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消失在曆史長河裡的4件國寶,至今下落成謎

作者:方圓視界看曆史

中國是古老的文明古國,在大陸5000多年的曆史長河中,祖先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文化遺産。據統計,目前大陸的博物館裡收藏有大約400多萬件不同曆史時期的文物,這些文物是中華文明最好的曆史見證,是一筆無價之寶。

消失在曆史長河裡的4件國寶,至今下落成謎
然而,在曆史的長河中,有一些國寶級的文物,它們浮浮沉沉,時隐時現,讓人看不清真面目。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大陸的4件國寶,它們曾經在大陸曆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每一件都價值連城,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它們卻又都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至今下落成謎。

傳國玉玺

傳國玉玺,是秦始皇指令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雕鑿的一方皇帝印玺。

說起傳國玉玺,就不得不提一下和氏璧的故事:春秋時期的卞和發現了一塊璞玉,他拿着璞玉想要獻給楚厲王,可是楚厲王認為卞和獻上的隻是一塊石頭,就以欺君之罪之名斬斷了卞和的左腳。等到楚武王即位之後,卞和再一次拿着和氏璧進入宮中,想要将它獻給楚武王,可是玉工告訴楚武王這是一塊石頭,卞和再次以欺君之罪被砍去了右腳。楚文王繼位之後,卞和再次獻上和氏璧,這一次楚文王并未草率,他命人切開璞玉,發現卞和獻上的果然是一塊潔白無瑕的美玉,于是将其命名為“和氏璧”。

消失在曆史長河裡的4件國寶,至今下落成謎

和氏璧被譽為中國曆史上的“第一美玉”。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他指令丞相李斯雕鑿一枚玉玺。李斯以和氏璧為原料,為秦始皇鑄造了一枚“傳國玉玺”,這枚玉玺印面用大篆書寫了“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含義是:“我是上天任命的皇帝,是以必須國運長壽、永久昌盛”。

自從傳國玉玺誕生之後,它就成為了曆代皇帝證明自己是正統皇帝的憑證,被曆朝曆代皇帝視若奇珍,精心收藏。有了這枚傳國玉玺,就能向天下百姓證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的皇帝,如果哪位皇帝沒有得到或弄丢了傳國玉玺,則會被民間譏笑為“白闆皇帝”或表示氣數已盡。

傳國玉玺在曆朝曆代都被視若珍寶,正是由于其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是以在過去的2000多年中,這枚傳國玉玺在神州大地上忽隐忽現,時而銷聲匿迹,時而又會突然出現,給人們帶來無限的失落與驚喜。

傳說,秦始皇乘龍舟遊洞庭湖的時候,忽然間狂風驟起,龍舟眼看就要颠覆。危急關頭,秦始皇立刻命人将傳國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靈鎮浪。沒想到玉玺被抛入湖中之後,風浪立刻就停止了。上岸之後,秦始皇命人打撈傳國玉玺,但是民工們将洞庭湖翻了個底朝天也沒找到傳國玉玺的蹤迹。8年之後,一個華陰人将傳國玉玺再次呈送給秦始皇,傳國玉玺再次現世。

消失在曆史長河裡的4件國寶,至今下落成謎

王莽篡漢時,傳國玉玺在太皇太後王政君的手中把持,為了得到傳國玉玺,他派表弟帶兵闖入後宮,找到王政君索要傳國玉玺。王政君心有不甘地交出了傳國玉玺,為了表示自己的不甘,她将玉玺狠狠地擲在地上,傳國玉玺破了一個角。王莽得到傳國玉玺之後,他指令工匠用黃金将玉玺的缺角補全,至此,傳國玉玺有了一個明顯的标記。

随後一千多年間,傳國玉玺随着朝代的更疊一直被深藏于宮中,很少有人能一窺芳容。靖康元年,金兵大破汴梁,宋徽宗和宋欽宗被金兵掠走,傳國玉玺也被金兵掠走,至此傳國玉玺失去了蹤迹。

