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元春被選入皇宮,她的存在為賈府提供了一個金色的護官符,賈府到了文字輩這一代,已經衰敗迹象漸顯,賈府的男人大都沒有出息,賈元春進入皇宮被封為皇妃承載了賈府中興的希望。
但是我們在元春省親那一回看出在皇宮中的元春并不快樂,在短短的幾個鐘點内,她數次落淚,并且不顧及周圍的人,口口聲聲說皇宮是“不得見人的去處”,對日常百姓司空見慣的天倫充滿了羨慕,在元春心目中,皇宮就是她的禁锢,是她的牢獄。

是以賈元春這個性不适合在後宮,也許在賈府的時候,她的文采很好,對于皇宮内複雜的環境,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她沒有過人之處。是以在元春的畫冊中有一張弓,弓上挂着一個香橼,據此很多人猜測元春死于非命。判詞中有“虎兔相逢大夢歸”,則指明了她死亡的時間,當然也有人猜測虎兔不是指時間,而是指的是人,但是不管怎麼說,元春是在各種複雜關系的重壓之下才喪命的。當然,随着她的死亡,賈府的中興之夢也随之破滅。
我們不妨做個假設,假如當初進入皇宮的不是元春,而是薛寶钗,會是什麼結果呢?
首先肯定的是,薛寶钗無論是心态還是心計都要高元春一籌,并且薛寶钗志向不同于一般的姑娘,小小年紀就少年老成,能夠隐藏自己的情緒,很理智很清醒地面對周圍的一切,始終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麼,從不會被情緒左右,這是在皇宮後院混的一個基本素質。
我們看薛寶钗在榮國府的表現,實在是非常有心計,什麼事情也不能瞞得過她,簡直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什麼人她都能擺平。整天沒事找事的趙姨娘也念她的好,林黛玉前期将她視為情敵,後來也視薛寶钗為姐妹。榮國府各色人等,其實可以看作是皇宮的縮影,紅樓夢中的一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說出了人間的真實。薛寶钗的處事原則“事不關己不開口,一問三不知”,更适合皇宮後院。
薛寶钗在皇宮中,不管受不受寵,她都能坦然接受,别說在皇宮了,就是在賈府讓她頂替林黛玉去結婚,婚後賈寶玉癡癡呆呆地思念林黛玉,薛寶钗都能忍受,能從全局着眼,排除種種阻力,本着長痛不如短痛的目的,直接告訴賈寶玉“林黛玉已經死了”這個事實。
面對傷心欲絕的賈寶玉她親自給他講明白道理,當賈寶玉因為思念林黛玉去潇湘館的時候,薛寶钗給了賈寶玉極大的包容和了解,給了他很大的自由空間,就薛寶钗這種為妻之道,在皇宮也能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同時薛寶钗的志向也在于此,薛寶钗在柳絮詞中曾經表明自己的志向“好風需借力,送我上青雲”,元春省親的時候,她對于身穿黃袍的元春豔羨不已,皇宮就是她的青雲。
甄嬛傳中的甄缳,後來能如魚得水,是因為她懂得保護自己,首先不讓自己受傷害,薛寶钗有這種能力。滴翠亭,她偷偷聽見小紅的私房話,怕被小紅懷疑,毫不猶豫地搬出林黛玉,保全自己是她的第一要素。
薛寶钗會借力,在大觀園進行改革的時候,探春提出承包責任制,把園子包給各個婆子,薛寶钗提出要惠及其他的婆子,趁機籠絡了一波人心,借助于探春,她鞏固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薛寶钗無論琴棋書畫,女紅管理樣樣精通,就連用藥的機理她也了然于胸,能說出林黛玉日常藥方的弊端,給出更适合林黛玉的方子。同時薛寶钗豐滿健康,實在是為皇宮後院量身打造的。
如果薛寶钗能進入後宮,在那個隻講争鬥不講感情的地方,她一定能如魚得水,混得順風順水,說不定還能母儀天下呢,但是這隻是假設,有人可能說她連進宮的資格都沒有,隻是個商人之家的出身,局限了她的發展和未來走向,要不怎麼說世事難遂人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