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们的年韵味悠长

我们的年韵味悠长

中国人过年,离不开年俗,离不开文化,于诗情画意、翰墨飘香中送出暖暖的祝福,书香、花香中另有深深寓意,加上红红的灯笼、喜庆的锣鼓,传统而活泼 ,韵味悠长。

我们的年韵味悠长

大年初一调大头

尚村是我的血地,在高塍镇东南角街边,现在成了尚佳花园,老村只留下一块旧址的石碑,石碑的位置正是我家老屋后门外的池塘边。

中国人过年就是过春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吃了腊八粥,大人们就开始忙过年。忙活了一年的收成要算一算,所做的活计亏赢得码一码,该收的账要收一收,欠人的债要还钱;不管穷富,过年都要祭祖,要招待来拜年的亲戚朋友,多少总要采办些年货。忙了一年,过年就是要犒劳犒劳自己和家人,歇一歇,玩一玩,吃好的,穿新的,玩开心的。

我们村过年有一个非常令人喜爱的传统文化活动——大年初一调大头。看调大头是我们村男女老少最开心的一件事。每年大年初一早晨,吃了糯米团子,给长辈们拜完年,村里的锣鼓队就聚集起来敲响了十番锣鼓。

我们的年韵味悠长

十番锣鼓是调大头的开场,既是表演,又是招徕观众。锣鼓一响,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穿着新鞋新衣戴着新帽子聚到场园上。

记忆中,我们村的十番锣鼓棒极了,我至今还没欣赏到比它更让我激情澎湃的锣鼓。我们村的锣鼓队非同一般,鼓有板鼓、堂鼓、大鼓三只,鼓手是锣鼓队的指挥,其他锣、铲等响器都要随他的节奏表演。除了鼓手是一人敲三鼓之外,其余每种响器至少是两个人,锣鼓队少则十五人,多则十七八人。

我们的年韵味悠长

锣鼓开场是由鼓手先用鼓锤在板鼓的边上“嗒嗒”敲两下,接着所有响器同时开始,开场的旋律是:嗒!哐!哐个隆咚哐个隆咚呛咚呛!……气势雄壮磅礴,旋律激越高亢。虽然十番锣鼓的总谱我记不住了,但我知道这套锣鼓旋律不只雄壮高亢,中间还穿插许多轻松委婉的旋律,有时其它响器停止,只用小堂锣、小铲和咣锣在板鼓的节奏下敲出“当当嘁当嘁当哐,当当嘁当嘁当哐”,有时只用小铲等敲出“噌哧当哧噌哧当哧,噌噌噌,当当当,噌噌噌,当当当”,还有一呼百应式的独领与众合这种舒畅欢快的过渡旋律。十番锣鼓敲下来,差不多要一个小时左右。我们村的老辈把这套锣鼓当成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我是十三四岁时作为新一代接班人被吸收到锣鼓队接受训练的。

十番锣鼓敲过一番,全村人差不多都聚到了场园,待锣鼓敲完便上演调大头。

调大头,实际是一个耍大头的滑稽游戏节目。表演者有两个人。一个扮演大头和尚,头上套一个笆斗大的弥勒佛形象大头,身穿袈裟,手执一柄用白马鬃做的拂尘。大头和尚的形象是身高体胖,行动迟笨。另一个扮演机灵鬼,短衣轻装,道具是一把扇子。这个角色难度很大,不只体态动作要灵巧机智,还必须会翻空心跟斗。

这个游戏节目的大体情节是大头和尚晨起,朝东方问安,然后伸了个懒腰,人胖笨,内功却很好,腰软到向后仰成弓的样子,身子不歪不倒。机灵鬼靠轻功旋转到大头和尚身后,拿扇子轻轻往他头上敲一下。大头和尚迟笨地转过身来找敲他的人,机灵鬼早一连串跟斗躲到他的身后。大头和尚始终看不到机灵鬼,弄不清是谁敲他的头。直到最后,机灵鬼又用扇子敲大头和尚,大头和尚欲转身却故意没转身,机灵鬼照旧一连串跟斗想躲到大头和尚身后,却被大头和尚逮个正着。

这个游戏节目不光喜庆好玩,而且扮演者的真功夫让看的人情不自禁鼓掌喝彩。我记得大概是一九六四年,江苏省群众艺术馆有两位专业人员专程来到我们村,了解学习调大头这个民间艺术节目,要作为民间艺术传统节目保留起来。这个游戏现在已经失传,但它足以让我们看到先辈们对中华文化艺术的追求与创造。

