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曆史悠久,幅員遼闊。大陸又是一個發明大國,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對後世乃至世界都有着巨大影響。中國傳承了數千年,為我們留下了很多文化遺産和珍貴的文物,但是随着時間的洗禮,許多寶物流失在曆史長河中,至今不知去向。
滄海桑田變換,許多文物已經失去了光鮮的外觀,在普通人的眼中,這些文物看起來就像是破銅爛鐵。 很多時候老百姓“
有眼不識荊山玉”,
手握寶物卻不自知,反而當作普通物件賣掉。重慶就曾經有漁民從江中撈出90公斤鐵柱,當廢鐵賣了65元,專家:至少值3個億。這又是怎麼樣的一回事呢?

一、西漢文物
這個鐵柱是一件西漢的文物,是一個鐵橋墩,其上所雕刻的文字是鳥篆文,記載着西漢時期漢武帝在嘉陵江修建橋梁的故事。與漢武帝時期開發西南有關,當時曾經打造許多鐵橋墩在嘉陵江上架橋。由于鐵器容易鏽蝕,是以很少有鐵質的文物流傳至今,這個橋墩是至今大陸發現儲存最好的鐵器。
考古史上鮮少出土兩千年以前的鐵器,而這一尊西漢鐵橋墩,是迄今為止大陸發現最早、儲存最完好的工程類鐵構件。它是研究漢代曆史的珍貴實物資料,是研究古代橋梁建造的重要依據,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文化價值。有一個專家曾為其估過價,這個鐵橋墩至少價值3個億。
二、發現文物
這件“國寶”是由一名姓陳的漁民發現的,發現的經過也很有趣,老漁民常年在嘉陵江邊捕魚,這天收漁網的時候,卻怎麼都拉不動,最後花了大力氣才撈上來,老漁民還以為這回一定收獲滿滿的大魚,沒想到漁網裡卻是一個大鐵疙瘩,鏽迹斑斑,上面還有些規則的紋路,但是被污泥掩蓋,老漁民也沒細看。沒辦法費了這麼多力氣,總不能空手而回吧,漁民隻好把它弄回家中。回家沖洗後發現大鐵疙瘩,是個鐵柱,重達九十多公斤。鐵柱又大又重,漁民留着也沒什麼用,于是拉到廢品收購站,賣了65元錢。
在八九十年代的小村子裡,65元已經是一筆巨款了,這件事很快在村裡傳開。鎮上文物局文物保護從業人員也聽到這個消息,立刻派人在廢品站找到了這個鐵柱,經過鑒定确屬文物,從業人員以二百多元的價格将其買回。
三、無獨有偶
“可謂無獨有偶”
。到了2007年,在廣漢柳林村,一名叫唐興鳳的村民也在石亭江邊發現了一個鐵疙瘩,這也是一個西漢時期的鐵橋墩。當時他正在江邊放牛,在江水中發現了橋墩露出水面的一角,好奇想拿起來,卻發現十分沉重,還是金屬材質。當時的人們已經有了一些文物保護意識,唐興鳳發現後馬上叫來同村村民,一起挖掘出後運回家中。清洗後發現上面還有規則的文字圖形。
唐興鳳馬上上報給了文物局。經文物保護部門鑒定研究,發現鐵柱上文字為“廣漢郡雒江橋墩”,确定為漢武帝時期雒江橋墩,現在已經被三星堆博物館珍藏,為感謝唐興鳳,博物館給他頒發了了證書和獎金。
據德陽文物所所長劉章澤介紹,鐵橋墩發現時被外範包裹着,而發掘地點又發現許多外範的碎片,可能因為戰争或者其他原因并未實際造橋使用,不過這也僅是猜測,有待進一步考證。
結語
文物是中華民族的魁寶,它們見證了中國古代無數王朝的繁榮與衰敗,它們承載着中國先輩的智慧與匠心,它們是曆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時間縮影。是以我們應該增強文物保護意識,避免這一些文物遭到破壞,為保護中國文物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