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王傑,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正月初五是春節習俗中一個重要節日。宋代蘇轼有“泛泛東風被破五”的詩句。在明代,有一部著名的随筆劄記《五雜俎》就說:“閩中俗不除糞土,至初五日,辇至野地,取石而返,雲‘得寶’”。在中國大多數地區,正月初五有“破五”、“送窮”、“接财神”的習俗。

破五
民間習俗,過了臘八就是年,一方面要作物質上的準備,一方面要把各種禁忌告知孩子:不能說诳話、說謊話;不小心打碎了碗盤杯盞,要說“碎碎(歲歲)平安”;不能罵人、打人,否則會給被打罵者帶來一年的晦氣和厄運;不能用生米煮飯、生面攪面湯,否則土地會變成疙疤(ɡē bā)地,影響一年的收成;不能朝外掃地、倒水,否則會掃走、倒掉一年的财氣;不能催人起床、做事,否則會讓對方感到一年都被人催着逼着。這些禁忌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一到,全家會進行大掃除,原先所有的禁忌都會被破除,是以正月初五也叫作“破五”。“破五”一到,禁忌解除,意味着春節活動的第一階段基本結束。因為破除禁忌的日子特殊,是以要有儀式,于是在中國的大江南北不同區域,人們根據自己的願望和需要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比如“送窮”、“接财神”。
(二)送窮
傳統文化中,笤帚、掃帚是打掃衛生的工具,因與不潔的東西為伍,是以也是不潔的。天象學中把彗星稱為“掃帚星”,它一旦出現就預示着要有災禍降臨人間,于是民間就把不能給人帶來好運的人或東西稱為“掃帚星”。民間傳說大年初一是掃帚的生日,是以大年初一忌諱動掃帚,否則會招來“掃帚星”,掃破财運、招來晦氣。
後來人們把大年初一的忌諱推而廣之,于是整個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不能動用掃帚。燒煤渣、竈火垃圾等,都要積撰起來,如果掃地,隻能從外向内掃,寓意是“招财入門”,如果向外掃就是“掃财出門”了。掃在一起的垃圾不能随手倒掉,隻能集中存放,因為民間認為春節期間的東西如垃圾、廢水都是沾了福氣、财氣和喜氣的,扔掉了垃圾、倒掉了廢水就是扔掉了福氣、财氣和喜氣,是不祥的,可能招緻一年的黴運。
但積聚的時間久了自然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于是一直要到“初五”的時候,才可以把這些垃圾掃地出門,因為過了初五,這些積聚起來的垃圾就由福氣、财氣就變成了“窮土”,必須清理并馬上送走,是以破五也叫“送窮土”,簡稱“送窮”。
有的地方還一邊向外掃地一邊燃放爆竹,意味着将一年不吉利、不如意的東西都驅逐出去,讓它們遠離自己的家。
在大陸,“破五”因地域的差異,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有些地區“破五”“送窮土”,送的是“五窮”,即趕走“智窮”“學窮”“文窮”“命窮”和“交窮”,“破”的“五”是指這五個窮鬼,稱為“送五窮”。民間認為,五個惡鬼會随着春節下界的神仙來到民間,躲藏在家中僻靜的角落裡伺機搗亂、禍害人,是以每年“破五”大掃除時,乘機把它們清理出來,與積聚在家中的垃圾一同扔掉,然後燃放爆竹吓跑它們。
有的地方“送窮土”送出的是“窮媳婦”“窮子”。陝西民間正月初五以紙紮婦人,稱為“五窮婦”“五窮娘”,紙紮的婦人身背紙袋,人們把從初一就積聚的垃圾連同屋内的穢土、雜物裝入婦人所背的紙袋中,送到大門外寬闊的地方,或者用爆竹炸掉,或者用火來焚燒,稱為“送窮媳婦門”,又稱“送窮土”。
傳說姜子牙封神時封其老婆為“窮神”,并令其“見破而歸”。民間為了防止“窮神”趁春節期間進門,就在門上挂紅箋以吓阻,迫使“窮神”早回天庭以免禍害人間。“破五”當日,家中主婦把門上的挂箋摘下來扔出去或燒掉,叫作“送窮神”。中原地區祭送的窮鬼稱“窮子”。 “窮子”是人人害怕的窮鬼,為了不招惹他,中原民間春節期間不掃地,垃圾聚集到正月初五送給他,以順利地讓他離開自己的家門,稱為“送窮子”。明清以後,“窮鬼”被尊稱為“窮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