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羁旅詩人鮑照,二十餘年的宦海沉浮,為何最終要寄情于自然?

杜甫的《春日憶李白》中有評“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這麼一句,明面上是贊李太白,但也是着實贊了鮑照一把,可見鮑照在當時的詩歌文學水準亦是相當高的。

數十年的羁旅漂泊,遊于山水自然之間,感受到官場之外的自然情感,再加上久久的不得意,他的那一顆強烈汲利的心也逐漸平靜下來,開始将情感寄于自然風景之中,以詩抒情,寄情于景。

鮑照的詩長于樂府,其擅寫七言,對唐代詩歌發展起來很重要的作用,鮑照的山水詩也對當時的文壇有一定的引導力。但又因其人生境遇,貧困求仕的艱難之路導緻他的詩作裡也或多或少都夾雜着一下謀仕之意。

古言:“詩以緣情”,詩歌是思想感情的具體展現,思想情感也往往與其人生境遇脫不開關系。

羁旅詩人鮑照,二十餘年的宦海沉浮,為何最終要寄情于自然?

一、鮑照身世

鮑照,字明遠,東海(今山東郏城北)人,其青少年時期由詩《從拜陵登京蚬》可大緻推斷在

今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度過,南朝宋文學家,約生活于414-466年。此時社會貴族制度盛行,動蕩不安,但其詩歌成就高,後人将其與謝靈運、顔延之并稱為元嘉三大家。

鮑照出身低微貧寒,自負才學,但在門第觀念嚴重劉宋時期很受歧視,郁郁不得志,又有養活家人之任,是以在謀求仕途方面就做了諸多努力,向當時的臨川王劉義慶獻詩進入其幕府任其國侍郎,又作過幾任縣令,亦參衡陽王劉義季,始興王劉濬的幕僚,最後擔任臨海王劉子顼的前軍參軍,是以後世稱之為"鮑參軍"。

鮑照有二十餘年在宦海沉浮,很明顯在這一時期,羁旅漂泊和為生艱謀成為其詩歌創作的主要情感動機。親曆官場風雲而又力不從心,觀遍社會百态而又不知所從的行旅經曆,與他當時所處的社會地位以及心中“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不甚能表地激憤将他“發唱驚挺,操調險急”的創作風格所激發,以并不柔和的筆調去抒寫自己心中的郁結,這與當時社會所流行的詩歌創作風向相悖。

明帝泰始二年(466)之時,江州刺史晉安王劉子勳稱帝,劉子顼起兵響應,後劉子顼兵敗,被賜死,55歲鮑照亦被亂兵殺害,結束了他因生汲官羁旅漂泊又碌碌無甚為作的一生,今有《鮑參軍集》傳世。

羁旅詩人鮑照,二十餘年的宦海沉浮,為何最終要寄情于自然?

二、前期積極入仕,貢詩以謀

鮑照《解褐謝侍郎表》:“臣孤們賤生,操無炯迹,鹑栖草澤,情不及官。”這樣誠惶誠恐的子謙之詞,可以看出鮑照自身有着因出身貧寒而難避的自卑感。

由于家境貧苦,鮑照讀書晚,但這并沒有給他帶來很大的影響。鮑照天資聰穎,即使晚讀書也頗有成就。暫不提他來自庶族貧民的自卑,鮑照身上有着獨屬于青少年的英勇不羁,文章句法之間透着不被馴服的野性。

鮑照給劉義慶貢詩言志:“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随乎?”将其年輕氣盛的得意模樣一繪而出。他自視才高,仕進心強,曾極力歌頌宋文帝和孝武帝的功德,寫了數篇《中興歌》以奉上謀仕,但效果卻遠遠不及其本意,仕途并不暢達,除了任侍郎之職外大緻還做過郎中令,這顯然就是沒有得到重用。

羁旅詩人鮑照,二十餘年的宦海沉浮,為何最終要寄情于自然?

