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蕩胸生層雲,決毗入歸鳥,什麼是杜甫詩中的上因下因之法?

前言

有時候,一句詩中,會有前後因果關系,古人稱之為上因下因之法。

本文就從杜甫的詩中,了解一些這種句法的特點,以及古人使用的方法。

一、《望嶽》中的上因下因之法

今天欣賞的是第一首望嶽,這是他青年時期的作品: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眦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這首詩的第三聯,這裡用到了上因下因之法。

蕩胸生層雲,決眦入歸鳥。關于這兩句詩,仇兆鳌在《杜詩詳注》特地拈出:

杜句有上因下因之法。蕩胸由于曾雲之生,上二字因下。決毗而見歸鳥入處,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順句也。末即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

上因下因之法,上因即前因後果,下因即後因前果。

下聯是下因上之法,即前因後果,因為決毗(睜大眼睛),是以看到歸來的鳥。上聯,是上因下,即後因前果,因為山中雲霧層出不斷,是以詩人的心胸為之蕩漾;因在前,為順句,因在後,為倒句。

蕩胸生層雲,決毗入歸鳥,什麼是杜甫詩中的上因下因之法?

二、杜甫《别王十二判官》颔聯,上因下因之法

在杜甫的五律《船下夔州郭宿,雨濕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中,也有同樣的用法: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

風起春燈亂,江鳴夜雨懸。

晨鐘雲外濕,勝地石堂煙。

柔橹輕鷗外,含凄覺汝賢。

其中的颔聯:風起春燈亂,江鳴夜雨懸。也是上因下因之法。

上聯,因為起風了,是以燈火晃動紛亂。前面因,後面果,是以是上因下之法。

下聯,因為下起了大雨,是以江濤夜鳴。前面果,後面因,是以是下因上之法。

前面兩首詩,各有一聯用到上因下因之法,而且有特點的是,上下聯因果順序不同。下面看看杜甫的另外一首詩。

蕩胸生層雲,決毗入歸鳥,什麼是杜甫詩中的上因下因之法?

三、《遣懷》中二聯,上因下因之法句法

杜甫五律《遣懷》:

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

天風随斷柳,客淚堕清笳。

水淨樓陰直,山昏塞日斜。

夜來歸鳥盡,啼殺後栖鴉。

仇兆鳌《杜詩詳注》中,在提到杜甫五律《遣懷》時,特别指出這首詩的中間二聯也使用了上因下因之法。

從前面兩首詩可以看出,杜甫一聯之中,喜歡上下的因果順序不同。這首詩的颔聯與頸聯中,上下聯也同樣如此:

天風句,下因上。客淚句,上因下。

水靜句,下因上。山昏句,上因下。《杜詩詳注》

下因上,因前果後。因風大,是以柳枝斷;因為波平浪靜,是以樓的陰影很直 。

上因下,之是以落淚,因為聽到笳聲;是以山色昏暗,是因為夕陽西下。

蕩胸生層雲,決毗入歸鳥,什麼是杜甫詩中的上因下因之法?

四、詩家語的特點

從杜甫詩中的上因下因之法,可以看出詩家語的幾個特點。

其一,省略之法。詩詞短小,是以最常見的就是省略之法。例如上因下因之法,就把因為、是以這些關聯詞語去掉。

其二,倒裝之法,正常的語序因在前,果在後,是以,果前因後,是倒裝句法。而在詩中,這種倒裝句法常常會起到“強調、突出”的效果。例如杜甫詩中“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突出了鮮明的顔色。

其三、錯綜變化。文如看山不喜平,詩中的句法,最忌諱雷同,是以詩人會有意作出變化。

蕩胸生層雲,決毗入歸鳥,什麼是杜甫詩中的上因下因之法?

結束語

上因下因之法,在很多古詩中可以看到。我們自己作詩的時候,也會無意之間使用。

使用這種句法的時候,最好也和杜甫一樣錯綜使用,一句下因上,另一句上因下。老街曾有《讀張巡聞笛詩有感》:

聞笛一登臨,高城殺氣陰。慨思投筆志,斬斷望鄉心。

守戰烽煙起,犧牲恩遇深,書生慚郭李,千古有遺音。

守戰烽煙起,犧牲恩遇深。因為戰争,是以烽煙四起;将士以身殉國,是因為恩遇深。

@老街味道

即是仄韻,不妨入律,杜甫《遊龍門奉先寺》的幾個特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