品剛,邵品剛揮毫寫下這副對聯,并寄給了吳老兄,真是桑梓情深。
而去年春節前幾天,吳老兄拿出一件“陽羨人慕人羨,宜興常旺常興”對聯書法作品的印刷品告訴我,這也是他創作的家鄉地名聯作品。當時,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程偉還特意潑墨書就了這副對聯,贈予了吳老兄。
花城新年花語
黃超鵬
39歲,自由撰稿人
我的家鄉在花城廣州 。衆所周知,廣州四季如春,鮮花處處。一到春節,更是家家戶戶有花香。廣州人的擺花,講究一個熱鬧,一個喜慶,一個花團錦簇,一個鮮活精彩。
春節的花,别有一番吉祥寓意。每年過年前,我跟妻子都會跑趟花卉市場,今年因為疫情影響,沒跑去湊熱鬧,但在小區外面路邊的花卉擺賣點仍可以買到鮮豔靓麗的鮮花。擺桃花是廣州人特有的年俗之一,紅色的桃花,灼灼盛放。紅桃在廣州話中諧音為“宏圖”,寓意來年主人家事業大展宏圖,紅火興旺。
還有一種廣州人愛插的年花叫銀柳。銀柳是最耐插的年花,就算不加水,幹插在瓶中,都可以擺上一年,欣賞夠一年。
除此之外,廣州人過年還愛擺菊花、蘭花、水仙、百合,愛慕三者品格高尚、冰清玉潔,有君子之風。最特别的一種年花,是由生菜、蔥、芹菜、蒜苗種在一起的年花組盆。生菜諧音“生财有道”,蔥當然是“聰明伶俐”,芹菜寓意“勤奮上進”,蒜則是“會算數會過日子”。
不一樣的年花,代表着的卻是同一種希望與心情。新年新氣象,就讓一盆美麗的年花、一句美好的花語,來開啟我們新一年的新生活吧!
内容來自《宜興日報》陽羨版面
制作:楊潔
宜興市融媒體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