這時候年輕氣盛,想要急功近利的鮑照自然無法定氣,覺得貢詩緻此卻回報甚淺,心理自然不是滋味兒,于是《還都道中》《行京口至竹裡》等就時時透露着遊子思鄉之情,即使懷其父母妻子,私認為這也是鮑照想通過常見的遊子之情來側面表達心中不滿的提現。

在《上旬陽還都道中》一詩“誰令乏古節,贻此越鄉憂。”中,鮑照的不滿情緒進一步深化,表達了因沒有守住古人的節操輕易步入仕途的後悔,順就進一步抒發内心的不得意及表達其對于上層統治者的氣憤。

不過,當時年輕氣盛的鮑照并沒有直接性的情感爆發,反倒穩住了情緒,在仕途不順不斷受挫的情況下,沒有強烈抨擊,僅是委婉叙述。這一點是比較難得的,當然這可能與他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所要承擔支撐家庭的責任有着密切的關系,他明白如果他直白的表達自己不屈的情緒,他将面臨的将會是滅頂之災。

是以在短暫的抱怨後,他再次向當時的貴族士人貢詩文以謀職,這積極入仕之意倒也就可以解釋其《飛蛾賦》中“飛蛾候明,赴熙焰之明光,豈學山南之文豹,避雲霧而岩藏。”對于老莊無為思想的蔑視,展其“大丈夫豈能遂蘊智能”氣概的由來了。

羁旅詩人鮑照,二十餘年的宦海沉浮,為何最終要寄情于自然?

三、後期淡然處仕,寄情自然

鮑照在前期經曆過官場的低潮之後,盡管攸生退隐之情緒寫了大量山水詩和樂府詩來抒發其心中郁結和釋然自我言情于山水自然之美,但随着他後期淡然積極于自然意義的情愫産生又逐漸變淡,生活重擔以及社會地位的低下又開始折磨起并不真正想要出仕的鮑照,想要繼續謀仕的願景之心又堅實起來,貢詩以謀仕之行又開始了,詩《從過舊宮》、《見賣玉器者》等就又迫不及待提出了謀官入仕的意向。

并且面對着家庭的重任以及他當時自身内心無法磨滅的謀官思想,堅信謀仕以成,鮑照對于自己未來的仕途前景又是充滿了希望。

盡管鮑照後期仍是僅僅擔任一個位置低下的九品官職,但是這個時候已經經曆過人生坎坷遭遇的他已經能夠平穩到自己的心态,郁結與憤恨早已淡然,這一時期的鮑照除了會描寫山水自然之詩來寄托情感并借此表達自己仍要謀仕的願望後他更多開始往七言詩,樂府詩這一類能夠表達自我情感詩歌向發展,超越了以顔延之為代表的“錯彩镂金”士大夫之雅緻。

羁旅詩人鮑照,二十餘年的宦海沉浮,為何最終要寄情于自然?

他寫過的一篇《瓜埠山厄文》總結出了他為官的體驗感受,文中說“故材知多少,不如市值多少元?”一這句話就是能夠充分展現出他對于他當時所處的非貴族階級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庶族的不滿和自卑,不過再去讀它時,就可以比較清楚的看到這首詩始終還是少不了鮑照後期對于官位的謀求以及對于上層統治階級的阿谀奉承谄媚之态度。

在漢武帝重新啟用了他之後,他所得到的官位還是跟前期相同,八九品的小官顯然無法能夠讓鮑照伸展開他的才能的,在後期荊州為官的四年的時間裡所寫的那一些登高臨水的詩如《登黃鶴矶詩》、《登廬山詩》、《從登香爐峰詩》等就逐漸顯出述悲情之意。

本來應該是大好美景之壯麗描寫來表達出對于風景之喜愛的時候卻已然已經蒙上一些淡淡的思鄉之情,以及他懷才不遇的悲痛,讓人能夠感受到他的滿腹心事,無處訴說的感覺。除了為官之仕的不順以及為了衣食而奔命的悲苦之感外,他自己身體狀況也十分不好體弱多病,這也就讓他随着境遇之變化以及年齡之增長後感覺到了一種大難臨頭之感。

眼前雖然即使再有更多的美好與憧憬,他也隻能感受到如金輝墜落般的衰老之感,在飄零落寞中逐漸心灰意冷,是以這個世界對于鮑照而言已無吸引之力。鮑照後期死于亂兵之中,樂府詩山水詩中徒留其情,一代文學才人也就在這樣的含恨隕落。

羁旅詩人鮑照,二十餘年的宦海沉浮,為何最終要寄情于自然?

四、總結

鮑照的一生可謂是悲苦至極,出身的卑微再加上一生謀仕的不順,緻使其詩歌創作大有抒情和謀仕之感,這也就不免他的作品有大部分用以抒情以及貢詩謀仕的作品。仕途的不斷漂泊,羁旅之感和不得志之情也成為了他詩歌創作的抒情之由頭。

詩歌描寫其自身遭遇,抒發内心情感,獨特的抒情手法和鮑照自身高文學涵養,使山水詩和樂府詩的創作便以其獨特的高造詣為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他的詩歌創作亦流傳百世,為後人所贊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