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手術做到一半我醒了,醫生對我說“你别唱歌啦”……

我是一個資深鼻炎患者。

在我生活的城市南京,過敏性鼻炎是常見病,大概是因為這個城市冬夏的氣候特征過于明顯吧。

對于鼻炎的痛苦,我最早的記憶從國小一二年級(1984年左右)就開始了。

我的症狀非常典型:隻要季節變換(冬入春、秋入冬),就一定會鼻子不通,喘不上氣。

繼而就進展到頭痛頭暈,白天經常過得渾渾噩噩,到晚上因為鼻子堵,正常入睡都成了一件很艱難的事。

手術做到一半我醒了,醫生對我說“你别唱歌啦”……

圖檔來源:站酷海洛

最尴尬和麻煩的是,那會兒我每天都會大量流鼻涕,還是帶着黃綠色膿的那種。那個時代還不像現在這樣,有很友善的紙抽和小包紙巾。是以我每天上學時,口袋裡、包裡都要裝好幾條手絹,晚上枕邊還要放兩條小毛巾擤鼻涕。

現在回想起來,我自理能力強,一定跟從小每天自己洗手絹、洗毛巾有關系,不然手絹真不夠用啊。

手術做到一半我醒了,醫生對我說“你别唱歌啦”……

現在想想,我小時候學習成績一直停留在中等水準,沒準跟鼻炎也有關系。你就想吧:一邊看書做題一邊頭暈、頭痛加上沒完沒了擤鼻涕,專注力肯定打折扣。

鼻炎還給我帶來了一個特别大的遺憾,至今想起來仍然耿耿于懷:我喜歡遊泳,國小五年級時曾被選材到縣體校訓練,但隻練了半年就因為鼻炎嚴重影響成績被退訓了。

手術做到一半我醒了,醫生對我說“你别唱歌啦”……

因為鼻炎,我從小就是個藥罐子。

對于我的病,醫生們當時的診斷意見是過敏性鼻炎和慢性副鼻窦炎。

手術做到一半我醒了,醫生對我說“你别唱歌啦”……

我吃過好多種藥,印象最深的是中成藥:最小的是藿膽丸,一小粒一小粒要數很久;最大的藥丸子記不住名字了,足有乒乓球那麼大,用一層蠟殼包着,吞咽非常困難。

還有一種不記得名字的口服液,苦……特别苦,每次吃的時候我都很抗拒,我媽就在這時候教我成語“良藥苦口”。

就在前幾天,我還從家裡翻出了一包工作以來的醫療本,每一頁每一行幾乎都被“鼻炎取藥”的字樣占滿。

手術做到一半我醒了,醫生對我說“你别唱歌啦”……

(患者的病曆本。受訪者供圖)

吃藥效果有限,家人為了給我治病,托各種管道找到了當時江蘇最頂級的五官科專家。于是治療手段更新了:十三四歲的時候我接受了冷凍治療,十七八歲上大學時,同一年裡更是做了兩次雷射治療——雷射治療可讓我印象太深了,不僅要忍受鼻腔裡燒灼的巨痛,還得被強迫體驗人肉被燒焦的臭味,可太刺激了。

盡管這樣,我的困擾依然沒解決。各種求醫問藥隻能帶來非常輕微的改善,我依然是那個每到換季就頭昏腦漲,咽口水都會感覺憋得慌的“老鼻炎”患者。

手術做到一半我醒了,醫生對我說“你别唱歌啦”……

1999年夏天,我22歲。在記不清第多少次鼻炎大發作就醫時,醫生建議我做鼻中隔偏曲糾正手術:“單純吃藥可能解決不了問題,糾正手術對你的情況應該有改善。”我是理工男,堅信“專業的事由專業的人做”,不對自己不懂的事過于糾結,堅定認為治療的過程是病人與醫生通力合作的過程,醫生說咋做咱就咋做。

手術印象很深,畢竟一輩子隻做過兩次手術(還有一次是開痔瘡,半麻,醫生一邊操作一邊和我聊天“你們大機關啊,你們機關誰、誰、還有誰也是我割的……”)

手術做到一半我醒了,醫生對我說“你别唱歌啦”……

(圖檔來源:soogif)

比較麻煩的是術前做了一次鼻窦CT,在當時這是非常昂貴的檢查,要走很多流程與審批。入院就是正常流程,各種手續是自己辦的,檢查應該也是标準的術前流程。通過術前教育我知道是全麻手術,大概是從上嘴唇内側開個口子進刀操作。

手術到一半我醒來了,感覺醫生用小鑿子一下一下在我前額(應該是鼻腔)裡鑿,發出“tuo、tuo、tuo……”的聲音。因為當時的工作需要經常接觸部隊,我迷迷糊糊地想“我是在靶場麼?”,過了一會兒我的思緒又飄到“啄木鳥過的應該也是這樣的生活吧”……一點不痛,但是聽着有點怕,我開始哼軍歌,從“向前向前向前……”到“十八歲我參軍到部隊”……醫生大概是忍無可忍了,跟我說 “不要唱歌啦”,之後我就又睡了過去。