公元1294年,消失170多年之後傳國玉玺突然現身于元大都,元朝宰相伯言花重金将傳國玉玺買到手。傳說,他命人将傳國玉玺分割成數份,分給自己的家人和親信制成了私人印章。然而,後世之人并不認可這一說法,他們認為這是伯言弄出的障眼法,真正的傳國玉玺一直在伯言手裡。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派徐達将元兵消滅在了漠北,其目的就是索要傳國玉玺。即便如此,徐達也沒能帶回傳國玉玺。明朝276年間,傳國玉玺一直處于失聯狀态。

清朝建立之後,傳國玉玺突然出現在了皇太極的手上。傳說,是蒙古人将傳國玉玺獻給了皇太極,以求蒙滿通婚。後來,這枚傳國玉玺一直存放在沈陽故宮,直到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驅逐出紫禁城,沈陽故宮裡的傳國玉玺也再次失去了蹤迹。

九州之鼎

九州之鼎是傳說中的“鎮國神器”,其象征意義遠大于秦始皇的傳國玉玺。

消失在曆史長河裡的4件國寶,至今下落成謎

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樣描述九州之鼎的: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九州之鼎是大禹統一九州之後命人鑄造的九隻神鼎,他将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珍異物以圖案的方式刻在了九鼎之上,每一隻鼎代表一個州,九鼎代表了中華九州,表明了夏朝已經統一了中國,形成了王權。由此,“九州”也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

九州之鼎曆經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傳承,是朝代正統的展現,在當時誰擁有了九州之鼎,代表着誰統治着中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禮分崩,諸侯各自為王,九州之鼎被存放在洛邑,已經成為了擺設,也隻是一個象征而已。

消失在曆史長河裡的4件國寶,至今下落成謎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他命人将九州之鼎運送到鹹陽。負責運送的秦軍将九州之鼎裝到船上,在經渭水駛往泉陽的途中,九州之鼎掉落在渭水中,失去了蹤迹。至此,九州之鼎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九州之鼎落入渭水隻是一個傳說,是不是真的掉入渭河,還是被秦始皇藏了起來,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是有一點還是比較明晰的,那就是九州之鼎消失之後秦始皇用傳國玉玺取而代之,傳國玉玺成為了此後數千年中“正統”的代表。

蘭亭序

《蘭亭序》是書聖王羲之在醉酒之後寫下的一幅行書作品,這幅行書作品被譽為“天來之筆”,展現了王羲之書法的最高境界,人們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連王羲之自己都認為《蘭亭序》是自己的代表作,自己再也寫不出來超越它的作品,并将其作為“傳世之寶”傳給了王氏子孫。

消失在曆史長河裡的4件國寶,至今下落成謎

《蘭亭序》在王羲之家族傳了7代,到王羲之第7代子孫的時候,這位王羲之的後人看破紅塵在雲山寺出家當了和尚。即便當了和尚,他也沒将《蘭亭序》弄丢,《蘭亭序》成了雲山寺的一塊“招牌”。唐太宗李世民聽說《蘭亭序》在雲山寺的消息後,立即派人到雲山寺“借閱”,将王羲之的《蘭亭序》騙到了手中。

《蘭亭序》是李世民的心愛之物,李世民在世的時候幾乎一有時間就将《蘭亭序》拿出來觀摩。傳說,李世民去世之前特意叮囑要将《蘭亭序》當成自己的陪葬品,陪在自己的身邊。

《隋唐嘉話》中對《蘭亭序》的去處有過這樣一段記載:

王右軍《蘭亭序》,梁亂,出在外。陳天嘉中,為僧衆所得。果師死後,弟子僧辯才得之。太宗為秦王後,見拓本驚喜,乃貴價市大王書,《蘭亭》終不至焉。及知在辯才處,使蕭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貞觀十年,乃拓十本以賜近臣。帝崩,中書令褚遂良奏:“《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如果史料記載準确的話,李治生性軟弱,李世民點名要《蘭亭序》陪葬的話,李治是不會違背父親的意願,《蘭亭序》應該是被李世民帶進了昭陵。

