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本應美好的春節卻困于癌痛,疼痛該如何驅散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薛仁政

通訊員 簡文楊 戴希安

圖/視覺中國

“癌痛與急性疼痛差異很大,疼不是立刻來立刻走,癌痛是好了又複發,長年累月折磨人。”近日,本應歡度新春的廣州市民陳叔卻一點都開心不起來,因為他作為一名惡性良性腫瘤患者,身上的癌痛無時無刻不在刺激着他的神經。

據陳叔介紹,自己一向對惡性良性腫瘤治療充滿鬥志,平時有意忽略日漸加重的背痛,不為疼痛分神,不吃會上瘾的止痛藥。但深夜裡,持續背痛仍讓他難以忍耐。迫不得已,在春節期間求助了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下簡稱中山六院)疼痛科,希望能夠将自己的痛苦緩解分毫。

疼痛忍不得!要如何同醫生表達“疼痛感”

“覺得疼痛忍一忍就過去了,這是很大的誤區。”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疼痛科主任阮祥才主任醫師指出。

阮祥才說道,長期忍痛不可取,會大大消磨患者意志力,而且不利于醫生診斷,延誤病情。而且,疼痛是主觀感受,醫生親人都無法知曉,不同時刻疼痛體驗都不同,任何醫學檢查和化驗都無法代替疼痛者自身的感受。

本應美好的春節卻困于癌痛,疼痛該如何驅散

患者需懂得表達自己的疼痛感

“疼要說出來!” 阮祥才強調。與醫生溝通才能控制疼,解決疼,為後續癌症治療提供強大的信心。

在就診時,應合理表達自己的疼痛。阮祥才為此給出了參照表:

·痛在身體哪個部位,有多強烈?

·是什麼樣的疼痛?(隐痛、悶痛、針紮、刀刺、熱痛、冰冷痛、燒灼痛、電擊痛、牽扯痛?)

·疼痛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什麼時候緩解、什麼時候加重?

·疼痛是否影響了我們的日常活動能力,吃飯、睡覺、做家務、工作、或社交活動?

·此外,我們也需要告訴醫生看病和治療的情況,對藥物的反應等。

嗎啡類藥物并非“魔鬼”,三階梯止痛是良方

疼痛治療方法有哪些?阮祥才為記者提供了一種“三階梯止痛”的緩解方式。

第一種,癌痛來源于癌腫本身的話,那麼癌腫治好了,疼痛就消失了,抗癌治療即是疼痛治療;第二種,是手術、創傷性操作、放療或化療等抗惡性良性腫瘤治療引起的疼痛的話,惡性良性腫瘤治好後,疼痛仍需繼續治療;第三種,非惡性良性腫瘤因素所緻的疼痛,也采取惡性良性腫瘤治好後繼續治療。

阮祥才認為,按照以上三階梯止痛,大多癌痛可基本緩解,但患者仍應該積極配合治療。

陳叔在與癌痛做鬥争的過程中,對擔心嗎啡類止痛藥極為抗拒,擔心其成瘾性。但阮祥才給出了專業意見:“嗎啡類成瘾要辯證看。雖然确實有成瘾風險,但用于癌痛治療中的劑量很小,成瘾很少見。”

據了解,嗎啡類藥物可以有效控制疼痛、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一旦疼痛得到滿意且穩定的控制,癌痛的病因已經去除,隻要采用合适的步驟和方法逐漸減量,避免突然停藥,實作停藥已非難事。

專科個體化療效是有力補充

三階梯止痛原則上可效緩解八九成的癌痛,但是還有部分病患因種種原因,無法解決疼痛問題,嚴重影響惡性良性腫瘤治療和生活品質。盡管這部分患者僅不到兩成,但卻是大陸癌痛治療的一個“軟肋”,成為醫生、患者共同面臨的棘手問題。

針對上述情況,中山六院采用癌痛治療的非藥物治療方法作為藥物止痛治療的有力補充。其主要有以下幾種:介入治療、放化療、針灸、經皮穴位電刺激等實體治療、認知-行為訓練以及社會心理等,其中以介入治療最為有效。

阮祥才介紹,介入治療是指神經阻滞、神經松解術、經皮椎體成形術、神經損毀性手術、神經刺激療法以及射頻消融術等進行的幹預性治療措施,還包括硬膜外、椎管内或神經叢阻滞等途徑給藥,可通過神經阻滞而有效控制癌痛,有利于減輕阿片類藥物的胃腸道反應,降低阿片類藥物的使用劑量。

“癌痛不要怕,主動向醫護人員如實描述疼痛。”阮祥才強調:“治療時,嚴格謹遵醫生治療方案,同期輔助患者自己的密切觀察、定期複診,及時溝通交流,調整、優化疼痛治療。”(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王沫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