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維的一首名作,淡泊悠然,清新雅緻,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唐代時佛教得到了迅猛發展,很多詩人接受佛理,并将其引入詩歌創作。大凡唐代田園山水詩派作家,無一不受禅宗的影響。王維就信奉禅宗,每當他退朝回家之後,便焚香獨坐,以誦禅為事。

王維的許多詩文,直接表現了他對禅理的了解和體驗,空寂、閑淡的主題,是其詩歌的重要内容,作者尤其善于表現山水的靜态之美。下面介紹王維的一首名作,淡泊悠然,清新雅緻,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王維的一首名作,淡泊悠然,清新雅緻,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春中田園作

唐代:王維

屋上春鸠鳴,村邊杏花白。

持斧伐遠揚,荷鋤觇泉脈。

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曆。

臨觞忽不禦,惆怅遠行客。

王維的多數田園詩作純粹描繪山水景觀,雖然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但經常沒有人物出現。而這首詩在展現出春天的勞動和生活畫面的同時,也贊美了大自然的美好,更充滿了對遊子的牽挂和懷念。

王維的一首名作,淡泊悠然,清新雅緻,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春天裡桃紅柳綠、萬紫千紅,詩人熱愛田園生活,必然會忙裡偷閑地踏青賞景。作者在萬千美景中,揀選出春鸠和杏花,表現出鳥語花香的怡然景象。

“屋上、村邊”這些場所,都是春意濃濃、生機勃勃,而作者未曾提及的溪岸、竹林等地方,一定也是野花簇簇、翠碧挺拔,令人歡喜,更讓詩人感受到春天的召喚。

王維的一首名作,淡泊悠然,清新雅緻,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和煦的春風,喚醒了萬物;溫暖的陽光,拂照着大地。田間地頭,一派忙碌景象;披星戴月,農夫們不辭辛苦。曾幾何時,東晉的隐士陶淵明就曾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而王維雖然拿着朝廷的俸祿,很少直接參加農業生産,但是他平時卻喜歡與漁樵為伍,和野翁聊天。

“持斧伐遠揚,荷鋤觇泉脈”,這兩句用持斧、荷鋤這兩個詞組,刻畫出勞動者的勤快,以及鄉親們對自然景物的細心勘察。讀者從這些流淌着生活氣息的詩句裡,明顯可以感覺到詩人對農村和農夫的關心和支援。

王維的一首名作,淡泊悠然,清新雅緻,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詩人邊走邊看,同時也在謀篇布局,進行選材構思。寫完了戶外,詩人又着手描寫室内,舊年曾在此築巢的燕子也飛了回來;主人則正在翻看着新曆,期待着全新的美好生活。

燕子也懂念舊,而遠方的遊子卻不知身在何方,他們一定也非常思念故園和親人。主人“臨觞忽不禦”,心中忽然湧起一種孤寂和失落之感。幸福的家庭不僅是和睦相處,而且也應該可以經常歡聚一堂。詩人感慨很多家庭無法團圓,心中惆怅,也令人贊美作者的博大情懷。

王維的一首名作,淡泊悠然,清新雅緻,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王維的這首詩開篇描繪了一幅和諧歡樂、充滿生機的生活畫面,鸠鳥歡鳴、桃杏盛開,漁樵奔忙、燕子歸巢,盡顯輕松愉悅。後四句忽然一轉,傳達出人們對遠方遊子的擔心和思念。全詩語言質樸,感情真摯,讓人們在感覺風物景色之外,可以引起無窮的聯想。

全詩雖然沒有表達禅意,也未涉及禅理表述,但是禅者自悅,詩人徜徉于竹林幽徑,倍感欣喜和自在,心中也忘記了煩惱。詩人在詩歌裡描繪了一幅和諧的自然畫面,字裡行間展現出一種沖淡平和的詩風,看似平淡無奇,卻正反映出詩人高超娴熟的寫作技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