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暖律初回,草木蘇萌——從立春開始,三餐順應四季,回歸質樸生活

梅子青青,摘下正好泡酒;櫻桃紅了,采來制成果醬;田裡挖來野菜嘗個鮮;山上撿些闆栗當零食......

暖律初回,草木蘇萌——從立春開始,三餐順應四季,回歸質樸生活

摘青梅泡酒 | 圖檔來源于網絡

這是别人的生活,三餐順應四季。

欲望降低到一箪食一瓢飲,關心天氣、糧食和蔬菜,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傳遞的是一種獨特的審美意蘊。這種美,藏在遵循四序變遷規則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其實自遠古時代起,先民們就已經懂得“觀象授時”,并通過觀察天體運作,認知一歲時令、物候的變化規律,逐漸形成一套完善的指導農事的知識體系。

用花開葉落、雁去燕來,以及陌上楊柳、林間鳴蟬标記歲時、記錄時間。遵循自然規律、感時應物,人與天地和諧相處。當人們透過一樹蟬聲、一行雁陣去認識這個世界,就能讀懂生命的形狀、色彩、聲音、味道,乃至明暗、虛實——這是一段奇妙的體驗,就從立春開始。

暖律初回,草木蘇萌——從立春開始,三餐順應四季,回歸質樸生活

樹木萌芽記錄時間 | 圖檔來源于網絡

4日4時51分,立春。

立春,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是幹支曆歲首,大陸曆來以其作為四序變遷的起點。古代立春之日,天子親率群臣往東郊迎春,祈求豐年,并布德令以施惠兆民,地方官員親自鞭策泥塑或紙糊的“春牛”,寓意春耕開始,老百姓亦有戴春勝、互贈春牛圖等習俗,以此寄托對生活的美好願望。

熱熱鬧鬧,普天同慶。

暖律初回,草木蘇萌——從立春開始,三餐順應四季,回歸質樸生活

打春牛 | 圖檔來源于網絡

按照古人逢節必吃的慣例,立春日就有了符合時令的特定美食——春盤。餅與生菜以盤裝之,謂之春盤。春盤最初是民間小食,作為一種迎春禮節,人們以之互相饋贈。後逐漸傳入宮中,皇帝亦在立春前後賜其與百官。春盤主菜略有不同,生菜、蘿蔔絲、韭菜等最為常見,傳統吃法是以薄餅卷而食之。

暖律初回,草木蘇萌——從立春開始,三餐順應四季,回歸質樸生活

春盤 | 圖檔來源于網絡

春盤源于晉代的五辛盤。按晉《風土記》記述,這五辛“即蔥、蒜、韭菜、芸苔、胡荽是也”,食用目的是以五辛發五髒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五辛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古人認為,人經曆一冬所積聚的濁氣,需要多種辛辣之物合力祛除,且“辛”與“新”同音,大概也有食辛以迎新之意吧。

“春盤”寓意好,世人常以此為詩。但無論是杜甫的“春日春盤細生菜”,還是蘇轼所說“青蒿黃韭試春盤”,立春“食辛”的習俗都透露着一個關鍵資訊,即“食新”。春到人間草木知,應時氣而生發的春菜,它的根莖、它的枝葉,都蘊含着暖律初回的勃勃生機,而大自然這一份水嫩嫩、脆生生的饋贈又實在因為轉瞬即逝,是以要趁新鮮趕緊吃掉。

暖律初回,草木蘇萌——從立春開始,三餐順應四季,回歸質樸生活

應時氣而長的春菜

然而,當弄農耕社會已經過去,許多璀璨的文化星光也一起在曆史的長河裡湮滅。穿梭在遠離了四季的城市裡,我們漸漸遺失四序變遷的的清趣,習慣了人工的、添加的酸、甜、鹹、辣,忘記了天然的味道。

是以,不妨從這個起點開始,在光陰流轉中感受陽光雨露、鳥語花香,吃應着時節生長的菜蔬,追溯千年時空裡的文化,回歸質樸與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