消失在曆史長河裡的4件國寶,至今下落成謎

如果這幅“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裡的話,那麼《蘭亭序》應該早已被盜墓賊私吞或被毀。唐朝末年,史上著名的官盜溫韬将唐皇陵悉數挖遍(除武則天的乾陵),首當其沖的就是李世民的昭陵。如果《蘭亭序》真在昭陵裡,很可能已經被溫韬盜出或者損毀。

九龍寶劍

九龍寶劍是乾隆皇帝在世的時候最喜歡的一把寶劍,這把寶劍的劍身長約五尺,劍柄極長,劍鞘上雕刻着九條飛舞的金龍,有九五之尊之意,是以,人們将其稱為“九龍寶劍”。

九龍寶劍是額色伊和圖爾都叔侄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之時,在伊犁找到的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曾經使用過的一柄寶劍。回朝之後,借接受乾隆恩賜之機,叔侄二人将九龍寶劍獻給了乾隆,乾隆很喜歡九龍寶劍,他将九龍寶劍視為自己平定準噶爾與和卓之亂功績的象征,平時經常拿出來欣賞、舞動。

消失在曆史長河裡的4件國寶,至今下落成謎

乾隆臨終前特意囑咐自己的兒子嘉慶,點名将九龍寶劍作為自己的陪葬品。

1928年,孫殿英盜挖了清東陵的慈禧陵和乾隆陵,從兩座陵墓中盜出珍寶20多卡車。一個月之後,孫殿英盜掘清東陵事件經媒體報道後持續發酵,為了平息禍端,孫殿英将九龍寶劍送給了戴笠。

戴笠得到九龍寶劍以後并未将其放在身邊,他将九龍寶劍交給了自己最信任的下屬,軍統北平站的站長馬漢三保管。後來,馬漢三叛變,将九龍寶劍送給了日本人,九龍寶劍輾轉落入了著名間諜川島芳子之手。抗戰勝利後戴笠親自審訊川島芳子,才得知馬漢三将九龍寶劍送給日本人一事,九龍寶劍再一次回到戴笠之手。

1946年3月17日,戴笠攜帶九龍寶劍從青島乘飛機傳回南京的時候飛機一頭撞在了江甯岱山上,大火将戴笠的屍體以及九龍寶劍焚毀。後來,軍統特務沈醉從附近農民手中收回了九龍寶劍的殘骸,此時的九龍寶劍劍鞘已經焚燒殆盡,劍柄也被燒得面目全非,隻剩一具斑駁的劍體。

消失在曆史長河裡的4件國寶,至今下落成謎

由于九龍寶劍是戴笠生前的心愛之物,是以在戴笠入殓的時候沈醉特意将九龍寶劍的殘劍放進了戴笠的棺椁之中。1951年,戴笠墓被憤怒的群衆搗毀,人們打開戴笠棺椁後發現,裡面有戴笠的屍骸、一把已經燒變形的手槍以及一條鏽迹斑斑的鐵片。據說,這些物品被憤怒的群衆投入了附近的池塘中,而戴笠的棺椁則被老百姓拿回家做成了馬桶。也許,那把九龍寶劍現在還掩埋在某處地下,也許它早已化身成為了紫金山中的一抹春泥。

結語

上述4件消失在曆史長河中的國寶,無論是曆史價值還是文化價值都是無法衡量的,如果有誰能夠找到這四件國寶,他可以立即榮登富豪榜。

實際上,每一個人、每一件文物,在曆史的長河中都是一粒沙子,他偶爾會浮出水面,偶爾又會沉入水底。有些被認為已經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中的國寶,很有可能就在某一個角落,靜靜地等待人們去發現。也許,後世的某一天,上述四件國寶會再現人間,給人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