我们的年韵味悠长

诗意盎然迎新年

中国是诗的国度,一部《诗经》经久不衰流传至今。而在宜兴,从古至今的诗人、诗作也是层出不穷。

我们的年韵味悠长

春节将至,与诗歌有关的一些迎春活动也陆续展开。虽然因防疫原因活动变得小型以及以线上为主,但也不影响宜兴诗人的创作热情。

前几日,我便作为两家文艺团体的会员,见证了诗歌迎春的暖意。

第一项活动,新颖活泼,诗意盎然,是由市作协主办、市作协诗歌全委会与《云游宜兴》杂志社承办的“ ‘诗驿站’文化旅游沙龙迎春朗诵会 ”,参与者是市作协诗歌专委会的部分代表。

一首首原创诗歌,一声声深情朗诵。诗以言志。在场诗人有中国作协会员和江苏省作协会员,此次交流朗诵的诗歌均为他们的新作,以赞美祖国与宜兴城市风光为主,并有一定的时代性,如王建平的《生机勃勃最宜兴》和邢娟的《美丽在杜鹃花开的地方》。另有褚文欣的《等到疫情过后》,杨阳的《 加油 宜兴》。

诗友黄韶东是一名警察,听到抗疫诗歌十分感慨。他回忆起去年元旦,他和同事一起,接受指派前往无锡助力抗疫的经历。抗疫诗歌,也让人联想到更多像医生、护士、社区工作者等抗疫战士的辛苦付出。正因为有他们,我们的生活才平安幸福 。

诗友邢娟欣喜地说,一首诗,一群人,一辈子,愿和大伙一起行进在写诗的路上。

诗友们还欣喜地拿到了两本刊物,《诗游宜兴》和《云游宜兴》。这两本刊物的主编陶都风说,辞旧迎新之际,大家以文会友,以诗迎春,贴近时代,主题鲜明。市作协主席戴军则真诚祝福大家写出更多紧贴时代与人民的高雅作品。

第二项活动,是市荆溪诗社副社长朱迅发起的写对联活动。那天,朱迅在诗社微信群发起征集宜城街道和平社区茶西新村文化墙的五副对联后不久,群里的诗人们热情创作,几十副对联很快写出,而且都紧扣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等主题,如“和韵家园茶西地,祥光紫气艳阳天 ”“平和立德门风好,勤俭持家世泽长”等。诗社秘书长湘君当天就写了三首。一直以来,诗社原创采风很活跃,去年便编有诗集多本,很多会员曾在全国性诗刊上发表作品并获奖。

和平社区党总支书记储慧说,能这么快征集到诗社资深诗友的春联,很激动。当初,她和朱迅设想,在茶西新村里用原创春联营造的文化墙形式,为居民们营造一个和谐之家。居民们每当回家,就可以看到这些春联,就能感受到亲切温暖,多好!是啊,这是诗友们用智慧与热情献给居民们的新春礼物。

一首首宜兴本土诗人创作的诗歌,带着阳羡茶香,带着杜鹃花香,为即将到来的新春,增加了浓郁的温情。

我们的年韵味悠长

竹篾里的传承

老宅里,一把竹刀和一块串着绳子的皮垫,如珍宝般被我们收藏着。每逢过年,父亲带着我们回老宅,祭祀祖先,吃团圆饭。饭后,父亲总会拿出那把刻满了岁月痕迹的竹刀和那块串着绳子的皮垫,为我的女儿做一盏灯笼。父亲说,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珍贵着呢!

我们的年韵味悠长

父亲拿着竹刀,把皮垫垫在腿上,将竹子劈成一条一条的竹篾,再把竹篾劈出竹丝,削平,削光滑,放在水桶里稍稍浸润,便开始做灯笼。

父亲的手艺是精湛的,竹篾在父亲的手中仿佛有了灵性,一会儿的工夫,灯笼的框架便逐渐成形。

老宅昏黄的灯光下,父亲聚精会神地编灯笼,我默默看着父亲,岁月不饶人,他满头青丝中有了白发,却丝毫不减对这门手艺的娴熟。灯笼的框架编织好,父亲开始糊纸,他总是选择正红色,说正红色喜庆、好看。糊好纸,便在灯笼里点上蜡烛,火苗跳跃,把纸映照得通红。我女儿开心地接过灯笼,喜悦满溢在脸上。

曾几何时,这把竹刀和这块串着绳子的皮垫,是我们家活命的家什。我的爷爷是抗美援朝志愿军,在父亲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因为哮喘丧失了劳动能力,奶奶目不识丁,手又略有残疾。那个时候家里穷,父亲年轻时就学会用竹子编篮子、编鸡笼,到过年的时候就编灯笼,来补贴家用。奶奶用扁担挑着一大担子鸡笼走街串巷叫卖。后来,父亲创业,生活有了改善,可他没有忘本,捐资助学,扶弱帮困,竭尽所能。

生活富足,父亲仍不忘每年给我的女儿做灯笼,给她讲述那段往事。“外公外公,我也要做灯笼。”女儿撒娇地央求着。“好,外公教你做。”父亲笑着满口答应,开始教女儿劈竹子。竹刀在女儿手中仿佛变得笨拙,丝毫使不起劲来,女儿急得满脸通红,父亲笑着说:“孩子,不着急,慢慢来,看外公给你示范。”

