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羅這座城市挺有意思!人口2300萬,經濟體量僅6000億,卻是非洲最早開通地鐵的城市,新城區高樓林立像迪拜。
開羅堪稱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在大陸也有很高的知名度,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舉世聞名。
今天的開羅是個人口大市,3085平方公裡的面積在大陸隻能算一般,但人口卻高達2300萬,在大陸卻能直接排到前五;并且開羅城區的人口密度非常高,每平方公裡高達19376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截止2019年,開羅的經濟體量在1000億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大約為6000億,放到大陸也就是一個普通地級市的水準。
經濟上開羅算不上發達,可能還不如大陸大多數城市,而城建方面開羅也很有意思,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當地氣候及環境條件的影響:
開羅處于地中海氣候及熱帶沙漠氣候的過渡地帶,夏季炎熱幹燥,冬季溫和多雨,但由于受到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幹燥信風的影響,再加上三面被沙漠包圍,是以開羅不僅成為著名的“沙漠之城”,同時也成為降水量最少的國家首都,年均降水量隻有29毫米;
是以,開羅城區的大多數建築都是泥土房、四合院或者塔式、堡壘式樓房等;這些建築普遍高度不高,可以更好的利用地表水分;建築表面大多都采用淺色,更容易反射太陽光防暑;另外門窗也都經過特殊設計,可以防禦風沙。
除了低矮建築,開羅也有一些高樓,但高度有限:
比如開羅地标之一,1961年建成的開羅塔,是開羅最高的建築,高度也才187米;而數千年前建成的胡夫金字塔,高度都能在開羅排到前列,原高度146.5米,現在也有138.8米;
但開羅新城區的第一高樓則非常亮眼,高度達到385米,同時也是名副其實的非洲第一高樓,而且還是由大陸的公司承建的。
開羅高樓數量很少,畢竟埃及全國高度超過140米的大樓也僅有11棟,可能還沒有大陸東部地區的一座縣城多;
也正因如此,一眼望去,開羅全城幾乎都是低矮的土黃色建築,密密麻麻分布,并且也幾乎沒有什麼綠化,整座城市給人的感覺是很荒蕪,但很有曆史感,與城外蒼茫的大沙漠和金字塔放到一起,甚至很有外星城市的感覺。
當然,開羅也有綠化做得比較好的地方,那就是尼羅河中心的紮馬利克島,這裡水資源豐富,島上綠樹成蔭,完全不像是沙漠城市,是開羅少有的綠化亮點,是以就成了開羅高端豪華的商業區和使館區,開羅的地标建築開羅塔,就位于這座小島上。
除了缺乏摩天大樓,開羅城建還存在另一個很突出的問題,缺乏規劃;
上世紀50年代初至今,僅僅數十年時間,開羅的人口就從60萬暴增到2300萬,大量人口湧入,導緻在開羅城區以及周邊出現了大量的居民房,這些房子沒有規劃,分布很亂,不僅影響了開羅的城建水準,也制約了開羅向外發展,這也是埃及要建新首都的原因之一。
再來看看開羅的交通等基礎設施方面;
首先,開羅地鐵可能讓很多人意外,竟然是非洲第一個開通地鐵的城市,早在1987年就開通營運了第一條地鐵線路;
不過随後開羅地鐵的發展速度卻很一般,迄今為止僅有3條線路開通,總長77.9公裡,日均客流量大約400萬人次,客流強度方面相當不錯。
其次,由于人口規模龐大,開羅的汽車保有量也非常高,目前大約為230萬輛;
大量的汽車,一方面會造成交通擁堵,開羅的擁堵狀況位列世界前茅,每天平均通勤時間超過2個小時;
另一方面,由于埃及在汽車排放、汽車安全性以及報廢處理等方面都缺少詳細的規定,是以開羅市區内各個年代、各種品牌的汽車随處可見,幾乎成為了汽車曆史博物館,但也給開羅造成了一定的尾氣污染。
第三,機場方面,開羅國際機場也是非洲最繁忙的機場之一;這座機場位于市中心東北約15公裡,建成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40年代,目前占地面積約37平方公裡,擁有3條跑道。
最後說一下埃及的新首都;
這座新城位于開羅以東60公裡,蘇伊士以西60公裡,面積6879平方公裡,預計可容納650萬人,建設耗資高達750億到800億美元;
在具體建設方面,埃及也吸取了開羅舊城的經驗和教訓,采取規劃先行,将整座城市進行網格規劃,先确定大的結構,再規劃各種版塊、道路和建築,最後才開始建設,是以新首都的建設顯得有條不紊;
從目前已建成的部分看,效果也是相當不錯的,道路網整齊、高樓林立,綠化及水面也做得挺好,再加上周圍的大沙漠,甚至有種迪拜的感覺,城市品質的提升顯而易見。
而新城建成後,開羅目前面臨的很多問題都能得到有效解決,城市的天際線及城建水準相比老城也将提升不少,更有大都市感,發展空間也更大;
希望開羅的明天越來越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