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大年初一,由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馬來西亞馬六甲鄭和文化館共同舉辦的“迎春接福船-南海Ⅰ号到大馬”活動,在馬六甲鄭和文化館專題展廳開幕。

這是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今年首次在海外舉辦“南海Ⅰ号”專題宣傳活動,而且是在著名的古代海上絲路、香料之路的重要樞紐,世界遺産古城馬六甲舉行。
活動包括館内打卡、線上展覽、宣傳片播放、線上講座等交流與互動項目。活動為馬來西亞觀衆和當地華人華僑帶來海絲文化體驗,并送上新春祝福。該活動開始前在馬來西亞的星洲日報、中國報等媒體已刊登專題報道,進行充分的預熱,吸引了大批觀衆關注。
開幕活動中,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館長曾超群以視訊形式發表緻辭,希望以海絲文化為紐帶,進一步加強中馬兩地的文化交流。
參加活動的嘉賓和觀衆共同參觀了線上展覽“滄瀾帆影-解密南海Ⅰ号”。此次廣東海絲館與鄭和文化館通力合作,運用網際網路科技的力量,突破疫情、時空的限制,把展覽搬到線上,更為友善觀衆。
展覽内容選取了“南海Ⅰ号”的打撈、考古、保護及曆史研究的珍貴圖檔,并以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對“南海Ⅰ号”的曆史謎團進行一一解密,讓馬來西亞的觀衆,體驗“南海Ⅰ号”揚帆遠航,搏擊風浪和貨通萬國的故事,感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輝煌燦爛的曆史。
活動現場還設定了春節拍照打卡牆,吸引不少當地居民和遊客打卡留影。同時,身穿傳統娘惹服飾的鄭和文化館從業人員,為嘉賓和觀衆贈送廣東海絲館開發的文創産品,送上新春祝福。
據悉,“迎春接福船-南海Ⅰ号到大馬”活動持續至2月15日。除了在鄭和文化館館内,可參觀線上展覽“滄瀾帆影-解密南海Ⅰ号”,還有“南海Ⅰ号”專題宣傳片輪播。另外,2月9日,廣東海絲館的文物保護專家,将以視訊連線形式,為馬來西亞百年華文中學-培風中學的2000多名師生,開展《海洋遺存文化遺産的保護—以南海Ⅰ号為例》專題講座,讓同學們體驗水下文物保護修複技術,了解中國水下文化遺産保護的故事。
“南海Ⅰ号”作為水下考古、“一帶一路”等熱點話題關聯密切的文物遺存,活動舉辦方期望通過“南海Ⅰ号”的外展交流,進一步打響這一世界級文化品牌;架起和平友誼的橋梁,深化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的交流合作,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海絲文化。
新聞小連結——馬六甲鄭和文化館
鄭和文化館位于世界遺産馬六甲古城内,鄭和七下西洋曾經靠泊馬六甲,在這裡建立了支援遠洋航行的物資補給基地“官厰”。2005年,為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展示由中國人開啟的十五世紀偉大的航海活動,新加坡國際鄭和學會主席陳達生博士創辦了馬六甲鄭和文化館,以紀念鄭和的航海成就與和平精神。
【全媒體記者】文春梅
【通訊員】郭亨文
【圖檔】馬六甲鄭和文化館提供
【作者】 文春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