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印:丁敬“家書抵萬金”,名家刻一方印需要多少知識儲備

實際上,自清代以降,中國篆刻嚴格來說就隻有“徽派”和“浙派”兩種流派,其他所謂的“鄧派”、“吳派”、“趙派”等說法,都隻是這兩大流派的有明确個性的分支罷了。是以,我們應當十分關注徽、浙兩派的開派宗師,是以我們接着再讀一方“浙派”開派宗師丁敬的印,就是這方“家書抵萬金”:

讀印:丁敬“家書抵萬金”,名家刻一方印需要多少知識儲備

(丁敬“家書抵萬金”)

我們可以通過這方印,觀察體會一下這些史上留名的大家、名家,他們在刻一方印時,需要多少知識儲備:

1、詩文方面的知識儲備。詩文是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藝術形式,篆刻也是,甚至篆刻還可以将詩文引入篆刻,比如這方印中的印面文字“家書抵萬金”,這是杜甫名詩《春望》中的一句,原詩如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安史之亂中,杜甫目睹淪陷後的長安箫條零落,身曆逆境,思家情切,感慨萬端。因有此詩,全詩沉着蘊藉,真摯自然,充分表達了詩人熱愛家國,眷懷家人的感情。“家書抵萬金”一句,更是全詩的精華,是以,在68歲那年,衰老的丁敬借此表達他對親人的懷念。

一個篆刻家,他的詩文素養越高,就越能夠充分、自由地用篆刻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2、文字學方面的知識儲備。這方印中的“家”字被折成兩字,拆字的素材來源于“家”字的金文字形。“家”字在甲骨文和大部分金文字形中,上部一個“宀”頭,下部是一頭公豬的形狀,後來演變為“豕”形,但如果這樣拆,明顯無法達成章法要求。“家”字的甲骨文丁敬當然無緣得見,但是因為他熱愛文字訓诂,對鼎彜文字非常熟悉,在金文中發現了可以分拆的最合适的字形,是以才會有如此的拆字安排。

讀印:丁敬“家書抵萬金”,名家刻一方印需要多少知識儲備

(“家”字金文字形一種)

另外,這裡的“卍”字本源自佛教,一般認為是佛身上的異相之一,表示吉祥無比,用以象征佛的智慧與慈悲都是無限的,遍及四方的。這裡以“卍”代“萬”,以促成章法上的需要。

這兩點,都需要篆刻家有深厚的文字儲備功底。清初的篆刻家們,沒有我們現在這樣好的條件,他們沒有辭書可查,沒有網絡可用,文字功底全憑記憶和筆頭,這樣的文字學“素材”儲備,是真正的“硬功夫”。

實際上,一個篆刻家,他掌握的文字素材越多,他的創作自由度就越高。

3、古代成熟印式的知識儲備。如果我們分析這方印,就會發現:

(1)這方印“闊邊細朱”的印式特征,來源于戰國古玺,特别是戰國三晉小玺。它的審美特征的形成來源于印章“粗邊框”與“細文字”之間的視覺對比,由此形成典型的審美樣式。

讀印:丁敬“家書抵萬金”,名家刻一方印需要多少知識儲備

(戰國古玺中的闊邊細朱)

(2)這方印的“均分印面章法特征,來源于漢印。均分印面會形成平正安穩、大方端凝的視覺審美效果。

讀印:丁敬“家書抵萬金”,名家刻一方印需要多少知識儲備

(漢印的均分印面)

這方印,由于”家“字的拆分,五字印被安排成了六字章法,由此達成了均分印面的章法特征:

讀印:丁敬“家書抵萬金”,名家刻一方印需要多少知識儲備

(均分印面的章法特征)

(3)印面“突現團點”,既源于戰國玺印,也源于鼎彜文字。這方印裡,“書”與“金”兩個字都有“突現團點”的情況,由于它的視覺特征相對差別于其他“長線條”,自然形成視覺對比,進而達成審美效果。

讀印:丁敬“家書抵萬金”,名家刻一方印需要多少知識儲備

(《大盂鼎》款識中的“突現團點”)

4、屬于篆刻的特有知識儲備。篆刻又是專門的藝術類别,它有獨屬于它的知識,比如,篆刻特有的篆法、章法、刀法知識。比如:呼應、團聚、節奏……

讀印:丁敬“家書抵萬金”,名家刻一方印需要多少知識儲備

(呼應元素)

“家”字的拆分改造,促成了它下部與“卍”字字形的的呼應,這種呼應,使印面左右聯絡加強,團聚性更強,增強了篆刻的方寸屬性,“金”字的兩點與“書”字中心的一點,也形成聯系,同樣起到團聚印面的作用,這種呼應實際上同時也讓印面文字形成相應的節奏,這種節奏,給欣賞者提供心理舒适性(比如,有節奏的音樂與無節奏的噪音,對人的心理影響是不同的)。

實際上,還有“氣息”和“意境”,先說“氣息”,如果這方印以戰國玺的粗邊來加強印章屬性,再以漢印章法來規整文字,那麼印面就會有呆滞之弊,丁敬斜放了“抵”字的“手”部,實際上是對印面氣息的調整,印面由此“活力”大增;再說“意境”,這方印的印面文字是“家書抵萬金”,其産生的原因當然是“烽火連三月”,這方印的邊框被殘破成“水火變壞之态”,像是被烈火焚燒的戰旗或紙張,這種意境的達成是與印面内容相配合的。

(【布丁讀印】之98,部分圖檔源自網絡)