慢慢的,女儿也劈得像模像样了。竹篾、竹丝准备齐全,父亲开始教女儿编灯笼。祖孙两人,一个认真学,一个专注教,我看着这温馨的画面,眼睛竟湿润了。曾经一贫如洗的家,父亲和奶奶就靠着这编竹艺的手艺,养活了一家人。他们把吃苦耐劳、坚韧不屈的精神编进了竹篮里,编进了鸡笼和灯笼里,编进了孙家子孙的血脉里。

糊完灯笼纸,女儿说还要在灯笼上写字,我们都好奇她会写什么字。“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女儿专注地写完了这几个字。多么懂事的孩子!这份中国红,一定会世代传承下去,灯笼里的火苗,此刻也分外明亮了。

竹篾里的中国年,深深中国情。

话题互动

我们的年韵味悠长

跟着书本去旅行

张晓晴

51岁,教师

以前,我每到寒假和过年,就筹划着到哪儿去旅行,现在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过年放假不方便出去旅游了。我想,不如找几本跟旅游有关的书来读,随着美文赏美景、随着美文了解相关故事也是极好的。

图书馆是一个读书的绝佳去处。在图书馆里,有浩如烟海的图书可以选择,有潜心看书的读友可以为伴。过年放假了,人们暂时放下了工作,爱读书的人来到这里,挑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静静地坐在书桌边读起来,何尝不是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呢?

《南京深处谁家院》是我最近读过的很有故事性和烟火气的一本书。它的作者网名为“南京老克”,整本书都是围绕着南京各个景点来写的,其中有的景点一般人可能听都没有听说过。他还有一本书是《暮光寻旧梦》,北到哈尔滨,南到鼓浪屿,全国各地在作者眼中有趣的景致、故事,一一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在图书馆看书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在借书处,我碰到了一个学生和他的父母,他们也在排队借书,所借的书里有一套《论语》。学生的父亲说,《论语》中有很多至理名言,正好过年放假在家,有大把的时间可以亲子共读这套书。该有多少我们喜欢的书啊!这真的可以让这个春节充满欢愉了。

“对联迷”吴老兄

卢俭幸

66岁,退休教师

去年春节前,吴淦华老兄到我办公室来做客,并赠上一本周梦江选编的《宜兴古今对联大观》,我信手翻阅后,发现其中有吴老兄创作的对联十多副,便笑着对他说:“你真不愧是个‘对联迷’!”

吴老兄说道,早在1995年,《宜兴日报》刊登了他第一次创作的地名对联,同事们争相传阅并道贺。从此,吴老兄便迷上了对联创作,成为了朋友和同事心中的“对联迷”。

曾经,在龙背山森林公园征联活动中,吴老兄创作了一副对联“文人荟萃文峰塔,英才济济千古颂;龙凤呈祥龙背山,绿叶葱葱万木春”。他将对联内容寄给祖籍闸口的海外知名乡贤邵品刚,邵品刚挥毫写下这副对联,并寄给了吴老兄,真是桑梓情深。

而去年春节前几天,吴老兄拿出一件“阳羡人慕人羡,宜兴常旺常兴”对联书法作品的印刷品告诉我,这也是他创作的家乡地名联作品。当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程伟还特意泼墨书就了这副对联,赠予了吴老兄。

花城新年花语

黄超鹏

39岁,自由撰稿人

我的家乡在花城广州 。众所周知,广州四季如春,鲜花处处。一到春节,更是家家户户有花香。广州人的摆花,讲究一个热闹,一个喜庆,一个花团锦簇,一个鲜活精彩。

春节的花,别有一番吉祥寓意。每年过年前,我跟妻子都会跑趟花卉市场,今年因为疫情影响,没跑去凑热闹,但在小区外面路边的花卉摆卖点仍可以买到鲜艳靓丽的鲜花。摆桃花是广州人特有的年俗之一,红色的桃花,灼灼盛放。红桃在广州话中谐音为“宏图”,寓意来年主人家事业大展宏图,红火兴旺。

还有一种广州人爱插的年花叫银柳。银柳是最耐插的年花,就算不加水,干插在瓶中,都可以摆上一年,欣赏够一年。

除此之外,广州人过年还爱摆菊花、兰花、水仙、百合,爱慕三者品格高尚、冰清玉洁,有君子之风。最特别的一种年花,是由生菜、葱、芹菜、蒜苗种在一起的年花组盆。生菜谐音“生财有道”,葱当然是“聪明伶俐”,芹菜寓意“勤奋上进”,蒜则是“会算数会过日子”。

不一样的年花,代表着的却是同一种希望与心情。新年新气象,就让一盆美丽的年花、一句美好的花语,来开启我们新一年的新生活吧!

内容来自《宜兴日报》阳羡版面

制作:杨洁

宜兴市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