手術做到一半我醒了,醫生對我說“你别唱歌啦”……

再醒過來的時候手術已經結束,我的嘴是麻的,臉也是麻的。鏡子裡一張臉腫得老高,眼睛隻能虛眯着。感覺醫生在我鼻腔裡塞了很多東西,沒法說話;是以當處長和工會主席帶了水果和小信封來看望我時,我隻能發出“唔唔唔”的聲音表示感謝。

此後,我在醫院裡住了十幾天。每次換藥都非常痛,額面下的肉被撕扯開的那種痛……第一次換藥時,我非常驚訝自己鼻腔的容積。護士從我的鼻腔裡往外抽紗布條:一條一條又一條……抽出來的敷料很快在腎形盤裡堆得冒尖,此時我體會到短暫自由呼吸的快樂。換好藥,護士又把一條一條又一條的紗布塞滿我的鼻腔,我再次回到了那個不能正常呼吸、不能連貫說話的“充實”狀态。

手術做到一半我醒了,醫生對我說“你别唱歌啦”……

一直到換藥沒有什麼血水時,我終于得以出院。

(為了回憶得盡量準确,我通過搜尋引擎具體術語以校驗記憶。得知現在鼻中隔偏曲術是通過鼻内窺鏡的微創手術,沒有這麼大的陣仗了。當時給我做手術的那位醫生,現在已經是南京某醫院的五官科主任啦。)

手術做到一半我醒了,醫生對我說“你别唱歌啦”……

那次痛苦的手術後,我果然很長時間沒有再去五官科“報到”,換季的時候還是會有鼻子不通、流膿的情況,但已經遠遠沒有之前那麼厲害。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2005年前後,我開始重拾遊泳的愛好。

前頭說過,小時候鼻炎被遊泳隊退訓的事,這算是對兒時遺憾的一種彌補吧。沒想到堅持了幾年以後,換季時鼻子的不适期明顯縮短到兩三天。到2010年前後,換季時鼻子的不适期隻有半天一天,擤擤清水鼻涕就過去了。我開玩笑說自己“被遊泳池的消毒水治好了”。

手術做到一半我醒了,醫生對我說“你别唱歌啦”……

(皮劃艇訓練。受訪者供圖)

從遊泳開始我慢慢養成了規律運動的習慣,從事的運動項目也從遊泳擴充到跑步和皮劃艇,從自己練着玩,一直練到去參加湃樂這樣的全國性業餘聯賽……現在我保持每天三個小時的訓練量,一年四季每天早起喝一杯冰水,再沖2分鐘冷水澡。也許是這種有點“硬核”的生活方式比較适合我吧。

專家點評

謝志海: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醫師

鼻中隔偏曲手術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見的一種手術,手術發展至今已經有幾十年的曆史了。在比較早的時候,鼻中隔手術是在局麻下行黏膜下軟骨切除術,骨質全切的方式比較多。

而随着醫療技術發展,鼻中隔手術也是與時俱進。如今的鼻中隔手術是在全麻下進行,無論是行鼻中隔矯正術,還是鼻中隔成形術,都是在鼻内鏡下将偏曲的骨頭去除;對于那些沒有偏曲的軟骨或者骨性組織,醫生都會盡量給予保留。是以,相比早年間“全切”比較多的方式,如今的鼻中隔手術相對來講創傷更小,患者術後恢複起來也更快。

文中主人公對多年前的手術經曆記憶猶新,描述也非常具體生動。他所談到的手術中醒來,感覺醫生在“拿小鑿子鑿”,節奏還非常鮮明以至于他哼起了歌,這段情節描述的正是醫生在切除鼻内偏曲的骨質。

而現在的鼻中隔手術方式相比之前有了很大改變:手術醫生是在清晰的鼻内鏡視野下,暴露骨及軟骨,然後切除部分偏曲的骨及軟骨,再将軟骨修複後重置入黏膜囊複位,或者将骨闆骨折向中線推移,又或者通過劃痕、搖動的方式,将軟骨向中線複位即可完成。

文中主人公通過手術改善了鼻炎的症狀,而他感到自己真正“痊愈”是在堅持運動鍛煉之後,這裡面有一定的關聯:堅持運動鍛煉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幫助鼻甲及鼻腔鼻窦黏膜收縮,有利于鼻腔通氣和引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鼻炎的康複。

不過,對于患有鼻炎的人來說,運動鍛煉需要更多注意環境的選擇,有霧霾或空氣污染比較嚴重的時段,應盡量避開。另外,鼻炎患者在運動鍛煉時一定要注意加減衣服,預防感冒,以免加重鼻發炎狀。

審稿專家:謝志海

作者:吳生、Aimina媛、謝明霞

編輯:吳家翔、葉正興

校對:武宜和 | 排版:李永敏

營運:韓甯甯 | 統籌:吳維

*本文内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尋并關注公衆号“騰訊醫典”,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